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红:一个暖心的肿瘤专家

2014-02-27 08:23叶子卿昭娴李显彦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4年1期
关键词:眼科医生头颈肿瘤医院

文/叶子、卿昭娴 图/李显彦

周晓红:一个暖心的肿瘤专家

文/叶子、卿昭娴 图/李显彦

人物简介:周晓红,现任重庆市肿瘤医院甲状腺癌首席专家,头颈肿瘤学术学科带头人。中国抗癌协会头颈专委会委员、重庆抗癌协会理事、重庆抗癌协会头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重庆分会耳鼻咽喉头颈专委会委员、重庆市肿瘤质控委员会委员。曾获“白求恩式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从事头颈肿瘤的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

一个下着雨又寒冷的下午,在重庆市肿瘤医院我们见到了周晓红主任。办公室简朴而窄小,看得出是病房改造的。过了约定的时间,她才从病房匆匆赶来。她的脸上挂着亲和的笑容,一边亲切地叫我们坐,一边谦虚地说:“采访我可能不能对你们说什么哟,感觉做手术还更轻松一些。”我们霎时被她温暖的笑容和随和的态度所感染。

梦想做眼科医生的她成为一名肿瘤专家

周晓红主任为病人做治疗

在大学实习的时候,喜欢动手并且有极强动手能力的周晓红深受外科老师的喜爱,毕业以后被分到重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年轻时的她一直梦想着当一名优秀的眼科医生。在她看来,一个女眼科医生更显得神圣和崇高,而且也比较适合她的个性。当时《人到中年》这部影片的女主人公一直是她崇拜的偶像,梦想着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自信且事业心很强的周晓红主动到院长办公室对院长摇晃着双手说:“院长,您看我的这双手,这是一双眼科医生的手。”然而,年轻时的理想和期望却不能一切如愿,在眼科工作了两年以后,周晓红就被调到重庆市肿瘤医院,当上一名头颈外科医生,与最初的梦想失之交臂。当被问起是否后悔没能实现梦想的时候,周晓红笑了,“我想这应该就是缘分吧,做上肿瘤方面工作,我一点也不后悔。”

采访才开始没多久,周晓红的助手推开办公室的门,说是诊疗室来了一位患者,要求主任亲自做检查。此时,周主任向我们说了一句“不好意思”后匆匆地赶往诊疗室。因此,我们也有幸能够亲眼看到她工作时的样子。安静地站在她身后,只看到她拿着医疗设备在患者鼻腔里移动,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患者情况。那个画面让一般人感到了一阵不适。然而,周主任却是格外熟练,她仔细地盯着屏幕上的每一个画面,认真为患者做检查,本想现场采访她的我们,也不忍打破她的这份专注。

大概十分钟后,周主任又坐回办公室接受我们的采访。她似乎并不想回答,我们关于她成就方面的问题,而是更多的给我们分享她做医生的心得。一个鼎鼎大名的专家,一个能使患者起死回生的大夫,一个在手术台上至今奋战的女超人,原来如此谦和。

“就像有人喜欢打麻将一样,我就喜欢做手术!”面对我们提出的关于为何她能毫无厌倦的20多年每天坚持忙碌于手术台上的疑问,周晓红如是说,“我感觉这个工作就是我的兴趣和爱好,一方面把它当做一个职业来做,另一方面把它当做自己的一个兴趣来做,这样就不会感觉到累了。”

周晓红也没有想到,有一天她会转入肿瘤领域,并且像热爱眼科一样钟情肿瘤专业。“曾经我也自问过失去自己挚爱的专业和梦想,遗憾吗?但是在内心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回答:“在头颈肿瘤外科这个领域,凭自己的努力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做到小有成就,我已经非常热爱这个专业了。”

命运总喜欢和我们开玩笑,让我们错过、失去自己喜欢的东西,然而,只要不对未来失望,我们就能得到命运奖励给我们的另一样更适合自己的礼物。就像周晓红,因为某些原因与自己的眼科医生梦错过,但她没有因此而失望,而是踏实勇敢地面对新的专业,勤勤恳恳,最终成为一名大家都很敬爱的优秀肿瘤专家。

采访过程中,周晓红主任与影像科的医生讨论患者病情

“老”主任,建设科室很强势

带着医院领导的信任,顺应医院发展的需求,也为了自己更出色,周晓红先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整形外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广州暨南大学附属华侨医院等地学习。

1998年进修的时候,她是从耳鼻喉科转到头颈科,当时有人开玩笑“你之前学的是整形美容,比不上头颈科的难度大,可不能把双眼皮做到颈子上面哟。”身负医院领导的信任和期望,顶着同行相争的压力,好胜的她对自己鼓劲说,“一定要把这些知识学好,干出色!”

在进修学习的时候,她只能在上课时看专家教授做手术,自己完全插不上手,而且时间也很紧张,常常是早上8点进手术室,晚上11点多才出来。但是她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仔细回想专家教授做手术的步骤,详细的记录下来,并且要求自己背熟,一有机会就不断练习。正因为她对于工作事无巨细的严格要求,学成归来后,凭着精湛的技术,与踏踏实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一年后她就当上了科室主任。

这位年纪轻轻就当了主任的“女汉子”,十多年的主任资历,可谓是一位“老”主任,威望是相当高的。由于头颈手术的难度比较大,很消耗体力,一般不适合女孩子,所以,周晓红的手下几乎都是一帮男同志。生活上一向温柔的她,一旦工作起来就很强势,是大家眼中的女强人。对于工作,周晓红一向严谨认真,认为工作时一定要坚定果敢,该霸气的时候就要霸气,该倔强的时候就要倔强,因为他们是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

“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干中在学,学中在干”的信念让她不断充实武装自己,就这样她撑起了科室一片天,推动着科室发展,从刚接替科主任职务到现在,由曾经24个床位的病房发展到现在两个病区84个床位的病房。周晓红开玩笑说,自己从一个小主任变成了一个老主任。确实,面容不老的她,却做出了老练的“业绩”。

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完美医生

只要病人健健康康出院,就是周晓红和同事们最愉快最开心最幸福的事情。医生接治病人,最单纯最终的愿望都是希望病人能够康复。

周晓红和科室同事的工作是以病人为第一的。她告诉我们,一听到有急诊时,科室的每个医生可以做到什么都不顾,将病人推到手术室全力以赴。就算是在周末,大家轻松地聚在一起吃午餐,比如一听说有建筑工地的工人从高空坠落,所有人都把碗一扔就以最快的速度直奔医院;就算是刚动完一个手术正在休息的空档,一听到附近大桥上出了车祸,所有人把什么都抛到脑后第一时间赶往急救现场;逢年过节,当人们欢欢喜喜聚在一起庆祝时,医务工作者们却夜以继日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放弃和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心系患者,就算是难得有时间在家里带孩子,只要一接到急诊任务,可能把孩子往床上一扔就往医院赶……他们总是早上7点多就来了医院,晚上九、十点才下班,没有人按时下班,没有人按时放节假日。

周晓红也经历过患者命悬一线的时刻。有一次科室正在进行业务学习,突然走廊上一位患者家属大叫一句“哎呀,不得了了。”所有人像是被下了命令一样,第一时间冲了过去。只看到患者的脸被涨得很大、脸色青紫,医护人员用最快最短的时间给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几分钟后成功把病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当时周晓红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生死就在那几分钟。他们来不及有任何其他的想法,只有当患者没有问题了,大家才能松一口气,而那个时候,他们才真正感觉到很累很累,“但是,只要病人没事,一切都值得了”。

肿瘤这种疾病总是让人倍感沮丧,作为专科医生,周晓红也不轻松,可以说每天都可能面对患者的死亡。她的职责就是救治每一个能够救治的病人。她告诉我们,由于肿瘤病人治疗出院以后都要做随访观察的特殊性,她把每一个患者都当做了自己的好朋友。定时给患者打电话,对于那些住在农村,复查不方便,或者意识上不重视的患者,周晓红都会安排助手给患者写信,提醒他们来检查,因为如果不随访,前面的努力可能白费,可能再度面临危险。

“对于患者后期的五年、十年生存率肿瘤科医生都是要负责关心到底的,无论是从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要做到全面的关注。”因此,肿瘤医院定了终身随访制度,做到“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在被问到肿瘤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家里有时可能人财两空时,周晓红的脸上掠过了一丝无奈。“有些病是治得好,有些病是治不好的,为此,医生就要正面去和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周晓红主刀救助巨大甲状腺肿瘤患者

由于国人的传统观念,害怕病人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即将离世后会变得消沉悲观,因此往往对治愈不好的患者说着“善意的谎言”,这让作为医生的她很矛盾。周晓红亲身经历了自己亲人从查出癌症到离世,因家属的要求隐瞒了病情,告诉他还有希望治愈,他也觉得有专家,肯定能治好,临终也不知道自己其实得了绝症,已经到了晚期,看到他临走前眼中满满的求生欲望,深深地震撼了她。“如果告诉患者实情,是不是更好一些?这一点确实很难把握。”

周晓红说为此她也一直在反思,到底是应该对患者隐瞒,还是应该让他们知晓自己的真实病情。每当病人离世,周晓红和同事都会觉得遗憾,觉得医学的局限很让人无奈。作为一名医生,就需要带着情感、责任、技术来工作。技术好是医生所需具备要素的一方面,情感上对病人好也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只有二者相结合,才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医生。

对于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追求完美的周晓红来说,一件事如果不能做就不做,一旦做了,就一定要做好!只要知道周晓红的人,都会对她竖起大拇指,从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她对待患者的真心上来讲,她都是患者心目中的完美医生,暖心的她是患者值得信任的知心朋友。

猜你喜欢
眼科医生头颈肿瘤医院
送别
美国FDA:批准HPV9价疫苗用于预防头颈癌
山医大一院“一站式”头颈、冠脉联合扫正式上线
耳眼科医生
眼科医生给小朋友的信
创新体制 承担重任 建国际一流的肿瘤医院
海南省肿瘤医院
十年巨变 打造地市级肿瘤医院标杆
地市级肿瘤医院成“被遗忘的角落”
关于《头颈肿瘤防治专栏》的征稿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