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作品的美育之路

2014-02-26 10:26盛远兴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意蕴意境人格

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一大批人格高尚、境界超凡的优秀作家和文辞优美思想深厚的优秀作品,无论是真实自然的《诗经》,瑰丽多姿的《楚辞》,还是优美意境的唐诗宋词,曲折浪漫的传奇小说,都历久弥新,在今天依然散发着不灭的光彩,成为现代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丰富感情、提升人格的宝贵精神财富。下面我们就从这博大精深、厚重深广的古代文学海洋中采摘几朵小小浪花,来与大家一起欣赏分析,共同感受古代作品的悠远情思和美学意蕴。

一.知人论世启发引导,让学生领悟作家人格美

伟大的文学艺术家都是具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的作品都体现着时代的良心和人类精华的光华,具有较高的价值。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中国古代作家,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大都关注现实,关心国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操守。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闪光。像正道直行、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爱国诗人屈原;“忍辱含垢”发愤著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等等不胜枚举,他们的作品美,所展现出的人格也美。他们通过作品所表现出的崇高理想,高尚情操和关心国家人民命运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以及面对污浊黑暗势力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教育意义。所以,我们在学习欣赏古代艺术美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调动情感去感受作家身上的人格美,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升华。

二.设身处地联想再现,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我们在吟诵唐诗宋词,阅读明清小说时,往往会被作品传达出来的那份独特的思想意蕴和情调氛围所感染陶冶。屈原作品的浓烈,陶渊明田园诗恬静安闲,杜甫诗的沉郁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启迪。大凡优秀的作家作品都具有一种晶莹澄明、和谐圆融、独立完整的艺术境界,这个艺术境界蕴含着作家独特的情思和意蕴,具有无穷韵味,令读者沉思再三,回味不已,这便是作品思想情感艺术形式完美融合所产生出的独特的审美特点—意境美。

意境美是古代作品特别是诗词所特有的审美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滤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他把意境有无及意境的深浅看成是衡量评价艺术作品高低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如孟浩然的《春眠》这首诗,今天读来仍然脍炙人口,就是因为此诗创造一种鸟鸣花飞、生动活泼的意境。全诗形象单纯,明白如话,写诗人春天沉眠而失晓,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破晓,只听得窗外到处都是嘁嘁喳喳的鸟鸣声,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生命气息。在这短短20字的小诗中,诗人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悠远闲静的美妙境界。既有对春晓美景的赞许欣喜,又有花落春短的惋惜感叹。这两种复杂微妙的审美感受,被诗人巧妙而完整的编织进诗的意境里,使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正是由于《春晓》一诗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所以才被人们广为传诵,至今仍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三.反复推敲仔细品味,体会作品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文学家都是语言大师。诗人艾略特说过:“文学家的工作乃是和语文及意义之艰苦的缠斗。”中国古代文学家更是注重语言的锤炼,讲究文辞表达,从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到韩愈的“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以及贾岛骑驴推敲的故事等,无不说明古代作家对作品语言的重视,对字句的深思熟虑,希望用尽可能少的文辞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收到“辞简而情不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古代作品语言精美不仅表现在诗词之中,而且散文、小说的语言也是神远意深、辞简意切。如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开头两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寥寥十二字,便写出六国互灭,天下归秦。几个动词的应用,准确贴切,概括力极强,使文章显得干脆利落,很有气势。

参考书目:

王国维:《人间词话》,齐鲁书社,1981年版。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盛远兴,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猜你喜欢
意蕴意境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