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SASP 的UPFC 潮流控制建模与仿真

2014-03-02 08:15陈剑平李林川李传栋刘宏江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线电压支路串联

陈剑平,李林川,张 芳,李传栋,刘宏江

(1.天津大学智能电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2.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福州350007;3.天津市电力公司滨海分公司,天津300457)

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 是第三代FACTS 控制器,综合了先前FACTS 控制器的基本功能,既能对线路潮流进行控制,提高线路传输极限,还能抑制电力系统低频振荡[1],改善系统暂态稳定性[2]。潮流控制是其最基本的功能[3]。

国内外学者对UPFC 的潮流控制建模进行了深入研究。UPFC 的潮流建模大都采用等效电源模型。文献[3~6]将UPFC 串联侧等效为一个电压源,并联侧则有不同的等效方式:文献[3,4]将UPFC 并联侧等效为一个电流源;文献[5]将UPFC 等效为一个电压源;文献[6]分别模拟并联侧的有功注入和无功注入,将UPFC 并联侧等效为两个电流源(d轴、q 轴电流源);文献[7]进一步采用功率注入法将UPFC 对系统的作用转移到对应线路两侧的节点上。除电源模型外,文献[8]还介绍了用于UPFC 潮流计算的阻抗模型和变压器模型。在目前文献中,UPFC 控制方法多采用解耦控制[3,9],即通过控制UPFC 串联侧注入电压的d 轴、q 轴分量分别控制线路的无功、有功潮流,通过控制并联侧注入电流的q 轴分量来维持母线电压恒定;此外文献[10]指出,UPFC 并联侧接入点母线电压可通过串联侧注入电压的d 轴分量来控制,线路的无功潮流则可通过并联侧注入电流的q 轴分量来控制。

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PSASP 为方便新型电力元件的建模,开发了用户自定义模型UD(user definition)和用户程序接口UPI(use program interface)功能[11]。UD 不足之处是由于受功能框的限制,使得有些功能难以实现。UPI 则使用户可通过自由编程的方式参与PSASP 计算,应用更灵活。目前在基于PSASP 的UPFC 建模仿真中,UD 应用较多[3,12,13],基于UPI 功能建立UPFC 模型则鲜有报道。本文基于PSASP/UPI 建立了UPFC 潮流控制模型,采用C++语言编写了求解所建模型的用户程序(UP),并生成了动态链接库文件(.dll),最后对新英格兰系统进行了算例研究,计算结果验证了本文所建UPFC 潮流控制模型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1 UPFC 基本结构及等效电路

如图1 所示,UPFC 由共用直流侧电容的两个电压源型变流器构成。变流器1 经并联变压器接入系统,其作用是通过吸收或发出无功功率来维持UPFC 接入点母线电压恒定,同时向变流器2 提供其所需的有功功率;变流器2 经串联变压器接入系统,其作用是向线路叠加一个串联电压源,通过控制电压源的幅值和相角来控制该线路的潮流。

图1 UPFC 结构Fig.1 Principle diagram of UPFC

UPFC 的串、并联侧可等效为2 个可控电压源,如图2 所示,m 为新增母线分别为串、并联电压源分别为串、并联支路电流,Rse+jXse、Rsh+jXsh分别为UPFC 串、并联变压器的等值阻抗,RL+jXL为线路阻抗,PL+jQL为线路潮流。

图2 UPFC 等效电路Fig.2 Equivalent circuit of UPFC

在PSASP/UPI 环境下,潮流计算LF(load flow)程序和用户程序(UP)通过数据接口传递信息,交替运行,共同完成潮流计算。为了将UPFC 潮流控制模型嵌入到PSASP 潮流计算程序中,在PSASP初始潮流计算完成后,将UPFC 所在支路从系统中断开,在节点s 和节点m 接入2 个等效电流源和图3 所示,通过改变电流源来实现对UPFC 并联侧接入点母线电压和串联支路潮流的控制。

图3 UPFC 电流注入模型Fig.3 Current injection model of UPFC

依据图2 和图3,可得I˙s_inj、I˙m_inj的计算公式为

2 UPFC 潮流控制建模

2.1 UPFC 串联侧建模

UPFC 串联支路的作用是控制线路的潮流为目标值,图2 中,设受控线路有功、无功功率目标值分别为PLref、QLref,可得串联支路功率、电压方程为

2.2 UPFC 并联侧建模

由图2 可得UPFC 并联支路电压方程为

UPFC 稳态运行时,为了向两侧变流器提供稳定的电压支持,直流电容电压必须保持恒定,故在忽略变流器1 和变流器2 内部有功损耗的情况下,UPFC 串联变压器注入的有功等于并联变压器吸收的有功,即

UPFC 并联支路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维持并联接入点母线电压恒定。令与d 轴重合,可得UPFC并联支路的电压电流相量图如图4 所示。图中Ish_d和Ish_q分别为UPFC 并联支路电流相量的d 轴、q轴分量;θ 为x 轴与同步旋转d 轴之间的夹角。

图4 UPFC 并联支路相量图Fig.4 Phasor diagram of UPFC parallel branch

根据瞬时功率理论,UPFC 并联变压器从系统吸收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为

根据式(5)、式(6)可简化为

由式(7)可知,经过dq 坐标变换,UPFC 并联侧的有功和无功可实现解耦控制,通过控制并联电流的q 轴分量Ish_q就可以控制无功功率Qsh。当Ish_q>0 时,Qsh<0,UPFC 并联支路发出无功,被控母线电压升高;当Ish_q<0 时,Qsh>0,UPFC 并联支路吸收无功,被控母线电压降低。据此,可得到引入母线电压目标值与实际值比较的UPFC 并联侧无功电流Ish_q的计算公式为

如图3 所示,经坐标变换,由式(8)求出的Ish_q可用相量实部分量Ishx和虚部分量Ishy表示,即

联立求解式(3)、式(4)和式(9),即可得UPFC并联支路电压相量电流相量求出后,由式(1)的第1 个式子就可得到母线s 的注入电流

3 PSASP/UPI 的应用

PSASP 可进行电力系统的各种分析计算,用户自定义模型(UD)及用户程序接口(UPI)的引入为新型电力元件的建模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基于UPI 对UPFC 进行潮流控制建模,采用C++语言编写用户程序(UP)。在潮流计算时,PSASP 潮流程序(LF)通过调用UP 实现LF 与UP 交替求解,直至受控母线电压和线路潮流达到控制目标值,计算结束。

UP 执行时,先从数据接口中读取输入信息,计算完成后再将输出信息从数据接口返回给LF 程序。UP 的输入输出信息如表1 所示。

表1 UP 的输入输出信息Tab.1 Input and output information of UP

UP中计算母线s、母线m的注入电流的步骤如下。

(1)从数据接口读取母线s、母线m 的电压幅值、相角及受控线路潮流。

(2)根据式(2)的前2 个方程计算UPFC 串联支路电流,由式(1)得到母线m 的注入电流

(3)根据式(2)的第3 个方程计算UPFC 串联注入电压

(4)根据式(8)求取Ish_q。

(5)联立求解式(3)、式(4)和式(9),计算UPFC 并联支路电流,由式(1)得到母线s 的注入电流

PSASP 中LF 与UP 交替求解流程如图5 所示。

图5 LF 与UP 交替求解流程Fig.5 Flow chart of alternate solution between LF and UP

4 算例研究

本文采用新英格兰系统来验证所提UPFC 潮流控制模型的有效性。新英格兰系统是一个10 机39 节点系统,如图6 所示,其参数详见文献[14]。

图6 新英格兰系统Fig.6 System diagram of New England

本文将UPFC 安装在线路14-4 的母线14 端,如图6 所示。未安装UPFC 时,该线路母线14 端的输出功率为2.625 43+j0.376 97 p.u.,母线14 的电压幅值为1.014 p.u.。

现将母线14 的电压和线路14-4 输送的无功目标值均设置为未安装UPFC 时的水平,为提高线路14-4 的有功传输能力,逐步增大该线路输送的有功目标值,UP 程序中的电压、有功、无功计算终止精度设置为0.0001,电压比较系数Kv取为80,可得UPFC 的控制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UPFC 的控制效果Tab.2 Control results of UPFC

由表2 可看出,UPFC 可以有效控制受控线路输送的有功和无功,提高线路的有功输送水平;当UPFC 控制能力达到最大(串联注入电压模值的标幺值等于0.1)时,线路输送的有功为4.92 p.u.,较无UPFC 时提高了87.4%。同时,随着线路有功输送容量不断增大,受控母线电压和线路输送的无功功率均保持在控制目标值。计算结果验证了本文所建UPFC 潮流控制模型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图7 受控母线电压及受控线路潮流变化曲线Fig.7 Varying curves of bus voltage and power flow

图7 显示了在表2 所示的5 种控制目标下,潮流计算过程中受控母线电压及受控线路有功、无功随LF 与UP 交替求解次数的变化曲线。由图7 可知,本文的控制策略具有较快的计算速度和很好的收敛性,受控母线电压经过5 次交替计算之后满足精度要求,而受控线路有功、无功功率则只经过2~3 次交替计算就已达到控制目标值。

5 结语

本文基于PSASP/UPI 建立了UPFC 的潮流控制模型,实现了同时控制线路有功潮流、无功潮流以及控制母线电压的功能。所建模型原理清晰,整个控制模型参数调整少,仅有1 个电压比较系数需要设定;UPFC 串联侧由于采用控制目标的功率方程来控制线路潮流,受控线路潮流追踪控制目标值的速度快,同时具有较高的收敛精度和良好的收敛性;除了忽略2 个变流器的内部损耗之外,所建模型未做其他简化和假设,模型具有一般性,可用于实际电网的潮流控制研究。

[1]Son K M,Lasseter R H. A Newton-type current injection model of UPFC for studying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J].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2004,19(2):694-701.

[2]李秋文,李啸骢,邓裕文,等(Li Qiuwen,Li Xiaocong,Deng Yuwen,et al).UPFC 新型多指标控制设计(A new multi-index control design of UPFC)[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 制(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12,40(17):133-138.

[3]姚蜀军,宋晓燕,汪燕(Yao Shujun,Song Xiaoyan,Wang Yan).基于PSASP 的统一潮流控制器潮流建模与仿真(Power flow modeling of unified power flow controller based on power system analysis software package)[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2011,38(5):11-16.

[4]唐爱红,程时杰(Tang Aihong,Cheng Shijie).UPFC 控制器及其物理实验装置的设计(UPFC controller and implementation scheme in laboratory)[J].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CSU-EPSA),2004,16(6):1-4.

[5]林声宏,刘明波,王晓村(Lin Shenghong,Liu Mingbo,Wang Xiaocun). 含UPFC 的电力系统最优潮流计算(Optimal power flow computation for power system with UPFC)[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CSU-EPSA),2001,13(2):11-15.

[6]章良栋,岑文辉,刘为(Zhang Liangdong,Cen Wenhui,Liu Wei). UPFC 的模型及控制器研究(Study on the model and controller of UPFC)[J].电力系统自动化(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1998,22(1):36-39.

[7]叶鹏,宋家骅(Ye Peng,Song Jiahua).统一潮流控制器功率控制特性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UPFC’s power flow control capability)[J].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CSU-EPSA),2001,13(4):1-4,15.

[8]段献忠,陈金富,凌煦(Duan Xianzhong,Chen Jinfu,Ling Xu).潮流计算中FACTS 元件模型选择研究(Study on models of FACTS devices in power flow calculation)[J].电工技术学报(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1999,14(3):65-69.

[9]顾威,李兴源,魏巍(Gu Wei,Li Xingyuan,Wei Wei).基于UPFC 的风电场稳定性动态仿真研究(Simulation study on wind farm stability with UPFC)[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10,38(11):70-74.

[10]朱鹏程,刘黎明,刘小元,等(Zhu Pengcheng,Liu Liming,Liu Xiaoyuan,et al). 统一潮流控制器的分析与控制策略(Analysis and study on control strategy of UPFC)[J].电力系统自动化(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6,30(1):45-51.

[11]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用户手册[Z].北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5.

[12]刘前进,黎雄,孙元章(Liu Qianjin,Li Xiong,Sun Yuanzhang). 基 于PSASP 程 序 的FACTS 潮 流 建 模(Power flow modeling of FACTS based on PSASP)[J]. 电网技术(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0,24(7):6-9.

[13]张扬,毛雪雁,徐政(Zhang Yang,Mao Xueyan,Xu Zheng).用于电网稳态和暂态分析的统一潮流控制器模型(UPFC models for power system steady-state and dynamic analysis)[J]. 电网技术(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2,26(7):30-33.

[14]李常刚(Li Changgang).电力系统暂态频率稳定评估与控制研究(Studies on Assessment and Control of Power System Transient Frequency Stability)[D].济南: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Jinan: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2012.

猜你喜欢
线电压支路串联
一种新的生成树组随机求取算法
串联法写记叙文的概括
基于开关表的直流微电网控制及其仿真
审批由“串联”改“并联”好在哪里?
我曾经去北京串联
多支路两跳PF协作系统的误码性能
利用支路参数的状态估计法辨识拓扑错误
串联攻坚弹后级引信自适应起爆方法
微电网储能系统下垂协调控制与母线电压控制策略
基于ANN模型的在线电压稳定裕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