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施肥配方试验研究

2014-02-26 03:06桂四美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试验研究晚稻

桂四美

摘 要:各施肥处理对双季晚稻生物学性状的影响非常大,总体而言配方施肥优于习惯施肥。从肥料效应看,每增施1kg纯量配方肥增收10.23kg稻谷,高于习惯施肥0.55kg,说明配方肥氮磷钾互作效应很好;而施用1kg纯量习惯施肥的肥料可以收获23.57kg稻谷,比配方肥多收0.85kg稻谷,进一步证明只考虑作物养分吸收量,忽视土壤基础养分,是片面的,从而导致养分的浪费。

关键词:晚稻;肥料配方;试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31-03

按照《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2013年安徽省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皖农土[2013]112号)及《2013年贵池区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合同》的要求,为保证肥料配方的准确性,做到宏观控制施肥结构和施肥总量,微观调节运筹比例,取得配方肥料施用的最大效益,2013年贵池区农技推广中心特在双季晚稻生产上开展了区域性水稻肥料配方验证试验。通过田间验证试验,进一步完善、优化肥料配方,为指导今后全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1 内容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选择我区面积约0.12万hm2,占水田面积5.4%的潴育性水稻土灰泥田土种的区域布点,共安排2个双季晚稻配方验证试验。试验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6.1℃,无霜期257d,年降水量1 400mm。试验田块地势平坦,排灌良好,周围无高大建筑和树木。一年两熟,稻-稻连作。前茬早稻稻谷产量437.7kg/667m2,早稻秸秆350kg全部还田。对照区水稻田养分丰缺指标,试验田土壤养分中等偏上(表1)。

1.3 小区设计 小区面积20m2,长6.6m,宽3m。每小区11行,每行42株,株距16.1cm,行距30cm,1.38万穴/667m2。小区间农膜包埂,防串水串肥。成熟后单收单晒,分别称重。

1.4 试验概况 试验于6月20日播种,湿润育秧,7月16日单本移栽。7月21日施分蘖肥,8月16日施穗肥。7月23日选用吡蚜酮+阿维·毒死蜱防治二化螟、稻蓟马,8月12日选用井·蜡芽+阿维·氟酰胺+吡蚜酮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8月31日选用苯甲·丙环唑+稻瘟磷+吡蚜·烯啶虫胺预防穗期病虫害。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对双季晚稻分蘖和成穗的影响 从表2分析,处理1分蘖率最高位432%,分别比处理2、3高91、68.5个百分点,处理2比处理3低22.5个百分点;成穗率处理1最高,分别比处理2、3高3.05、7.25个百分点,处理2比处理3高4.2个百分点。

2.2 各处理对双季晚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从表3分析,株高处理2最高,比处理1、3分别多4.7、1.35cm,处理3比处理1高3.35cm。667m2有效穗处理1最多,比处理2、3分别多0.96、3.17万,处理2比处理3多2.21万。穗长、穗粒数、结实率以处理2最好。

3 结论

(1)试验点土壤属潴育性水稻土-灰泥田,在我区面积0.12万hm2,因此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

(2)不同的施肥处理对双季晚稻生物学性状的影响非常大,配方施肥优于习惯施肥,表现为增蘖速度快,生长量大,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增产显著。

(3)从肥料投入看,667m2肥料投入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平均多2.3kg(纯量)、13.89元。结合我区近几年土壤化验结果看,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逐年增加,因此施肥配方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减氮、磷,控钾。结合2013年晚稻“3414肥效”试验得出的最(下转36页)(上接32页)佳施肥量,我区晚稻施肥配方氮磷钾为12∶3∶5。

(4)从肥料效应看,每增施1kg纯量配方肥,平均增收10.23kg稻谷,高于习惯施肥0.55kg;而施用1kg纯量习惯施肥的肥料可以收获23.57kg稻谷,比配方肥处理平均多收0.85kg稻谷。说明配方肥料氮磷钾互作效应很好,但在土壤基础养分水平上,只考虑作物养分吸收量是片面的,从而导致养分的浪费。

(5)配方2是控失肥料的配方,因我区种植大户数量在不断增加,面积也在大幅度扩大,应考虑到施肥轻简化,以期减少施肥次数和施肥用工。通过近几年在棉花、水稻上施用控失肥料,效果不错,今后还要继续进行示范和施用验证,总结出最佳施肥方法和肥料运筹经验。

(责编:徐焕斗)

摘 要:各施肥处理对双季晚稻生物学性状的影响非常大,总体而言配方施肥优于习惯施肥。从肥料效应看,每增施1kg纯量配方肥增收10.23kg稻谷,高于习惯施肥0.55kg,说明配方肥氮磷钾互作效应很好;而施用1kg纯量习惯施肥的肥料可以收获23.57kg稻谷,比配方肥多收0.85kg稻谷,进一步证明只考虑作物养分吸收量,忽视土壤基础养分,是片面的,从而导致养分的浪费。

关键词:晚稻;肥料配方;试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31-03

按照《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2013年安徽省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皖农土[2013]112号)及《2013年贵池区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合同》的要求,为保证肥料配方的准确性,做到宏观控制施肥结构和施肥总量,微观调节运筹比例,取得配方肥料施用的最大效益,2013年贵池区农技推广中心特在双季晚稻生产上开展了区域性水稻肥料配方验证试验。通过田间验证试验,进一步完善、优化肥料配方,为指导今后全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1 内容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选择我区面积约0.12万hm2,占水田面积5.4%的潴育性水稻土灰泥田土种的区域布点,共安排2个双季晚稻配方验证试验。试验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6.1℃,无霜期257d,年降水量1 400mm。试验田块地势平坦,排灌良好,周围无高大建筑和树木。一年两熟,稻-稻连作。前茬早稻稻谷产量437.7kg/667m2,早稻秸秆350kg全部还田。对照区水稻田养分丰缺指标,试验田土壤养分中等偏上(表1)。

1.3 小区设计 小区面积20m2,长6.6m,宽3m。每小区11行,每行42株,株距16.1cm,行距30cm,1.38万穴/667m2。小区间农膜包埂,防串水串肥。成熟后单收单晒,分别称重。

1.4 试验概况 试验于6月20日播种,湿润育秧,7月16日单本移栽。7月21日施分蘖肥,8月16日施穗肥。7月23日选用吡蚜酮+阿维·毒死蜱防治二化螟、稻蓟马,8月12日选用井·蜡芽+阿维·氟酰胺+吡蚜酮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8月31日选用苯甲·丙环唑+稻瘟磷+吡蚜·烯啶虫胺预防穗期病虫害。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对双季晚稻分蘖和成穗的影响 从表2分析,处理1分蘖率最高位432%,分别比处理2、3高91、68.5个百分点,处理2比处理3低22.5个百分点;成穗率处理1最高,分别比处理2、3高3.05、7.25个百分点,处理2比处理3高4.2个百分点。

2.2 各处理对双季晚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从表3分析,株高处理2最高,比处理1、3分别多4.7、1.35cm,处理3比处理1高3.35cm。667m2有效穗处理1最多,比处理2、3分别多0.96、3.17万,处理2比处理3多2.21万。穗长、穗粒数、结实率以处理2最好。

3 结论

(1)试验点土壤属潴育性水稻土-灰泥田,在我区面积0.12万hm2,因此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

(2)不同的施肥处理对双季晚稻生物学性状的影响非常大,配方施肥优于习惯施肥,表现为增蘖速度快,生长量大,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增产显著。

(3)从肥料投入看,667m2肥料投入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平均多2.3kg(纯量)、13.89元。结合我区近几年土壤化验结果看,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逐年增加,因此施肥配方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减氮、磷,控钾。结合2013年晚稻“3414肥效”试验得出的最(下转36页)(上接32页)佳施肥量,我区晚稻施肥配方氮磷钾为12∶3∶5。

(4)从肥料效应看,每增施1kg纯量配方肥,平均增收10.23kg稻谷,高于习惯施肥0.55kg;而施用1kg纯量习惯施肥的肥料可以收获23.57kg稻谷,比配方肥处理平均多收0.85kg稻谷。说明配方肥料氮磷钾互作效应很好,但在土壤基础养分水平上,只考虑作物养分吸收量是片面的,从而导致养分的浪费。

(5)配方2是控失肥料的配方,因我区种植大户数量在不断增加,面积也在大幅度扩大,应考虑到施肥轻简化,以期减少施肥次数和施肥用工。通过近几年在棉花、水稻上施用控失肥料,效果不错,今后还要继续进行示范和施用验证,总结出最佳施肥方法和肥料运筹经验。

(责编:徐焕斗)

摘 要:各施肥处理对双季晚稻生物学性状的影响非常大,总体而言配方施肥优于习惯施肥。从肥料效应看,每增施1kg纯量配方肥增收10.23kg稻谷,高于习惯施肥0.55kg,说明配方肥氮磷钾互作效应很好;而施用1kg纯量习惯施肥的肥料可以收获23.57kg稻谷,比配方肥多收0.85kg稻谷,进一步证明只考虑作物养分吸收量,忽视土壤基础养分,是片面的,从而导致养分的浪费。

关键词:晚稻;肥料配方;试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31-03

按照《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2013年安徽省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皖农土[2013]112号)及《2013年贵池区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合同》的要求,为保证肥料配方的准确性,做到宏观控制施肥结构和施肥总量,微观调节运筹比例,取得配方肥料施用的最大效益,2013年贵池区农技推广中心特在双季晚稻生产上开展了区域性水稻肥料配方验证试验。通过田间验证试验,进一步完善、优化肥料配方,为指导今后全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1 内容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选择我区面积约0.12万hm2,占水田面积5.4%的潴育性水稻土灰泥田土种的区域布点,共安排2个双季晚稻配方验证试验。试验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6.1℃,无霜期257d,年降水量1 400mm。试验田块地势平坦,排灌良好,周围无高大建筑和树木。一年两熟,稻-稻连作。前茬早稻稻谷产量437.7kg/667m2,早稻秸秆350kg全部还田。对照区水稻田养分丰缺指标,试验田土壤养分中等偏上(表1)。

1.3 小区设计 小区面积20m2,长6.6m,宽3m。每小区11行,每行42株,株距16.1cm,行距30cm,1.38万穴/667m2。小区间农膜包埂,防串水串肥。成熟后单收单晒,分别称重。

1.4 试验概况 试验于6月20日播种,湿润育秧,7月16日单本移栽。7月21日施分蘖肥,8月16日施穗肥。7月23日选用吡蚜酮+阿维·毒死蜱防治二化螟、稻蓟马,8月12日选用井·蜡芽+阿维·氟酰胺+吡蚜酮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8月31日选用苯甲·丙环唑+稻瘟磷+吡蚜·烯啶虫胺预防穗期病虫害。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对双季晚稻分蘖和成穗的影响 从表2分析,处理1分蘖率最高位432%,分别比处理2、3高91、68.5个百分点,处理2比处理3低22.5个百分点;成穗率处理1最高,分别比处理2、3高3.05、7.25个百分点,处理2比处理3高4.2个百分点。

2.2 各处理对双季晚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从表3分析,株高处理2最高,比处理1、3分别多4.7、1.35cm,处理3比处理1高3.35cm。667m2有效穗处理1最多,比处理2、3分别多0.96、3.17万,处理2比处理3多2.21万。穗长、穗粒数、结实率以处理2最好。

3 结论

(1)试验点土壤属潴育性水稻土-灰泥田,在我区面积0.12万hm2,因此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

(2)不同的施肥处理对双季晚稻生物学性状的影响非常大,配方施肥优于习惯施肥,表现为增蘖速度快,生长量大,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增产显著。

(3)从肥料投入看,667m2肥料投入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平均多2.3kg(纯量)、13.89元。结合我区近几年土壤化验结果看,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逐年增加,因此施肥配方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减氮、磷,控钾。结合2013年晚稻“3414肥效”试验得出的最(下转36页)(上接32页)佳施肥量,我区晚稻施肥配方氮磷钾为12∶3∶5。

(4)从肥料效应看,每增施1kg纯量配方肥,平均增收10.23kg稻谷,高于习惯施肥0.55kg;而施用1kg纯量习惯施肥的肥料可以收获23.57kg稻谷,比配方肥处理平均多收0.85kg稻谷。说明配方肥料氮磷钾互作效应很好,但在土壤基础养分水平上,只考虑作物养分吸收量是片面的,从而导致养分的浪费。

(5)配方2是控失肥料的配方,因我区种植大户数量在不断增加,面积也在大幅度扩大,应考虑到施肥轻简化,以期减少施肥次数和施肥用工。通过近几年在棉花、水稻上施用控失肥料,效果不错,今后还要继续进行示范和施用验证,总结出最佳施肥方法和肥料运筹经验。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试验研究晚稻
早熟莲藕-晚稻栽培技术
单电机调节无级变速器试验研究
弯槽段冰塞形成临界条件的试验研究
2014年晚稻新品种生产试验
芋-西瓜-晚稻高效栽培模式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
安徽安福县:发放晚稻测土配方施肥卡
优质常规晚稻品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