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和《声声慢》相似性解读

2014-02-26 10:50龚俊卿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虞美人李煜李清照

李煜被奉为词中之帝,李清照被誉为婉约之宗,他们的代表作《虞美人》和《声声慢》是词坛的两朵奇葩,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两首词在写作经历和情感表达诸多方面,都有相似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都是在异国土地上奏响的生命绝唱

两人的人生经历相似,都经历了一波三折的人生三部曲。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在宫中度过了以读书作画为主的童年时代,积淀了丰厚的诗词涵养,为日后成为一代词帝打下坚实的基础。他被封为皇帝的时候,南唐已奉宋为正朔,他继续对宋称臣,将称号改为“江南国主”,偏安于金陵,以求自保。江南美丽富庶,他沉溺酒色,不恤政事,笃信佛教,写词遣情,没有政绩,但自得其乐,满足幸福。975年是他生命的拐点,北宋大将曹彬率军攻克金陵,他只得率官出降,被俘至汴京。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无异于从天堂跌进地狱,悲苦的生活从此开始。在异国的土地上,日夕咀嚼亡国之痛,体验思国之悲,他把这种情绪变成文字,和泪演唱,于是便有了《虞美人》这首生命的绝唱。

《声声慢》也是在异地他乡奏演的哀歌。李清照出生于北宋末年,充满书香的家庭氛围让她浸润足了文化的乳汁,她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少女时代无忧无虑,天真而幸福。18岁时,与赵明诚结婚,夫妻琴瑟相和,有收集金石的共同爱好,和对文学的共同追求,尽管经历过丈夫外出做官的分离,但也有鸿雁传书的甜蜜和幸福,所以,她的婚姻也是幸福的。痛苦从国家的变故开始降临,1127年,北宋灭亡,时至中年的李清照成了南宋遗民,南宋是一个没有骨气的朝代,这更加剧了她的人生悲剧,外敌入侵,统治者屈膝投降,她被迫背井离乡,远逃到浙东一带。一连串的灾难又接踵而至,丈夫不久死去,接着被人陷害入狱,再婚又离婚,异地他乡,举目无亲,形影相吊,以老弱病残之身,承受着夫死、家亡、国破的痛苦,她在一个凄冷落雨的秋日黄昏,把自己无法消受的痛苦外化成《声声慢》,字字敲打着痛苦的灵魂,奏响了撼人心魄的生命篇章。

二.都在倾诉生存的痛苦

两首词都是在他们最为痛苦的时候和着血泪凝成的,都是为失去最贵重的东西而感伤,都在倾诉生存的痛苦。李煜自幼长于皇宫,从小被人尊崇,皇权赋予了他无尽的自由,被封为皇帝之后,尊严、荣耀、富贵更是集于一身。被俘到汴京之后,不止失去了江山,也失去了自由,囚徒的身份让他受尽了屈辱,背负着屈辱,卑微地生存,是他最大的痛苦,《虞美人》中,字字句句,诉说着这种痛苦,春花,秋月,东风,这些原本美好的东西,在他的眼里,都是那么令人生厌,都变成了折磨自己的符号,他甚至希望这些东西快些结束。他把大把大把的时间,交付于回忆往事,“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只是朱颜改”等词句,充分流露了失国之痛,使他日夕以泪洗面,时刻被无边的愁情包裹,这样痛苦的生存,切入肌肤,让心疼痛。

李清照是以女人的身份写自己的生存之痛的,女人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拥有甜美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而“靖康之难”后,二者都失去了,茫茫天地之间,她忽然孤独起来,生存于她,顷刻变得举步维艰,痛苦,成了主宰生命的主色调。《声声慢》,把数难并压下的晚年李清照的生存处境抒写得淋漓尽致。开头十四个叠字,把她的百无聊赖、空虚郁闷、痛苦茫然描摹得真挚入微;三杯两盏淡酒,南飞的大雁,满地凋零的黄花,被秋雨打湿的梧桐,都让她睹之伤感,触之悲凉,长夜漫漫,无法入眠,寻寻觅觅到天明,找不到温暖自己的东西。读后觉得“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痛苦至极,作者再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去描摹心中的痛。

这两首词,在意境营造、借物抒情、修辞运用等方面也有相似性,囿于篇幅限制,不再一一赘述。但两首词最为相似之处,应该在于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家破国亡的苦痛之后,剥去了所有修饰生活的闲情,露出了生命中最为本真的色彩,使词作凭借着真和美的光华,登上艺术的巅峰。

龚俊卿,教师,现居山东单县。

猜你喜欢
虞美人李煜李清照
虞美人的烦恼
李煜
李煜作品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虞美人 侦查(外二首)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李煜和李清照追求思想自由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