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形式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014-03-11 12:02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职业

, , ,

(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5)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工业化、城镇化战略任务的开展,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办学模式创新能力不足、职业教育理念相对落后、产教脱节现象突出等)亟待解决。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在提升劳动大军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素质方面的巨大作用。强调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提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确定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1]这次会议向社会传递了一种提振职业教育的信号,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定了基调。

2014年6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全国职业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职业教育模式”,“坚持工学结合,引导社会各界支持职业教育”。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肯定用改革的办法办好职业教育,提出促进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针对性地指明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努力方向。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急需更多、更好的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生产、服务、管理和建设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正好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相一致。大力加强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如何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3年,全国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1266所,每年招生人数300余万人,在校生1 000余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了超过15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提供培训超过2500万人次,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滞后、办学模式过于僵化、没有形成清晰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误区等等。国务院作出的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制定的详细政策措施,表明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2 形成“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2.1 明确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独特的社会作用,但“高等职业教育”定位还不够准确,在学术讨论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中,高等职业教育界定为专科层次,对已经升格为本科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则按照普通高等教育高校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如学士学位的评审、教学质量的评估等),培养偏学术性人才,违背了高等职业教育设立的初衷,也强化了社会“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层次和类型,在社会中培养重视职业教育、选用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社会氛围,把高等职业教育在长期的发展中所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传承下去。

2.2 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引导社会从“学历型社会”向“能力资格型社会”转变

传统的普通高校教育制度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角色就是进行后高中教育,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学历文凭仍然被大众认为是就业和社会流动的必要条件,重视学历和文凭的现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会继续存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初始设定是高等教育的补充,培养专科层次的学生,加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过分追逐,固化了社会对高学历文凭的崇拜,加深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抵触。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完善,高等教育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者,企业需要复合型、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学历的要求外,“能力本位”也越来越重要。改变过去“唯学历论”,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提高专业技能人才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地位。同时,要大力培育“学习技术、钻研技术、创新技术光荣的氛围和文化。”[2]

(1)国家层面,国家从意识形态的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相关部门通过切实有效的支持和宣传,营造尊重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氛围。教育部门要大力调整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转变人们对人才的看法,树立“大人才观”即掌握熟练技术的劳动者也是人才,在社会中大力广泛的宣传“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念,给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更好的劳动环境、社会保障、政治待遇、更好的上升空间,保持技能型人才同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同等待遇,消除社会的偏见。

(2)要充分发挥现代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正面、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电视、网络、微博等现代媒体的教育功能,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舆论环境。

3 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教育模式的创新日益成为制约高等职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实现产学结合、完善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创新管理模式,成为教育界日益关注的问题。在国际一百多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中,国外形成了双元制、CBE、TAFE等几种典型的办学模式。在国外的几种职业教育模式中,社会力量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如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就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共同完成职业教育任务的一种教育模式。

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模式(由学校来实施的职业教育形式),其特点就是以政府为办学主体,带有强烈的学科本位色彩。我们应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认识世界职业教育的新趋势,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需要行业、企业等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来。改变“学历型”的教学模式,探索由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课程设置、教法选择、评估等)、企业发展需求、行业协会对资格的认定三部分组成的“市场为导向、能力为中心”的新模式。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这一核心问题,引入行业与企业参与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资格认定框架,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同社会发展需求的统一,激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 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完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国外称之为“合作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度的参加相关的实际工作。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工学结合不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视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校企合作是当下中国广泛提倡的职业教育模式。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引导社会力量进入高等职业教育,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参与校企合作。其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规范企业行为,确立“企业是校企合作的核心”这一理念,引导企业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自己的企业行为来对待[3]。

探索“学工交替”、“订单培养”等多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创新课程建设和实施,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高等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订单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验实训标准,实现招生与实践的同步);工学交替模式(由学校制定交替学习的时间表,校企之间实现对人才需求的共同规划);产学研模式(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强化校企间资源的融合);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发展计划)。校企合作模式的多元化,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求,设置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

3.2 探索以行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

以行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就是要以行业组织作为管理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行业组织指两类,一是行业协会(了解行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熟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二是以行业人员为主构成的行业委员会。行业组织是介于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非营利性中介组织,是连接三者的纽带。以行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规避的是以企业作为单个个体参与职业教育存在的风险,在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要促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更高层次,必须完善以行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

以行业为主导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强调行业是管理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主导职业教育的宏观决策,管理、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预测全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制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计划、规范和标准,准确反映社会需求,夯实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相适应的基础;监督职业教育的发展。解决职业教育与生产部门、行业需求相脱节的矛盾。

行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管理、监督、促进职业培训,负责职业培训的结业考试)和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等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宏观决策、负责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质量认证与评估等方面)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行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准确定位,实现政府与行业组织之间的权限划分,推动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培育行业协会,提高行业举办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意识。

4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针对性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掌握职业应用型技术和知识、适应社会职业的专门人才;适应性是指高等职业教育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

4.1 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重新认定

能力本位意味着能力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根基[4]。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能力”指的是技能(动手操作能力),体现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

随着经济发展,职业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工作任务的综合性大大提高,培养技能型与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摆脱“技能取向能力本位”思想的束缚,培养符合职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不是将训练、培训、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等词汇简单的罗列,而是将人的精神层面的内容高度融合于技能培训中,这些内容包括对制度的遵守、职业态度、团队合作能力等。

从“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出发,树立“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育人理念。把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是基本技能(熟练的生产技术和操作能力、技术管理能力和技术诊断能力);二是一般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三是精神层面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无私奉献精神、职业道德),完善学生的个人人格,彻底改变“知识为本”的理念,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2 开展学徒制试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和德国的“双元制”等,都是职业教育的新模式,被统称为现代学徒制。[5]培育尊重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对招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徒的企业给予优惠,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行灵活的学制,加强校企合作,打通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进行技能培训的通道。适时制订相关的法律规范,从国家层面认可“学徒制”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学徒制”制度系统,完善“学徒制”的基本框架;成立专门的机构,推动“学徒制”在中国的发展,建立清晰和透明的互动平台,实现学徒双方的有效对接;通过舆论,介绍和宣传“学徒制”的相关信息。

4.3 把企业引入高职特色考核体系,完善职业准入制度,顺利实现“双证书”衔接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有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务院推行“在全社会实行学位证书、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双证书”制度,推动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强化这方面的要求,“双证书”制度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双证书”制度是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突破过去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观念,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构建“职业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职业准入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制订高等职业教育“双证书”培训制度,建立政府认定或授权的机构实施的国家资格证书认证制度,理清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资格证书管理体系,完善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提高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和透明度;对资格证书进行国家加注,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互认;强化资格的动态管理,切实落实国家的“先培训,后上岗”的政策规定;建立“双证书”并重的考评机制,更好的融合教育资源,实现职业资格证书同学历证书的融合。

完善企业技能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完善的实训设备,齐全的应用操作流程,都是企业参与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条件。政府通过给予政策上支持,明确企业在法律中的职业教育责任,鼓励企业参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考核体系。把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考核重点,颁发相应的能力评价证书,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基准要求。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真正实现将职业标准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

4.4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开展合作办学

高等职业教育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互相交流与合作,借鉴成功的经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核心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更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就是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国际视野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要具备以下的能力:

(1)全面发展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交往礼仪;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完善的人格。

(2)一定的外语技能。能熟练的应用外语,具备一定的外语沟通能力

(3)独立思考能力和识别能力。有正确的民族观和世界观,能够尊重别国的意识形态、文化和价值观。

开展合作办学,提升人才质量。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合作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结合各自的办学特色,走一条特色化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个性,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5 引导社会资本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同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在师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社会力量进入职业教育的机制、法律法规等方面不够健全,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向内涵式发展。针对这个状况,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结构,以“谁受益,谁投资”为原则,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分担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本,调动全社会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5.1 建立多元的投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非盈利性同资本盈利性的融合

(1)鼓励社会资本兴办高等职业院校,探索依托企业办学的发展之路。 国家、企业和行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受益者,有责任和义务分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本,鼓励社会资本和个人以投资办学、集资办学、合资办学等方式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建立多元化投资办学机制。

社会资本投资办学主要有两种类型:独资的民办高校和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民办高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设立各种形式的教育基金(投资基金),募集社会资金,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投资,适当地参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决策;二是社会资本直接投资高等职业教育,采用股份制形式,组成董事会和监理会,决定院校的管理和决策,优化高等职业院校的治理结构。

社会资本兴办高等职业院校有利于院校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有利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教学模式的推广,有利于形成职前教育、职业教育、职后教育并举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利用企业资源加强院校的内涵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建立实验实训基地、技能考核评价中心、符合学生情况的思想教育基地),从根源上解决校企合作的瓶颈,为企业培养一线的生产、管理等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凸显职业教育面向社会、企业的特点。

(2)吸引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以资金、设备、人员等方式,以股份制的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校企合作。以高等职业院校为骨干,社会资本为依托,组建区域性、专业性高等职业教育集团。鼓励社会资本同高等职业院校创建多种形式的办学联合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机制,如“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6]。逐步完善社会捐赠制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技术转让优先权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支持。建立和完善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的税收制度,如对投入教育的资金实行税前扣税,对校企合办的实验实训基地给予税费政策的优惠,对社会资本兴办的职业院校给予适当的补贴,同时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各方的责任与权利。

(3)创新融资形式,探索高职院校基础设施融资的新模式。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可以探索BOT(建设-经营-转让)、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建设-拥有-经营)等广泛用于公共设施投资项目的融资形式,鼓励社会资本以更灵活的方式参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建设项目,优化高等职业院校的资产结构,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5.2 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社会组织,如何完善治理结构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资本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投资主体和运行体制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治理结构的完善最终是明确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主体与相关利益者的权力、义务关系。

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产权制度,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结构的关键是如何明确出资人的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情况下权利、责任、义务关系,即建立合理的“委托-代理”关系,涉及到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

鼓励社会力量进入高等职业教育,职责明确的治理结构是必不可少的。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采取股份制形式,按照出资的比例组成董事会,在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非盈利性与社会资本盈利性的融合;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赋予独立法人地位,把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开,实行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引入市场化的治理机制,以管理层的收益、岗位竞争等激励方式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产业升级也呼吁高等职业教育走一条内涵式发展之路,如何定位自身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位置,如何在“大人才观”指导下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走出国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引导社会力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也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重大的机遇,如何抓住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实现跨越式发展,将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努力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让职业教育为国家不断创造人才红利[EB/OL].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4-02/26/content_2622744.htm.

[2] 俞仲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经验与启迪[J].中国高教研究, 2009,(1).

[3]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 闫 宁.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2,(5).

[5] 王子南、冯水莲.现代学徒制与我国职业教育整合的探索研究[J].职教论坛,2013,(31).

[6] 杨 勇,董显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基于国际高等教育标准分类(2011)[J].高等职教,2013,(19).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