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医马文芳:让爱在奉献中永恒

2014-03-03 08:54白银花彭宇金
时代报告 2014年2期
关键词:合作医疗乡亲们爱心

白银花+彭宇金

“在农村,病人是怎么痛苦的,看病是怎么难的,我最清楚!”

——马文芳

在河南省通许县大岗李乡刘庄村,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马文芳。几乎家家户户都对这个名字背后的女人点头称赞。提起马文芳,这里的每个人,无论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都能讲出很多有关他的故事,那些令人动容的感人事迹不仅在十里八乡广为传颂,就连在河南、在全国都曾掀起学习高潮。为什么这样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身上有那么多感人事迹?为什么在全国两会上,他被总理钦点发言?他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做了什么样的事?他为何能在全国82万乡村医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楷模?

169元的救命钱

已经快春节了,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爱心诊所”的乡村医生马文芳还在忙碌。诊所不大,只有15间房,却人流如织。“最近流行一种新型感冒病毒,势头强劲,来这里的老乡都是感冒、高烧、咳嗽……”马文芳一刻不停地给病人诊断、开药。稍有闲暇,他还要忙着准备到市里、省里开会的汇报材料,“做基层工作,尤其是医疗系统的,我要把维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医疗问题反映到上面,为我的乡亲们争取最大的权益保障!”连轴转的马文芳甚至都没有时间考虑过年的事,“这些事都让我家老太婆操心了!”说起妻子,63岁的马文芳心里愧疚万分。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马文芳。再次见到他,已经是一个周后。

2014年1月的一个周末,记者再次约见了来郑州开会的马文芳,因为会议在第二天召开,马文芳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和记者细细地讲述他的故事。

出生于1951年的马文芳赶上了中国最困难的时期,在河南农村,饥荒正在蔓延。从小尝遍生活困苦的马文芳很懂事,常常帮父母洗衣做饭,缝补衣服。10岁那年,母亲得了风寒,除了在家照顾母亲,马文芳还抽空到地里捡干红薯叶回家给母亲煮成菜汤充饥。那时候医疗条件差,他们家又极其贫困,为了给母亲治病,父亲已经变卖了全部家当,借遍了亲戚邻居,但是母亲的病还是一天比一天严重。看着命若游丝的母亲,马文芳偷偷地躲在墙角里暗自落泪。因为无钱医治,两个月后,32岁的母亲离开了人世。

不幸的事接踵而至,在母亲去世的第5天,马文芳8岁的弟弟也感染上了风寒。因再也无钱医治,一家人守着一天不如一天的弟弟心如刀绞,度日如年。25天过去了,眼睁睁看着弟弟也要离去,马文芳在院子里号啕大哭。听到绝望的哭声,乡亲们都陆续赶来,看到他们家令人心碎的惨状,大家伙儿你二分、他五分地伸出援助之手。还有位老太太颤巍巍地拿出两个鸡蛋,拉着马文芳的手说:“孩子,奶奶没有钱,但是这鸡蛋也能换一分钱,赶快凑凑钱给你弟弟治病吧!”痛哭流涕的马文芳无以回报,郑重地跪在地上给老太太磕了一个头。

“那时候,心里全是感激,乡亲们送来的169元钱都是他们从牙缝里省下来的,这哪是钱哪,这是全村人的心,我弟弟的命呀!”时隔多年,马文芳提起乡亲们捐助的169元,仍感慨不已。但是由于耽搁时间太久,弟弟的命仍旧没有挽救回来。接连不断的丧亲之痛让幼小的马文芳意识到,如若不是农村人穷,缺医少药,母亲和弟弟的悲剧或许不会发生。想到这,马文芳暗暗下定决心要学医,将来定要用医术、医德回报乡亲父老的深厚恩情。

1964年,13岁的马文芳踏上了学医之路。为了拜师学医,他四处奔波,只要听说哪里有卫生所或者药店,他都会背着干粮前去拜师,但对方一问他的年龄和医学基础,很快就表示拒绝。究竟碰了多少钉子,受了多少白眼,马文芳已经无法记起了,但执着的他最终碰到了一位叫付振中的老中医,老中医被马文芳的诚心打动,送给他两本中医方面的书,并嘱咐他好好背,等背熟了再来找他。马文芳如获至宝,回到家里如饥似渴地背起来。

就在马文芳苦苦自学时,一个消息传来——中国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许县卫生局在马文芳的老家苏刘庄村成立了卫生班,马文芳被推荐成为了一名学员。一年后,学成归来,马文芳成了村里的赤脚医生。

那时候,村里还没有诊所,更谈不上医生,为了能更好为乡亲们看病,17岁的马文芳一边买大量的医学书籍自学,一边钻研配药治病。十里八乡的老乡生病了,他都背着药箱赶过去为其诊断开药,不分白天黑夜,随叫随到。碰到恶劣天气,马文芳仍旧风里来雨里去地奔波于卫生室和患者家庭之间。几年下来,光药箱就背坏了四五个。

那时候的合作医疗和现在不一样,队里每人一年对一块二毛钱,搞所谓的合作医疗。为了节约村民医疗支出,马文芳自己研究了一种“三土四制,土法上马”的方法。所谓“三土”,就是土药、土方、土医;而“四制”就是自己制丸、制散、制膏、制丹。用这种方法给村民看病,不仅简单见效,而且节约了农民的开支,一年下来,村民的病基本搞定了,一年一人一块二毛钱的合作医疗还有结余。

“我那时候给村民看病有两个原则,第一就是细致地给村民看病,要把病看准治好;第二就是把病人当亲人。因为我小时候苦过,经历过丧亲之痛,所以我知道病人是怎么痛苦的,看病是怎么难的。”时年25岁的马文芳为了提高医术,又上了卫校,还自费到开封淮河医院进修,他要用精湛的医术和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父老乡亲。

停业一天的爱心诊所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人民公社被取消,农民合作医疗也自然解体。经过村委会决定,马文芳开始在村里开办私人诊所,并取名“爱心诊所”。开业之际,他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爱心诊所每年赚的钱,不管多少都要抽出一半服务乡亲,每年为全村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免费体检身体。

在他的爱心诊所里,村民有钱的看病,没钱的也能吃药。村民看病只拿成本价,三分到五分钱不等,即使这样,很多患者仍旧拿不出钱来。5年下来,马文芳手里积攒了一叠厚厚的欠条。爱心诊所入不敷出,马文芳常常因为没钱进药发愁。“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每次进药,为了省下路费,我和妻子拉着架子车,上面坐着儿子,走十几公里到县里、市里去买药。去时带着干粮,儿子渴了,就向附近村民要点水喝,连买碗热汤的钱都不舍得花,因为买药的钱都不够呀!”即使这样,爱心诊所在5年之后还是被迫停业关门——没钱进药了。endprint

诊所关门的那天,村支书和乡亲们都纷纷前来探望,“这诊所可不能关呀,关了我们以后头痛发热的到哪去治呀!”当他们了解了诊所的真实状况时,开始自发组织捐款。村里从账上支出了几百元,村民们还账还了几百元,加上村民的捐款,一共1200多元钱,让停业不到一天的爱心诊所再次营业了。

1985年后,农民的生活条件逐渐好转,爱心诊所也开始进入良性循环。凭着热情周到的服务、精湛的医疗技术、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爱心诊所里的患者总是排着很长很长的队。马文芳平均一天要看七八十个患者,最多的一天看了一百五十多个。“那时候,就是想着尽快解除每个乡亲的病痛,每天忙得连轴转,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经常早上的饭到下午还没有吃。尽管如此,我依然对每一位患者耐心认真,这是我的原则。”马文芳认真地说。

不仅如此,对病重不能到诊所就诊的乡亲,马文芳也是随叫随到,毫无怨言。

一个狂风肆虐的深夜,大雪铺天盖地。马文芳刚刚入睡就听到急促的敲门声:“文芳,文芳,我儿子发高烧,你赶紧到俺家看看吧!”马文芳听出是邻村郝怀志的声音,一边穿衣服一边安慰他说:“怀志哥,你先回去给孩子喂些退高烧的药,多让他喝水,我随后就到!”当他冒着大雪直奔郝怀志家时,一不留神滑进被大雪封住的枯井中,因为枯井太深,夜深无人,马文芳干着急没办法……第二天天亮时,乡亲们才把他从枯井里捞上来,这时的马文芳已经不省人事。

爱心诊所有了盈利,马文芳就开始琢磨怎样回馈乡亲。在他的爱心诊所里,有钱没钱都可以看病,伤残军人及孤寡老人可以免费治疗。另外,爱心诊所还为全村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每月10日,爱心诊所都会为乡里养老院的30多名老人进行义诊;每两个月,还为村里的孩子免费接种疫苗。仅这几项开支,一年下来也要三千多元,这对一个村里的诊所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但爱心诊所却坚持了30多年。也因为马文芳的坚持,多年来,苏刘庄村农民医疗支出减少了近20万元。无论走到哪里,提起马文芳,村民们都跷起大拇指说:“文芳是个好医生!”

2003年非典期间,马文芳走家串户,送药消毒,对外出务工返乡的村民一天两次量体温,还拿出1.3万元用于本村的防御非典工作。然而就在他帮着不能返乡的困难户抢收庄稼时,他的父亲病重离世。没有来得及看父亲最后一眼的马文芳万分愧疚,在父亲床前长跪不起。

向总理许下的一个承诺

2006年1月11日,马文芳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2006年2月6日,在中南海小礼堂,马文芳第一次见到了温家宝总理。和他一起参加汇报工作的还有科、教、文、卫、体等13个代表,作为全国82万乡村医生代表的马文芳是唯一一位来自基层的人。

当温总理问他农村的医疗状况时,开始有些紧张的马文芳缓了缓语气,有理有据地陈述了农村人看病难、看病贵的真实情况。

“一难,农村人看病难。在我们村有个叫李兴中的,家庭极其贫困,不幸的是,他的儿子在17岁时得了糖尿病。为了给孩子治病,他变卖了家里一切值钱的东西,也借遍了亲戚邻居,但这些与孩子昂贵的治疗费相比,简直杯水车薪。无奈之下,李兴中只好一边卖血,一边给儿子治病,但是最后这孩子还是去世了。

“二难,乡镇医院难。最初,我们通许县有12个乡镇卫生院,虽然实行了多方投资或者承包的方式,很多乡镇卫生院的经营依旧不景气。即使有一两个能够慢慢维持的,最终还是因为工资发不下来,乡村医生生活没有保障,这些乡镇卫生院难以维持下去。

“三难,乡村医生难。作为最基层的乡村医生,医疗条件艰苦,往往靠步行奔波在各个乡村之间为村民看病,辛苦不说,我们的待遇也低,工资往往不能保障,养老保险更不敢指望……”

本来每人10分钟的发言时间,温总理让马文芳一直讲下去,将近20分钟后,温总理语重心长地说:“马文芳,如果明年在你们县开始实行新农合,你能不能干好?”“能,请总理放心”马文芳毫不犹豫地答道。

一个重重的承诺许下,他似乎没有来得及想这个承诺的分量!

2006年的3月5日,也就是这次座谈会的一个月后,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重点讲述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06年把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中央财政为此将增加支出42亿元。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河南省推广,当年的11月,苏刘庄村也开始推行这个医疗制度。为了兑现自己对总理许下的承诺,马文芳和村支书一起给乡亲们做宣传工作。享受到新农合医疗制度实惠的农民不禁感慨道:“咱也是公费医疗了,和城市人一样了,我们花一千块钱治病,只需要拿二百块钱,这个确实实惠,这个政策好啊!”

2007年11月,马文芳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代表全国基层乡村医生,把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反映到中央;2011年两会之间,马文芳自费调研了湖南、山东、河南三个省18个县乡村医生的境况,提出乡村医生的养老问题,在很多地区都得到了巨大反响;2012年的两会上,马文芳提出“比照民办教师解决乡村医生身份及待遇”的议案,乡村医生及农村新农合“一卡通”问题被中央进一步提上日程……

现在,马文芳把医学院毕业的儿子也叫回来到“爱心诊所”里工作,“我也希望儿子在大城市上班挣钱,我也希望他能生活得更好,但是我老了,有一天我没了,诊所还要开下去,所以儿子必须回来,为乡亲们服务!”对儿子,马文芳满心愧疚。如今的“爱心诊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房间从当初的5间房增加到了15间,除了听诊器、温度计和血压计这“老三样”,还添置了新的医疗设备。但是,马文芳的住宅小院依旧是几十年前的模样……

“如果要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还要增加农村医疗投入,各种化验设备改善以后,还要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大医院的医生要时常到乡村来交流经验,这样我们就和城市的社区一样了……”这个当了40多年乡村医生的马文芳,心里想的依旧是乡亲们的医疗问题,这个梦并不遥远,马文芳相信,很快就会等到这一天的到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合作医疗乡亲们爱心
《猎人海力布》五问
爱心树(下)
关于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内部控制工作的思考
爱心
理发
理发
老张回家记
关于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直补”现状、策略分析及改革新路径解析
爱心的奉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