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汉简中的“行胜”与“常韦”

2014-03-06 07:53
语言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汉简量词

王 贵 元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

【行(行胜)】

已发表的西北汉简中,含行(行胜)一词的有如下数简①本文居延汉简、居延新简、敦煌汉简释文皆据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简牍集成》(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并据《居延汉简甲乙编》(中华书局,1980年)、《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年)所附图版核对,据图版校正字词附注说明,据图版校正格式及标点改动不再说明。居延汉简补编释文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居延汉简补编》。为印刷方便,与本文论题无关的释文一般用通行字。:

1) 白布禅一领,毋。面衣一枚。行一枚。已(居延新简52·92)

2) 布禅褕一领。布袜二两。囗袜一两。黄布禅衣一领。已。钱七百。

布禅绔一领。行二枚。黄布绔一枚。已(居延新简52·93)

3) 白布单衣一领。面衣一枚。黄单绔一枚。已

白布单囗一领。白布袜二两。白韦绔一枚。已

白布单二枚。行帻二枚。已(居延新简52·94)

4) 长襦一。皁布单衣一,毋。行胜帻、面衣各一,毋。羊皮绔一,毋。

白练绔一。皁布单绔一。(居延新简52·141)

5) 犬袜二囗。

常韦一两。

缇绩一囗。

缇行胜二囗。(居延新简51·457)

白练裘袭一领,出。尚韦二两,一出。囗一。

皁布单衣一领,出。狗皮袜二两,一出。

皁布绔一两,出。(敦煌汉简1686)

7) 常[韦]二两。

囗囗袭一领。行[胜]一囗。

戍卒淮阳 皁布复袍一领。布三䋹橐一。

[苦]闰宜里 皁布复绔一两。黑布囗[一]。

处贤 囗一领

年廿四[犬]袜二两 葛袜二两

皁布[章]衣一两 布[袜二两]

枲屦一两 右卒私装

右县官所给

[缇]绩一 诚北(居延汉简补编8.2)

“行”,又作“行胜”,一般认为通“行縢”,即绑腿(萧璠1998:15;陈练军2005)。我们知道,西北汉简凡成双的衣物,其量词皆用“两”,如袜、鞋等。绑腿是成双的,依例其量词当用“两”,但“行”的量词皆用“枚”,无用“两”者。其次,据我们统计,西北汉简鞋、袜等成双衣物的发放、领取及记录没有出现单只者,而“行”则可单一出现。由此“行”为绑腿的说法基本可以否决。

简52·141“行胜帻、面衣各一”,有断句为“行胜、帻、面衣各一”的,以“行胜”和“帻”为二物。以简52·94“行帻二枚”例比,后一种断句显然是错误的,若为二物,则“二”前当有“各”字,作“行帻各二”。简52·92、简52·93、简52·94格式相同,物品相近,为相同性质文书,简52·92、简52·93作“行”,简52·94作“行帻”,当为同实异名,那么,“行”应是“帻”之一种。“帻”为汉代头巾总名,《说文·巾部》:“帻,发有巾曰帻。”蔡邕《独断》卷下:“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据我们统计,西北汉简有两处单用“帻”,都见于居延新简,具属统言性质。简22·530:“获望见第一白衣骑,以为大卿。获衣帻,使吏张业下亭言小病。”简49·12B:“燧长当着帻。”西北汉简中凡合并计数的物品一般是相类或是配套的物品,如居延新简43·49:“计斤、斧各二。”居延新简51·68:“兰、冠各一。”“兰”是箭筒,“冠”是箭筒盖。居延新简51·188:“不侵燧大积、小积薪各四,皆坏。止北燧大积、小积薪各一,坏。”居延新简ES(T119)·2:“鼓、枎各一。”“枎”即鼓槌。因为头巾与面衣都是头部饰物,所以简52·141“行胜帻、面衣各一”,才将二者合并计数。又,甘肃武威旱滩坡十九号晋墓木牍:

8) 故白练尖一枚。

故巾帻一枚。

故练面衣一枚。

故练褕一领。

故枚绵四斤。

其中,“巾帻”也与“面衣”相续排列。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一:“赵飞燕为皇后,其女弟在昭阳殿遗飞燕书曰:‘今日嘉辰,贵姊懋膺洪册,谨上襚三十五条,以陈踊跃之心,金华紫轮帽、金华紫轮面衣、织成上襦、织成下裳。’”帽与面衣显然也是配套用品。

“胜”在汉代即有头饰之义,《释名·释首饰》:“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着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字书不见,当是改“胜”而成的专用字,因是头巾,故改为“巾”旁。面衣是古代出行时防寒、防风头饰,《晋书·惠帝记》:“行次新安,寒甚,帝坠马伤足,尚书高光进面衣,帝嘉之。”因此与其配套的“行”的“行”当指远行、出行,“行”即远行时戴的头巾。古代的帻有迭成帽子形状的,也有或向前、或向后捆扎的,种类多,名称也有多种。“行”是其中之一。

【常韦(尚韦)】

已发表的西北汉简中,“常韦”又作“尚韦”,含有此词的简除前列例 5)、6)、7)外,还有如下数简:

9) 皁布襦。

枲肥。

常韦。

犬袜二。(居延汉简34.15A)

10) 袭八千四百领。●右六月甲辰,遣囗囗囗囗囗囗

绔八千四百两。常韦万六千八百。(居延汉简41.17)

11) 囗孙过,毋枲履、常韦、犬袜。(居延汉简67.7)

12) 囗里袭一领。

皁布复袍一领。

皁布禅衣一领。

皁布复绔一两。

枲菲一两。

常韦二两。(居延汉简179.2A)

13) 囗囗囗囗一领。常韦二两。

皁布单衣一。(居延汉简285.25)

14) 囗布复袍一领。赍县官裘一领……

皁布章禅衣一领。

囗复囗袭一领。取。

皁布复绔一两。

犬袜二两。

常韦二两。一卩。

枲肥一两。车第十。(居延新简19·12)

15) 尚韦囗,出。(敦煌汉简572)

对“常韦(尚韦)”的解释迄今为止约有五说:一说为鞋类,陈直(2009:382)说:“《急就篇》‘裳韦不借为牧人’,是以常韦与不借连称。《盐铁论·散不足篇》云:‘麤菲草芰,缩丝尚韦而已。’亦以常韦与草履并称,则常韦为草履之类无疑。”一说为加在鞋袜上防脏的皮罩,裘锡圭(1983)说:“《盐铁论·散不足》谓‘古者庶人鹿(麤?)菲草芰,缩丝尚韦而已’,‘尚韦’与‘缩丝’为对文。故知‘尚韦’一词中的‘尚’字本取其动词义,当是‘加上’之意;‘韦’字本取其韦革之义。由此推测,尚韦似是加在鞋袜上防脏的皮罩,故每与鞋袜之类并提,并可以‘两’计。此物今日仍有用之者。”一说为围裙。于豪亮(1985:192)说:“常韦在古代称为袚,又称袆,现在则称之为围裙。”一说为皮绳,《中国简牍集成》注释:“常韦一两,一种皮绳。”一说为做下裙的皮革,陈练军(2003)说:“‘常韦’就是‘裳韦’,即做下裙的皮革。”

正如裘锡圭(1983)所说,“常韦”用量词“两”,“两”是成双物品的量词,西北汉简中绳索、皮革不用“两”,所以,围裙、皮绳和皮革三说不符合实际。从所配量词和简文位置看,鞋履说和加在鞋袜上防脏的皮罩说最为符合。只是鞋履说的依据并非具有必然性,因为与鞋履名称并列的并不一定也是鞋履名称,且“常韦”二字无以解释。鞋袜上防脏的皮罩不见文献记载,是否为生活在西北地区的普通兵卒常用物品值得怀疑。我们认为“常韦”当是绑腿。从传世文献和出土秦汉兵俑服饰看,绑腿是士卒常用物品,西北汉简中不当没有此物,以前人们认为“行胜”是绑腿,我们已证明“行胜”是头巾。“常韦”,《急就篇》作“裳韦”,《说文》“常”、“裳”为异体字,《说文·巾部》:“常,下帬也。从巾,尚声。裳,常或从衣。”“裳”当是“常”字改“巾”为“衣”形成的后出字。汉代简牍中多作“常”,如马王堆三号墓简牍374:“素常二。”马王堆三号墓简牍407:“缇禅便常一。”尹湾六号汉墓简牍12反:“下常一,缥丸下常一。”“常”皆是“裳”,简中指下衣。《说文·巾部》:“常,下帬也。”“帬,下裳也。”《左传·昭公十二年》:“故曰黄裳元吉。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舃。” 杜预注:“衣下曰裳。”孔颖达疏:“经传通例,皆上衣下裳,故云衣下曰裳。”绑腿在古代也应属于裳,因为它与属于裳的绔实质上形式不同而护体部位相近。“绔”字异体作“袴”。“古代的裤子没有裆,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带以系在腰间。”(许嘉璐 1988:28)《说文·糸部》:“绔,胫衣也。”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胫即小腿。《论语·宪问》:“以杖叩其胫。”皇侃疏:“胫,脚胫也。膝上曰股,膝下曰胫。”可见绔同绑腿一样,都是用在小腿上的服饰,所以西北汉简中的绔的量词也多用“两”。因此,常韦即作为裳的韦,也即作为下衣的柔皮。《急就篇》卷二:“裳韦不借为牧人。”颜师古注:“韦,柔皮也。裳韦, 以韦为裳也。”颜说得之。皮绔是古代简朴艰苦的服饰,这在《后汉书》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韦绔布被,夫人裳不加缘。”《后汉书·马援传》:“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转游陇汉间,尝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绔。”相对于皮绔,绑腿形式更加简单,其简朴艰苦更甚一等,所以《急就篇》才与草鞋并列,有“裳韦不借为牧人”之说,《盐铁论·散不足》也曰:“古者庶人鹿菲草芰,缩丝尚韦而已。”

古代绑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幅上宽下窄的布或皮,用带子绑扎;一种是一条宽带梯形绑扎,后一种后代一直沿用。杨家山汉墓出土的彩绘士兵俑有绑腿,绑腿没有梯形扎痕,而有Z形绑绳,当是前一种。绑腿古称“邪幅”、“幅”,《诗经·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毛传:“诸侯赤芾邪幅。幅,偪也。所以自偪束也。”郑玄笺:“邪幅,如今行縢也,偪束其胫,自足至膝,故曰在下。”《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舃。”孔颖达疏:“邪缠束之,故名邪幅。”从各种画像及出土陶俑看,梯形绑扎的绑腿似起源较晚,所以有人认为先秦的“邪幅”、“幅”并非如孔疏说的“邪缠束之”,而是属于第一种,即一幅布、皮用绳绑扎(赵树根 2000)。《说文·巾部》:“幅,布帛广也。”《玉篇·巾部》:“幅,布帛广狭。”《汉书·食货志下》:“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急就篇》:“资货市赢匹幅全。”颜师古注:“四丈曰匹,两边具曰幅。”是布帛宽度为幅。用于绑腿的布帛由于小腿上粗下细,所以是上宽下窄,从上下宽度看呈倾斜状,故称邪幅。所以,邪幅应指布帛本身,而不是使用后的状态,即缠束后的状态。

陈练军 2003 《居延汉简量词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练军 2005 居延汉简词语二则,《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期。

陈直 2009 《居延汉简研究》,中华书局。

裘锡圭 1983 《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续四),《人文杂志》第1期。

孙机 1990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

萧璠 1998 关于额济纳河流域发现的八点二号汉代封检,《居延汉简补编》,台北文渊企业有限公司。

许嘉璐 1988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

于豪亮 1985 《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

赵树根 2000 邪幅、行縢考辨,《齐鲁艺苑》第4期。

猜你喜欢
汉简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量词歌
北大汉简五《大罗图》题名商榷
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30年回眸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