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赞歌

2014-03-03 09:20徐宜发王留彦
时代报告 2014年2期
关键词:海涛

徐宜发+王留彦

1933年农历九月初一,范清荣出生在辉县孟庄镇南李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儿时的范清荣饱受生活疾苦,直到“土改”那一年,范清荣一家和其他广大贫苦农民一样,分到了土地和房屋,从此过上了新生活。经受过严冬的人最能感受到太阳的温暖。这时已长成大小伙子的范清荣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深深懂得是共产党救了他们全家。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听党的话跟党走,党叫干啥就干啥”,这朴实无华的言语,反映的是一个翻身农民对党无限忠诚的朴素情感。后来,他参加了民兵组织,拥护党的政策,积极工作,事事走在前。

1954年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后担任乡团支部书记。范清荣坦荡无私,勤勤恳恳,把满腔热血都倾注在工作上,赢得了群众信赖和组织信任,1955年国庆节那天,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底出任南李庄党支部书记。

日历翻到了1967年,这是“文革”正乱的年代。范清荣无心去搞那些“不打粮食”的事,他的责任是想办法让大家吃饱饭,于是他萌生了建造纸厂的念头,在发展工业生产上做文章。没过多少日子,造纸厂在南李庄建成了。虽说是作坊式的手工生产,产品也很粗糙,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有东西就不愁卖,产品销售还很顺畅。南李庄的集体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

那些年,范清荣带领村民们一手抓纸品生产,一手抓农耕,抓啥啥成。开荒种粮、种菜,养殖喂猪、养鱼,样样都是行家里手。在范清荣的带领下,南李庄发展多种经营,集体经济大变样。1976年范清荣出任梁村公社(现孟庄镇)党委副书记。

上世纪70年代蓬勃兴起的“五小”工业(小煤矿和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改变了我国工业经济结构,充分利用了当地资源,增强了地方经济实力。然而,乡镇企业管理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不尽相同,导致“五小”工业发展不平衡。梁村公社轧钢厂一直不温不火,后来步履艰难到了揭不开锅的境地,100多名职工半年没发工资,还欠外债十几万元,成了个大包袱。公社书记张世清思来想去,决定让范清荣去接替管理。1981年深秋的一天,张书记用商量的口气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范清荣,没想到他二话没说就接受了这个任务。在范清荣脑海里只有一句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是共产党救了他们一家,没什么可挑可拣的。

范清荣离开公社办公室来到破败不堪的轧钢厂,他流泪了。

市场不相信眼泪,要的是真抓实干。他与领导班子成员交心了解问题,他到生产车间察看现场管理,他找工人骨干倾听群众意见。短短几天,他走遍了厂里每一个角落,把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问题找到了,他对症下药,拿出了解决办法。范清荣把全厂的人召集起来,亮出他的“施政纲领”,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大干才能大变样。他和工人们一起用了四天四夜完成设备大修,这相当于完成了40天的活。范厂长的工作精神也让工人们看到了希望。不多时,范清荣管理下的轧钢厂一派生机,钢花飞舞,铁水滚滚。当年工人们就领到了盼望已久的那份工资,第二年轧钢厂就实现扭亏为盈。范清荣为钢厂发展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是金子,在哪都要发光。

1987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中原腹地,辉县“五小”工业蒸蒸日上。而与此同时,孟庄镇(时为孟庄乡)电力能源出现限供局面并日趋紧张,28个行政村、14个乡办企业用电告急,要求尽快解决用电问题的请示报告雪花般地落在了乡领导的办公桌上。那阵子,各地拉闸限电极为普遍,国企用电还找不着地方,哪还能顾得上乡企?孟庄用电只能靠自己,乡党委决定自办发电厂,这是唯一的出路。建电厂不是烧炭炼钢,必须有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而对于乡领导班子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一块更硬的骨头,让谁去挑这个头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在这节骨眼上,乡党委书记赵启忠自然想到的是范清荣,他是唯一的人选。领导班子不谋而合,眼睛都盯在了范清荣身上。此时的范清荣还在轧钢厂与大家一起研究新产品的开发,也在为电力不足发愁呢,没想到他又要到孟庄当“电公”了。

范清荣没上过学,在扫盲班里摘掉了文盲的帽子,用他肚子里的那点墨水去抓电厂建设,在一般人眼里是天方夜谭,可他就是凭着敢于担当的精神担起了厂长的责任,在开工前20天把行李、铺盖搬到了杂草丛生的工地,他明白这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

1987年8月28日,孟庄电厂破土动工,人拉肩扛,机器隆隆,施工现场一片繁忙。乡里建电厂谈何容易,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钱,筹集到的资金离预算还差一大截。过惯了穷日子的范清荣,仔仔细细盘算着那点钱,能不花的不花,能少花的少花,凡是力气活组织大家伙儿搞义务大会战,把钱省下来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嘿,这一招还真灵!面积12亩、深1.8米的晾水池,14000多立方米的土方工程量,专业工程队计划两个月完工的工程,他们20天拿下;通往储煤场的1028米穹圈小铁路预算几个月的工作量,他们只用了40天,小铁路就通了。

隆冬腊月,豫北太行山下气温达到零下18℃,滴水成冰,范清荣带领150多名安装队员毫不退缩,攀爬在几十米高的脚手架上,顶风冒雪保证工期。就这样,10个月零20天建成了一座火力发电站。并网发电那天,孟庄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充满欢声笑语,大家奔走相告,孟庄人的梦想实现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一座1.2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拔地而起发电并网,这个奇迹被永远载入孟庄大地的史册。

电厂规模不断扩大,装机容量逐年增加,范清荣掌握了发展经济的主动权,创业的劲头也越来越大,于是他又萌生了建水泥厂的念头。说干就干,他们就地取材在孟庄建起了水泥厂,同时衍生出的编织厂也挂牌建成,从此孟庄电厂出品的水泥源源不断销往各地。孟庄电厂产品品种多、效益好,短短几年发展成孟电集团,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绚丽多彩。

人都有衰老的那一天,都有干不动的时候,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孟电集团在一天天壮大,范清荣的年龄也在一年年增长。眼看就是70岁的人了,他开始琢磨交班的事了。endprint

范海涛,1962年生,范清荣的二儿子。他17岁时就到县化肥厂干了几年最重的活,出大力流大汗,大冬天棉袄也能让汗浸透。回到家,他没说过一个累字,没叫过一声苦。海涛在外工作是好样的,在家孝敬父母也是众所周知。多少年来,只要他在家,总是会给老父亲洗脚。一滴水能反射出太阳的光辉,小事可以见精神。常年坚持为老人洗脚,这件普通的小事足以彰显范海涛所具有的优良品质。

在人生的道路上,范清荣干啥啥成,是个能成事的人才,这种基因在海涛身上也同样体现出来。经过父亲的推荐和组织的批准,2002年4月,范海涛出任孟电集团党委书记兼总经理。

刚刚进入21世纪的中国大地,乡镇企业发展如火如荼,电力供应不足的紧张局面再度出现。范海涛接手孟电集团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大生产,尽快缓解电力不足的局面。海涛年轻有远见,意识超前,他和老爷子摆出了充分理由要再上一台5.5万千瓦的发电机组。范清荣听他说得头头是道,喜在心里,放手让他大胆去干,明确表态:“这事你拿注意,定下来就干,有困难一起想办法解决。”当年8月,5.5万千瓦的7号机组开工建设,只用了7个月的时间,7号机组就转了起来。并网发电那天,时任新乡市委书记的连维良,亲自到场祝贺,高度赞扬他们创造的“孟电速度”。7号机组投产比4台1.2万千瓦机组同时发电的发电量还要多。

2003年,我国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范海涛看准了水泥市场需求量将会有一个大的突破,他毫不犹豫敲定立项,上两条日产3000吨熟料干法水泥生产线,实现产值、效益新突破。10月24日,新建工程开工启动,新乡市委书记、市长专程赶来见证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这项浩大的工程仅用了8个多月就建成竣工,于2004年7月3日交付使用。

正如海涛所料,他们新上的日产3000吨的水泥生产线投产后,产量一下子翻了两番,孟电水泥每天从孟庄出发被送往各大施工现场。一个企业家要有长远眼光,必须干在今天,看到明天,想着后天,适时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这样企业才会不断发展,才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上世纪90年代后期,各地GDP猛增,工业产值频频传来捷报,但随之而来的高能耗、高污染令人堪忧。辉县“五小”工业排放的废气遮住了蓝天,尘霾挡住了白云,辉县被人们诙谐地称为“灰县”。

节能降耗、治理环境成为重要任务。“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节能和减排两个约束性目标,电力工业则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关闭小机组、投产大机组的“压小上大”成了各地的硬任务。孟庄电厂8台机组发电容量累计17.5万千瓦,固然属于“压小”之列,但也是孟电人20年努力打拼的结果,更是范家两代人心血与汗水的结晶。他们为之奋斗投入资金10亿元之多,付出的辛劳更是无法计算。眼下,摆在范海涛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等待观望,能拖一天是一天;二是当机立断,率先“压小上大”争取主动,把蓝天白云还给大自然。海涛选择了后者,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老爷子,得到的回答是:“那还有啥说的,就这样办吧。”海涛知道老爷子就是这种性格,还是那句话,“党叫干啥就干啥”。

定下来的事马上办。“压小上大”并非易事,海涛带领一班人马做了详细计划:小机组炸掉后安装两台30万千瓦发电机组,首先要安排好水泥厂、编织厂、污水处理厂的临时用电;施工期间,电厂1000多名职工轮流进行培训和留守,工资待遇不变,保持队伍稳定;联系专业爆破公司制订爆破方案,保证爆破一次成功;同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汇报发展规划,争取政策支持,抢抓机遇,尽早实现两台30万千瓦发电机组并网发电。

2007年国庆节过后,海涛认真听取了爆破方案的进展情况,逐一检查了1万多个炮眼位置,认为一切就绪并确定10月26日实施爆破。

定向爆破不同于其他施工,要慎之又慎,确保万无一失。10月24日,海涛从郑州请来了全国有名的爆破专家王百姓做指导。王百姓是我国公安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从事爆破工作3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来到孟电集团仔细察看了爆破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发现炮眼有问题,就说了一句话:“准备工作不彻底,不能如期爆破!”王百姓的一句话像响雷一样震耳欲聋。若是不能如期爆破则不能通过两台3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审批,带来的是生产无限期拖延,经济损失巨大。海涛两眼含泪,动情地反复解释说明这次爆破不能延期,一席话讲得王百姓热血涌动,于是王百姓想出了个超常规的办法。他拿起手机一个个联系,通知郑州有资质的爆破公司抓紧赶到孟庄;范海涛则组织人员搭起工作台供爆破公司打眼装药。那会儿,海涛只嫌表针走得太快……

不知不觉到了26日凌晨,3万多个炮眼全部打好到位,王百姓检查完毕准许装药插上雷管……这时天早已大亮,爆破现场鸦雀无声,似乎一声咳嗽就会天翻地覆一般。

70多岁的范清荣老两口在家里,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他们辛辛苦苦创办的十亿产业将要瞬间化为粉尘,心里越想越不是味儿,便失声痛哭起来。范清荣不是心疼这几个钱,只是回想走过的这20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老人家深明大义,明白发电机组“压小上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决不能有任何异议。

10月26日上午,在国家发改委、河南省政府领导的现场监督下,在中央电视台全程现场直播中,10点整,随着一声令下,一个个高大的冷却塔按照预定方向轰然倒地,悬在大家心上的石头终于落下了。

孟电集团是淘汰技术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小火电的第一家民营企业,在同行中带了个好头,展现出一个民营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胆略和胸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07年11月22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孟电集团两台30万千瓦发电机组扩能改造。这次改造从设计上就瞄准顶端技术,引进世界最先进的除尘、脱硫、脱硝技术,把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让白云在蓝天飘荡。endprint

2011年3月5日,孟电集团两台30万千瓦发电机组全部投产,为企业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当年上缴国家税金实现翻番。

范海涛从父辈手里接过接力棒,他不仅是孟电集团的掌舵人,还是南李庄党支部书记,他没有忘记父辈的教导: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父老乡亲,少数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是富。他把农村美、农民富作为追求的目标,实施富民工程。孟电集团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范海涛安置南李庄和周边一些乡村闲散劳动力进厂务工,让他们靠劳动致富,从根本上保证农民收入增长。2010年初,经过深入调查和测算,范海涛决定拿出1.9亿元彻底改造南李庄,新建新型的农民住宅小区,让农民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这个设想一出口便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这是一件好事,好事要办好也要做好思想工作,让每个村民都明白才不至于出现不同的声音。4月1日那一天,范海涛和村“两委”召开全村村民大会,海涛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说:“咱们南李庄有351户人家,住房条件不一。现在要统一规划建新社区,按我家现在住的房子那样盖,每户面积大小、样式都一样,复式别墅还有地下室。费用全部由孟电集团出资,不收村民一分钱。过渡期半年,这期间或投亲靠友,或找房租住,每月每户租金按300元补偿,共计1800元,会后就能领取。现在要说的就是一件事,请大家抓紧腾房,越快越好,早动工,早建成,早入住。”海涛这一席话说得大家喜笑颜开,甭提多高兴了。散会之后只用了5天,整个南李庄空无一人,施工队伍随即开进村里风雨兼程,10多万平方米的村民住宅新区,从动工到回迁入住刚好半年的时间。

乔迁新居是一桩喜事,村民郑玉林特意选在社区落成时迎娶儿媳妇,喜上加喜。儿子成亲那天,他请人撰写一副对联贴在家门口:进社区住别墅兴高采烈,感范公报梓里共享成果。郑玉林也把海涛拉到家里来喝喜酒。海涛来了指着那副对联说:“玉林啊,不要感谢我,不要感谢我们范家。咱是共产党员,咱所做的一切都是执行党的政策,要感谢党,大家都说‘共产党好,就是俺最大的满足。”

我们专程到南李庄新村走了一趟。在这里,一排排造型别致的住宅整整齐齐,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村中花园鲜花盛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不时还传来清脆的鸟叫声。村民见我们走来便主动迎了上来,开口就兴奋地说起新村建设的故事。他们说当初范书记要为大家建新房,谁也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么好的事,做梦都没有想到啊。人家范书记说话算数,没让大家出一分钱就住上了城里人才能住上的房子。都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可这么大的馅饼掉在南李庄,谁家能不高兴?我们说,能让我们进到家里看看吗?几个村民争着拉我们进家去。好气派哦:复式住房,上下两层,暖气、自来水免费使用,还通天然气。主人说楼上有270多平方米,楼下还有60平方米的地下室。房主一边说一边又把我们领到地下室。我一看何止60平方米,步量测算足有70平方米以上,让我们这些城里人都十分羡慕。村民王金珠说:“这辈子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这句话充满了自豪感,也是南李庄村民的共同心声。

一路走来,我们还听到了许多范家父子扶贫帮困、助残助学的故事,他们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远远超过了自家的日常花销。

小蒲水村是邻近的贫困村,这些年在范家的帮扶中面貌大变,而且范家还特别重视教育问题,在教育上花大钱,使小蒲水村有150多人考上大学,培养了12名研究生,普通的农家子弟杨录军还考上了重庆军医大学的博士生;贺少峰是原阳县草坡村的一个农家孩子,父母体弱多病,家庭贫困,小少峰面临失学,范家得知后便主动资助其生活费和学费,后来贺少峰也考上了大学攻读医药学科;老工人杜兴的女儿患糖尿病住院治疗,范家人悄悄送去钱;工人王保国的孩子得了白血病,范家人送去救命钱……

采访中,范清荣和范海涛父子都不善言谈,但他们就是凭着对党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用实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用汗水改变着家乡的面貌,用爱心赢得了人们赞誉。2000年以来,新乡和辉县市委、市政府先后四次作出向范清荣学习的决定,范清荣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范海涛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范海涛还被评选为全国道德模范。

离开南李庄,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看到的一幕幕,我们看到的比听到的更感人、更精彩。范家父子在事业上完美地实现了接力棒的传递,孟电集团正沿着科学大道又好又快地发展。这是一种力量的传承,一种信念的传承,更是一种道德的传承,一种精神的传承!endprint

猜你喜欢
海涛
不想伤害娃,就要被娃伤害
小小建筑师
圆圆的世界
感受肌理
大自然的色彩
变废为宝的麦秆画
纸做的“浮雕”
神奇的瓦楞纸
趣味数独等5则
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