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评估及护理干预

2014-03-03 02:01高红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4年10期
关键词:心血管病入院评估

高红梅

(云南省红河州河口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云南 红河 661306)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评估及护理干预

高红梅

(云南省红河州河口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云南 红河 661306)

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评估方法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84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患者睡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对照干预前后患者睡眠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入院经过护理干预后,其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及催眠药物评分都较入院前有所降低。且在治疗10天后,各项指标评分都有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少、早醒、使用催眠药物的患者也较干预前有了明显减少,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必要的睡眠质量评估,了解患者的睡眠情况,并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改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

心血管病患者;老年患者;睡眠质量;护理干预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由于其年龄、疾病、病房环境改变、药物使用等因素[1],可能会产生睡眠障碍,而睡眠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病情康复治疗效果。因此,充分了解患者的睡眠质量情况,并根据患者的睡眠情况给予必要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为进一步探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评估方法及相关护理措施,本文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84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84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其中男46例,女38例,年龄在60~83岁,平均年龄(71.5±8.9)岁。其中冠心病21例、高血压35例、心绞痛9例,心率失常11例、心衰8例。

1.2 调查方法

在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睡眠质量评估,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2]进行统计分析。分别统计患者入院第1d、第5d、第10d的睡眠质量。

1.3 睡眠质量评估指标

PSQI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的内容主要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及催眠药物等七个项目[3],每个项目满分3分,总分21分。分数越高患者睡眠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表示x±s,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评分

所有患者入院经过护理干预后,其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及催眠药物评分都较入院前有所降低。且在治疗10天后,各项指标评分都有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1。

2.2 患者不良睡眠情况改善程度

84例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其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少、早醒、使用催眠药物的患者较干预前有明显减少,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在住院后,由于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加上对自身病情的不了解,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况,极易导致情绪紧张,从而影响睡眠质量。除此之外,由于心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张力在夜间会有相应增高,导致静脉血大量回流[4],易产生缺氧、缺血、心悸、呼吸困难等情况,患者夜间容易惊醒,且在惊醒后较难入睡。而睡眠障碍很容易导致病情的复发和加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相关研究显示[5],有睡眠障碍的心血管病患者其死亡率明显高于睡眠质量良好的心血管病患者。因此,在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护理时,也要充分重视患者的睡眠质量,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睡眠护理,从而促进患者心血管病症的恢复。

3.1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的护理干预

3.1.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自身病情的影响及环境的改变,老年患者可能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甚至可能会引发血压升高的情况,加重心脏负荷,从而影响睡眠质量。因此,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积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选择合适的方法、语言对患者进行必要心理护理,为患者讲解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同时向患者讲述保证充足睡眠的好处,从而使得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放松心情,提高治疗康复信心。

3.1.2 病房环境管理突然的环境改变可能会使得患者产生不安感,且由于病人的作息时间不同,很容易互相影响睡眠质量,导致老年患者睡眠质量下降。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必要的病房环境管理。首先要保持病房内的干净、整洁,定时对病房进行消毒、通风,确保空气清新、无异味,保持病房内温度、湿度舒适,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睡眠环境。同时要劝解患者家属尽量减少探视次数,在探视时尽量降低说话分贝,防止影响其他病人休息。有条件的可以根据患者的作息时间进行病房的调换,尽最大可能满嘴患者的合理要求。

3.1.3 睡眠诱导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要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包括睡眠卫生知识、心理疗法、用药原则等[6],告知患者保证充足睡眠的重要性,对患者进行睡眠知识的普及,从而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同时按照患者不同的作息规律和病情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纠正患者的不良睡眠习惯,叮嘱患者积极配合工作,并进行严格监督,按时起床、休息,保持良好、规律作息。对于夜晚容易失眠的患者,要尽量减少白天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入睡困难的患者,可以通过泡脚、按摩、喝热牛奶、听音乐等方式来辅助患者睡眠。尽量减少晚间家属的探视,防止心情过度激动而入睡困难。若患者易醒,则可以利用眼罩、耳塞等辅助工具来减少外界打扰。同时,要尽量做到睡前不服用药物或少服用药物,以免形成药物依赖性,并叮嘱患者不可自行服用安眠药物,如果患者用药不当则可能会造成患者失眠情况加重。3.1.4饮食调整对于老年失眠患者来说,可以适当食用有助于新陈代谢和睡眠的食物,比如百合银耳粥、红枣链子粥、当归黄芪粥等,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全面调理,可以充分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同时,为保证夜晚睡眠舒适性,晚餐不宜过饱、过晚,睡前1h禁食,同时戒烟、戒酒、戒浓茶。

经过对患者的有效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入院经过护理干预后,其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及催眠药物评分都较入院前有所降低。且在治疗10天后,各项指标评分都有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少、早醒、使用催眠药物的患者也较干预前有了明显减少,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充分说明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必要的睡眠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治疗及康复。

[1]吴惠晓.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评估及护理干预[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4):525-526.

[2]刘小兰,李婵,吕冬.护理干预提高老年心血管病病人睡眠质量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3,24(12):1070-1071.

[3]成利群.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J].中外医疗,2013,21(18):19-20.

[4]王秋歌.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评估及护理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2013,15(19):62-63.

[5]黄秀菁.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的评估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663-664.

[6]刘英.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失眠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7):105-106.

高红梅,1973年生,女,汉族,云南石屏人,大专学历,主管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研究。

猜你喜欢
心血管病入院评估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评估依据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
多因素可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