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

2014-02-26 10:35马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蜀道难蜀道标点符号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共选取了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诗。《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作之一。《杜甫诗三首》选取了三首律诗,都是杜甫后期的作品,分别是《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李商隐诗两首》选取了《锦瑟》和《马嵬(其二)》。根据诗歌特点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立为:1、了解所学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而理解每一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意义;2、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每个作家的不同艺术风格;3、理解所学诗作中的重点语句,由此感受诗人的情感,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课文特点

《蜀道难》是人教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其能够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以期初步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李白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进而了解唐诗的风采。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同时古奥艰深的用词也可能会抑制学生的兴趣。由此,在激发朗读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把握诗意进而感受李白诗作的语言风格,作为本教学设计的重点。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和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以此鉴赏诗歌作为教学设计的难点,从而发展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能力。所以,我试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来设计《蜀道难》的教学。本课例是第一课时,主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学会朗诵,引入介绍诵读诗歌的方法——标点符号诵读法,感知标点符号的表意性,并且进一步熟悉乐府旧题诗歌的特点,体会李白诗风的豪迈飘逸。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鉴赏和品味本诗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知人论“诗”;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诗人的浪漫气质,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为:反复吟诵领会诗人风格。

教学难点为:鉴赏和品味本诗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读诗歌,但是还处在一种很无知的状态,因而本课设计时引入新的诵读方式,教会学生去关注诗文中的标点符号,进而了解标点符号的表意性,对诵读技巧进行点拨,以激起学生对文本深层次内容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反复的朗读和吟诵,学会诵读诗歌的方法与技巧,初步整体感知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主要感受其豪放的诗歌特点。

一、导入

关于“诗仙”之称: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返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来啊!所以,李白被人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通过朗读吟诵初步感知其浪漫主义的风格。

二、诵读涵咏

(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设计:

1.预习自学(课前)

任务(1):练习正确流利朗读;

任务(2):阅读注解疏通词句。

2.同桌赏读互相点评。

3.组织交流初读感受。

(二)再读文本,指导诵读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找到这些语句后,先自读、点拨技巧后学生再次多遍诵读。

1.定基调(标点符号法)

学生研讨标点符号的诵读方法,教师点评分析。

(1)找“!”,明确诗句语调的升高或降低。

明确:

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这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用升调来读。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用蜀道的难攀来暗示现实环境的艰恶。

③“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此句比起前面强烈的感叹来说是在叙述蜀道的来历,读的时候应用叙述的语气,要读地轻而平缓。

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先明确诗意:“此”在这里是指什么?指:悲鸟、子规。给人什么感受:悲凉凄清怎么读?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后明确诵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读法,语调高扬,用感叹来读还是平缓停顿再用升调来读。

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缓慢有深沉慨叹之意,侧身西望后略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者有余音发人深思。

⑥“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提问询问还是劝说?劝说他人不要来蜀地?暗含何苦而来之意。升调还是降调?降调。提示:感叹句语调有升有降,主要来依据情感来判断!一唱三叹。

明确:“!”为全诗奠定了强烈感叹的意味和基调,而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一唱三叹,一叹蜀道之高危,二叹蜀道之雄奇,三叹蜀道之凶险。分领不同诗歌内容。

(2)还有一个“?”,是哪一句?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问:题下有没有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不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语气读。用设问的方式,劝谏友人,以此来凸显蜀道的艰险,营造高险危峻的氛围。

2.找重音

诗歌中形容词、副词或动词往往具有丰富的表意性,那么看“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一句里的哪些需要重读?“六龙回日”和“冲波逆折”——从什么方位?(上、下)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要读得慢些。并且此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因而要重读“高”和“回”。

3.划节拍

一首诗歌之所以琅琅上口,因为它有鲜明的节拍。——看这首诗的节奏:

①四言:两两停顿“二二式”。

例如:A 危乎/高哉!(读得要有气势)。

B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②五言:“二一二式”。例如:“难于/上/青天,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③七言:“二二二一式”。例如:“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穿插题解:《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作品简短单薄。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这就是李白对古题的创新和发展。

(三)三读文本,品味风格

三、小结

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使得本诗语言奔放。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反复叠现吟唱一唱三叹,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来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吟诵朗读,整体感知”(重点强调),下节课我们将“展开思维感受意境”,去分析李白诗歌的又一特点,那就是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比喻以及雄健的笔调。(下课)

四、作业设计

1、找出诗歌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背诵诗歌。

附:板书设计

蜀道难

李 白

定基调 吟诵朗读 一唱三叹

找重音 整体感知 语言奔放

划节拍

马佳,教师,现居宁夏银川。

猜你喜欢
蜀道难蜀道标点符号
蜀道行
蜀道向天开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标点符号争吵记
标点符号的争论
蜀道雄魂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狞厉之美——《蜀道难》的别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