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文濡染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度

2014-02-26 10:23丁建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司马迁文言史记

文言文的教学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阶段,大家可能都注意文言文阅读基本能力的培养,比如积累词语、句式,疏通文意,简单了解主题等。但是到了高中,学生已经应该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自主阅读能力,老师除了继续帮助他们突破表面理解的障碍之外,是否还应当再追求一个新的境界呢?

一.语文教育的本真决定着不可弱化古文的人文价值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古文阅读而言,语文教育一方面要求学生练就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初步感知中华文化的辉煌多姿和源远流长,以激发爱国情怀和文化寻根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不能浮在表面,还要进一步品读、感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中肯评价,古为今用,借此培养鉴赏能力。与此同时,在学法上则要求学生将知识积累和人文濡染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如果我们能够本着这样的认识,就会明白该怎样对待文言教材。

苏教版《史记选读》作为学生的阅读内容是有着必然性的,鲁迅曾高度评价《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它的阅读价值。高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人物传记,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因素对传主成长历程的影响;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评价其功过得失;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感情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有益的启示。”这意味着什么?很显然意在强调高中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还要升华到独立鉴赏的境界,推至精神世界的充实和改造的高度。

二.文言课堂有效性的最大化须借助古文的人文濡染

实际授课中,我们一方面帮助学生区别重要实词和虚词,分类梳理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活用、同义复词、固定词语等词语现象,梳理省略、倒置、疑问、反诘、否定、假设等句式,梳理文言大意,一方面还要引领学生运用阅读常识,驱遣阅读方法,把握材料信息,深入挖掘隐含意义,获取更大更有价值的阅读效益。

《报任安书》是苏教版必修五的教材,大体概述了司马迁的主要人生经历。这一课历来被称为《史记》乃至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为了使阅读收益最大化,我们不妨分两步走,第一步扎实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和大意了解,以导学案的方式,将《史记》及作者常识、文言字词句、基本内容把握清晰明确地呈现出来,让同学们在借助资料的基础之上,自主或合作完成,夯实研读的第一步。第二步,教师干预。可在吟诵涵咏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历史回放,引领学生追溯司马迁及作品所涉及到的人物所生活的当时现实;2、事件分析,区分事件内部的逻辑联系,把握事件对人的影响程度,可从李陵事件、宫刑事件、推迟写信等去分析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3、主观评价,对事件的潜藏认识价值进行分析、解读、评判,对作者的叙述倾向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例如对司马迁对李陵的态度;4、文化意识,注意文章深厚的人文底蕴,作者行文旁征博引,气势恢宏,大气灵动,是很有阅读和积累价值的,如第二段用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体”的结论,愤激地控诉了包括汉王朝在内的封建专制下的酷吏政治,留下“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名句;第五段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更被千古传唱。这些典故,援古证今,明理达情,闪烁着犀利的思想火光,彰显着中华精髓文化的魅力。再如其他诸如作者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历史观,刚直不阿、能屈能伸的人格力量,学贯古今、视通万里的学养和非凡气度都值得学生去玩味。司马迁本人也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座里程碑。

当然,古文的教学规律和现代文没有本质的区别,需要大体掌握传记写作中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从叙事学的角度研习《报任安书》通融议论、抒情、描写于一体的叙事技巧;体会“感慨啸歌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的语言特色,体悟用典、铺排、讳饰、比喻、引用、对仗等各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提高表达艺术。在主题审视上,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参考阅读《史记》或其他相关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或联想现实,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多维解读。

丁建平,教师,现居江苏无锡。

猜你喜欢
司马迁文言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