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知识迁移

2014-02-26 10:22喻科茂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低眉秋景项链

中职语文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在教学时不能局限于一篇文章,而要多思多问,拓展延伸,善于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拓展思路,提高学习兴趣,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那么,到底老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呢?结合本人在多年中职实践教学中的经验,谈谈以下自己的看法:

一.由面到点,因势启发

联系旧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如在讲授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理解故都的秋有何特点,理解作者是如何描绘故都的秋景时,可先复习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描绘抒写秋景的文章,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学们背诵复习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文,唤起了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千姿百态的秋景仿佛都呈现在眼前,这时再辅以有关秋天景物的多媒体影像资料,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感受,然后再因势利导学习《故都的秋》,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就容易了,学懂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描写,再在此基础进行拓展启发:为什么不同的人对秋有不同的感受?说说你对秋的感受是怎样的?当堂描述你印象最深的秋景等。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课后还可以布置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或者老师下水作文,让学生感受,这样,由面到点,因势启发,使学生学习知识能做到举一反三。

二.多方联想,全面发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触类旁通。如在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关于美妙音乐的描写,学生难以理解,而这又非常重要。于是在教学中,我先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二胡曲《二泉映月》等,带领学生共同聆听,将声音的变化诉诸于形象。再启发学生联想到《口技》,联想到巴金的《家》中觉新听箫的描写。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课文中所描述的声音变化,又能将有关声音的诗文联想起来,将新老知识串联起来。在讲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时,当读到“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时提问:“李白一生爱月,想像明月可以问讯,追攀和揽摘的,甚至可以解孤独,寄乡愁,请背诵李白诗中有关描写‘明月的诗句。”于是引导学生吟诵“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通过这样教学,将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将有形的小课堂变成无形的大课堂,将新知识与已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又能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效果非常显著。

三.多维拓展,搞活思维

中职学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成绩虽不怎样,但是思维反应还不错,接受新的东西比较快。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好好利用发散思维,指导学生当遇到问题时,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多维拓展,搞活思维。如在讲授《项链》一文时,情节刻画性格,启发学生发问:“如果玛蒂尔德没有丢失项链,情况又会怎样?”“如果玛蒂尔德没有购买真的钻石项链,而是为了敷衍买了假项链,情况又会怎样?”如在讲授《为了忘却的记念》时,“吟罢低眉无写处”,为什么说“低眉”而不说“低头”?为什么不用“低耳”“低鼻”来代替“低眉”?通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多思多问,拓宽了思路,搞活了思维,将课堂上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无形地提高了。

四.科学练习,内外结合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概括知识时,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原理之外,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巩固和创新,将讲与练结合起来。当然练习可以是课堂内的,也可以是课外作业。例如讲授《胡同文化》一课后,请学生谈谈本校或家乡有哪些文化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讲解挖掘本地的花炮等文化。如在讲授李白、杜甫的诗歌之后,除当堂背诵外,还可以让学生背诵几篇与课文相同体裁的课外作品,扩大阅读量。或要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讲练结合,课内外结合,巩固旧知识,创造新知识。

当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各有各的教学方法,各有各的成功之处。即使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方法也是多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关键是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相关知识的联系,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能灵活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这才是最重要的,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喻科茂,教师,现居湖南浏阳。

猜你喜欢
低眉秋景项链
丢失的项链
摄影·美好安徽
环京城的“月季项链”来自哪里?
秋景
找项链
画秋天,写秋景
最美是低眉
羊艾茶园秋景
低眉尘世,看见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