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培养设备维护高技能人才的实证研究

2014-03-10 05:08刘庆才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33期
关键词:技能型生源课程体系

◆刘庆才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一、中高职衔接背景

近年来,广东珠三角地区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要素价格大幅上升,原有的装备简单低劣、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难以为继,不得不迁往要素价格更低的地区或采用更多的设备来节省人力资源。另外,广东省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近年快速发展,这些企业拥有大批机电液一体的大型复杂设备,其操作、维护管理需要大量综合素质更高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了适应岗位要求,这些人才应具有更好的综合素质和理论基础、不但能够动手解决现场问题,还应具备更好的综合判断能力和更快的学习适应能力。在这方面,相当一部分知名企业一线技能型人才都要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即是证明。

从中职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来看,珠江三角洲的广州等中心城市,中职学生的家长一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更多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尤其是机电类专业,每年招生报考的中职学生都比较踊跃,报考和录取比例一般都可以达到3∶1 以上。

二、自主招生中高职衔接培养实施

1.招生情况与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于2012 年招收了一个中职生源自主招生班,该自主招生班入学考核采取考核综合文化知识和专业综合理论及专业技能考核。综合文化知识考核用一张试卷考核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这个班的学制是2 年,与同期招生的高考录取的高中毕业生按照不同方案培养。培养目标与同期招收的高中生源培养班相同,面向轨道交通尤其是高速铁路车辆修造企业(车辆段、机务段、动车段、轨道车辆厂)生产一线的机修钳工、装配钳工、维修电工等职位,与同期招收的高中生源班相同。

2.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设计主要根据调研分析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工厂设备维护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工作职责范围、职责履行过程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考虑技术进步及对应岗位群动态变动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而需要的自我学习、终身学习能力而设置课程。按照能力本位原则安排课程,综合考虑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成长基础来构建课程体系构架与课程内容。

课程设计以机修钳工岗位需求为主、维修电工为辅安排专业机械类和电气类课程,主要根据设备工作需要的保养、维修、改造所需要的核心机电液知识和技能安排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专业选修模块课程主要考虑补充或扩展针对车辆修造工厂或车站设备维护特定岗位群可能存在的不足或薄弱环节而开设。订单课程是在学生被订单班录取后,按照校企订单要求开设的课程。

设备维护要求具备零件现场测绘能力,尽管机械制图类课程中职学校已经开设过,但是从入学测试结果看,大约只有15%左右学生勉强达到基本要求,因此开设了零部件测绘与三维造型课程,以深化和提高原有的制图测绘技能。

3.教学要求

根据实施经验,教学过程中要考虑中职学生抽象思维偏弱、爱动手的特点,尽量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方式开展教学,这就要求主要专业课程配备充足的实训设备,实训设备与课程内容结合紧密,而且教室和实训室合为一体,以方便随时讲解、随时动手。

4.培养成效

在培养成效评价方面,根据培养目标,以学生到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行业就业的学生数量衡量自主招生中高职衔接班的培养效果。中职和高中生源学生就业数据如表1 所示。

表1 自主招生中职生源班和高中生源班就业数据对比

简单比较两个不同生源班的就业数据,可以看出,自主招生中职生源班到轨道交通行业的就业率不低于甚至明显高于高中生源班。分析原因主要在于:首先,中职起点班的人员素质得到企业认可;其次,自主招生中职生源班学生在校学习三个学期,第四学期就要顶岗实习,轨道企业招聘时间比高中生源班早,所以就业率也高。

5.体会与经验

(1)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必须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利用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等方式来加强校企之间的互动和融合,明晰培养方向,达到资源优化配置。(2)课程教学改革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和中职起点的学生特点开展,尽量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项目为线索、任务为引领安排课程内容。(3)教学过程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尽量多采用课堂研讨、课堂练习、现场授课、依托实物授课、实操演示、实验实训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提高参与度。(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图片、动画、录像等结合讲解来说明设备原理、结构,实训类课程实训前学生应充分了解了相关理论和实训要点,教师应预先讲解说明相关设备原理、实训内容、实训要求、验收标准、分组原则。(5)应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在校内学习完成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于学校内部由于安全、使用率、稀缺昂贵、数量不足、运行环境等原因无法进行实践教学、教学效果不高的环节,利用参观企业、假期实习、毕业顶岗实习补充完善。(6)为了充分利用企业人力资源特点和优势,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应重点集中在实践环节为主,理论环节为辅。基础理论课原则上不必聘请兼职教师。

三、结语

实践表明,通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中高职衔接可以培养出企业接受的设备维护高级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构建主要依据职业岗位工作要求和学生入学测试结果,根据能力本位原则,对照培养目标要求,从横向拓展和纵向提高两方面来保证毕业生具备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过程要注意校企互动的角色和最佳功能边界,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

[1]李海东.适应珠三角产业需求,强力推进中高职衔接[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4).

[2]黄日强.国外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J].外国教育研究,2003,(12).

[3]高原,曹晔,罗勇华,邓玉.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分析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4,(24).

[4]刘育锋,陈鸿.中高职课程衔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诉求[J].职教论坛,2012,(1).

猜你喜欢
技能型生源课程体系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跨省生源调控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