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奶奶”孙玉兰的自我救赎

2014-03-03 08:52婧汶
时代报告 2014年2期
关键词:大儿子玉兰养老院

婧汶

新年临近,郑州的天气也愈加寒冷。在经三路与农科路交叉口的麦当劳门前,依旧车水马龙,没有人留意这里是否少了点什么。或许只有门前冰冷的石墩知道,2012年的初冬,有一位“气球奶奶”,守着那些五颜六色的气球,渴盼着行人的驻足……

“我不要饭,要饭丢了老几辈子的人”

“气球奶奶”名叫孙玉兰,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太太,家在商丘市柘城县洪恩乡中杨村,娘家在周口市鹿邑县贾滩乡孙新楼村。已到耄耋之年的她有点弄不清自己的出生年月,“大约是1925年吧”。丈夫去世多年,她一直跟着大儿子在老家生活,二儿子为了谋生去了黑龙江。

在老家的时候,他们有9亩地,生活不成问题。但是2006年,她的大儿子杨传顺身患重病。为了方便给儿子治病,她把老家的地租给别人,一人先行来到省会郑州。

“俺儿没有钱,他在家病得一死一活的。要不是我让他来看病,他就死罢了。”

刚到郑州那会儿,孙玉兰以拾破烂为生。因为她年事已高,腿脚有些慢,总是拾不到多少东西,赚钱很难,生活变得窘迫。有过往的老乡给她出了个主意:“你年龄一大把了,还是学着别人去乞讨吧,来钱快。”

孙玉兰听了这话,没有丝毫犹豫,有些激动地高声回答:“我不干,我不要饭。要饭丢了老几辈子的人,连俺周口的人都丢了。我不要饭。”

耄耋之年卖起气球养活一家

此后不久,孙玉兰在广州卖气球的外甥来郑,建议她也卖气球。于是,她到郑州火车站附近的批发市场买来了氢气球,就近在枣庄对面的超市门前卖。每逢周末,她也到动物园门口去卖。

“辛苦也得干,不干你吃啥。你就在家种地也是累得慌。在这卖气球也不咋累。”说起当初决定卖气球,老人脸上还露出一些笑容。

这天早上八点多,孙玉兰拿着气球、褥子和中午的饭出门了。

我们本想帮着老人拿气球,老人却说,今天风大,拿气球也需要技巧,不知道的人一拿,气球就会被风吹跑。

来到固定地点——麦当劳门前的石墩上,孙玉兰熟练地把气球固定在栏杆上,五颜六色的气球随风摇曳,等待着买家。

“奶奶,给我一个气球,最便宜的。”10分钟后,一名衣着时尚的女孩跑了过来。

“最小的3块钱。”孙玉兰一只手拽低绳子,一只手在五颜六色的气球中拨来拨去。

“给,这个是最小的。”解开系在栏杆上的绳子,孙玉兰取出了一个蓝色气球递给女孩。

“谢谢奶奶,给钱。”女孩递给她5块钱转身就走。

“不中,不中,还没找你钱,要不给你换个大的?”孙玉兰低头拉开挂在脖子上的小黑包,执意要找钱。

“不用啦,不用啦……”女孩拿着气球一路小跑,很快消失在人群中。

“唉,这闺女,咋能不找你钱?……”看到女孩跑远,孙玉兰手里握着两张一元面值的纸币,连声“抱怨”。

老人的生意并不好,一上午,才卖出3个气球,共13元钱。

上午11点多,孙玉兰有些饿了,她弯着身子从布袋里掏出一个紫色塑料袋,里面装着一个馍、一袋奶和一个白塑料袋里包着的一疙瘩辣椒。

馍是孙玉兰出门时买的,那袋奶是周围邻居送的,一疙瘩辣椒是儿子前阵子从老家带来的。

“一天吃一个馍就够了,我喜欢吃辣椒,不好吃菜。”孙玉兰打开包着辣椒的塑料袋放在鼻子下闻了闻,“只要有辣椒就中,这馍吃着就有味儿了”。

孙玉兰掰下一小块馍,又把剩余的馍放进紫色塑料袋里包好,再捏着掰下来的馍在装辣椒的塑料袋里蘸了蘸,放进嘴里。

三代人相依为命

从开始卖气球到2008年,上午8点多出摊,晚上9点多收摊,一天近13个小时,83岁的孙玉兰连同彩色的气球,几乎每天都出现在郑州市经三路的麦当劳门前。

2008年4月,靠着拾破烂和卖气球攒下的钱,孙玉兰让大儿子和孙女也搬来郑州,他们三人租住在一起。

他们租住的房子在枣庄一个胡同内,胡同深处极窄,仅容一人通过。每天深夜,孙玉兰拄着拐棍,颤巍巍地迈着她的小脚,迈过枣庄小路上散尽的热气,轻轻打开房东家的大铁门,再迈上一个又一个台阶,来到四楼。这是一室一厅,小小的厅内摆着一张小床,正对着床的天花板聚着一团散开的氢气球。床边则杂乱地堆着她拾来的废品,有瓶子、衣服、球鞋等。

大儿子杨传顺在另外一个单间住,由孙玉兰支付房租。杨传顺患有严重的胃溃疡,发病的时候疼得直打滚儿,而偏瘫后遗症让他失去了劳动能力。

孙女为二儿子所弃,二儿子多年前远赴黑龙江,常年不回家。孙女从小就由孙玉兰抚养。孙女中专毕业后在郑州一家小工厂上班,工资很低。

厨房里还有半盘剩菜,是炒木耳。她端着盘子,弯腰坐在小板凳上吃了起来。这木耳是她几天前在垃圾堆上捡的。前边放着的捡来的大半袋新郑大枣都发霉了,可她不舍得扔。

她捡的破烂儿,有的卖掉,有的留着用。现在大儿子身上穿的棉袄,就是捡的,很合身,也暖和。

夜已深,人难眠。孙玉兰心里还在惦记着老家的另外一个孩子。

1996年的一天,在周口市鹿邑县贾滩乡孙新楼村,一个智障婴儿被遗弃在孙玉兰家门口。当时,孙玉兰的生活也不富裕,但是善良的她还是收养了那个孩子,取名小羔。虽然两人年龄相差悬殊,但是按照当地的习惯,那个孩子也算是孙玉兰的养子。

现在,小羔已经长大,由于先天性脑病,智力发育不良,需要靠着孙玉兰的抚养和供给生活。目前,小羔跟着孙玉兰的弟弟在周口老家生活。

“今天小羔吃好没?现在小羔睡好没?”孙玉兰喃喃着,突然流下了眼泪。

她很想念小羔,说等自己攒足了钱,要回趟周口老家,给小羔买好看的衣裳和新书包,再看一看自己70多岁的弟弟。

此外,她还打算用卖气球的钱把大儿子的胃病治好,将来能去趟黑龙江,看看二儿子。endprint

骨折了,坐轮椅也要卖气球

2011年中秋节过后第三天,孙玉兰在去电话亭给二儿子打电话的路上,不小心滑了一跤,摔伤了腿。

“要搁平时,肯定摔不住。那几天一直下大雨,路太滑了。”孙玉兰抿了抿嘴说。

医生告诉她,腿部骨折,需要做手术。

“可不少花钱,这几年卖气球挣的钱全都花完了,就那还不够。”提起手术花掉的3万多元手术费,孙玉兰连喊心疼。

伸出手拍了几下轮椅,孙玉兰又接着埋怨自己:“看看,做完手术,孩儿还得给我买个轮椅,好几百块,钱都叫我这个老婆子给浪费了。”

手术后,孙玉兰休息了半年多。2012年3月份,郑州的热心市民王保卫找到孙玉兰,要把她接到养老院享福。

“俺孩儿也劝我,想叫我去享几天福。”说起儿子的一片孝心,孙玉兰乐呵呵地笑了,“中,享享福去呗。”

然而,到养老院没几天,孙玉兰就受不了了。

“养老院人少,连个说话的人都不好找,我在那儿住着干啥啊?”在养老院住了四天后,孙玉兰执拗地让大儿子又把自己接回了家。

买来一辆轮椅,整了整以前卖气球时需要的简单东西,孙玉兰抓着一把气球坐在轮椅上,让大儿子推着自己,又出摊卖气球了……

“我一直劝说她留在养老院,但她心里总牵挂着儿子,想替孩子多挣点钱,非坚持要走。唉……”提起这件往事,王保卫不住叹息。

“最美的中国人”

孙玉兰坐着轮椅卖气球已经一个多月了。

吃过午饭,也没什么生意,孙玉兰要开始她的“康复训练”了。

她缓慢地向前移动着脚步,双手紧紧抓着栏杆一点点向前挪动,身体开始渐渐离开轮椅。

“一,二……”小心翼翼做了两次站起坐下的动作,老人显得有些吃力。

“累也得练啊。要不今后走不成路咋弄?”刚坐下来的孙玉兰紧咬牙关,慢慢把右腿托起来,搭在了旁边的栏杆上,“医生交代的,每天都得活动活动。”

“大儿子的胃溃疡几年都没有治好,他不能干活,我去年害病又把家里钱都花完了,得赶紧挣钱养活家啊。”老人满怀信心地说,“过俩月,等我能站起来来回走动卖气球了,生意就会好一点……”

默默努力生活的孙玉兰,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2012年7月26日,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朝闻天下》栏目报道了郑州“气球奶奶”的故事,并高度称赞她为“最美的中国人”。

因为骨折不能久坐,孙玉兰的身体还是出了问题。她觉得腿钻心地疼,一量体温,已经烧到38℃,输了液才有所好转。这次生病,也让倔强了一辈子的孙玉兰服了软,“不卖气球了,老了卖不动了,腿也不让卖了”。

王保卫再次邀请孙玉兰回到养老院,孙玉兰这次没再拗下去。

王保卫对老人说:“养老院有菜园,等你能拄着拐走路了,就去种种菜。”

孙玉兰听着点了点头,又指了指桌上放着的布,“如果到了养老院,我得把这些都带去,做点布鞋说不定还能卖些钱”。

这时,大儿子杨传顺就坐在孙玉兰身旁。杨传顺说,他知道很多素不相识的人一直在帮孙玉兰,“但农村人不知道咋说好,我跟孩子们都说过,要记住奶奶受过社会的恩,平时见到有困难的人,一定要伸手帮忙,知道报恩”。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儿子玉兰养老院
95后玩出网红养老院
小号
This 11?year?old student brings joy to seniors one wish at a time 11岁学生助梦养老院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arketing and Social Media Marketing Strategy
掰断筷子
掰断筷子
穿靴子的猫
搭讪
用拔河绳上好耐久跑
Love Counts More爱心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