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4-03-11 14:49王永义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提出问题发散思维思维能力

王永义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利用语文教材的特点,充分挖掘出启动学生思维的问题,创设出最佳的思维环境,激起学生的思维热情,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要有适当的坡度、梯度,灵活应用语文概念和正确使用语文规律。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环境;发散思维;提出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90-02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出富有启迪性的问题,创设出最佳的思维环境,激起学生的思维热情,把学生引上正确思维的跑道,并且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每位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人在几年的职业学校教学中,加强教学反思,拟就此课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思维活动的基础,是实践,即思维活动的发生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因此,“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问题”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起到的“排头兵”的作用。那么,如何使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下步入思维的起跑线进而进入思维的跑道呢?

利用语文教材的特点,充分挖掘出启动学生思维的问题。中学语文教材隐含着大量可以引起学生思维的问题因素,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知识内在联系出发,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合理开发出教材中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资源,挖掘出能够引起学生思维的问题。接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这些问题加以筛选、优化组合,创设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最佳思维情境,诱发学生产生悬念,促使学生思维出现矛盾,引导学生顺利步入思维的起跑线。例如,可以结合语文学史、科学家的学说、定律的发现过程提出问题,利用课本中小资料、阅读材料提出问题,把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如在《包身工》一节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可挖掘出具有思维价值的两个问题。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明确来历:贫困农家女。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然后,教师补充并做好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明确实质:赚钱机器。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明确命运:极其悲惨。产生了学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创设出思维的最佳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思维,使学生对教材的重点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提出问题要把握难度系数,设置适当的坡度、梯度,做到问题学生能思能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难度要适应大多数学生,使得每位学生对老师提的问题有机会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度起思维的积极性。否则,如果问题太简单,一问一声雷,非但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学生根本得不到思维的锻炼;如果提出的问题高深莫测,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感到不知所云,无从思考,也达不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因此,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教师应根据所教的具体内容,深入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兴趣爱好、求知欲望以及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难易适度地安排好思维坡度、梯度。创造出“人人有参与思考的机会,题题有人积极回答”的良好氛围。学生则能顺利地踏上思维的跑道。如进行高中《包身工》这一节课,我先提出: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让学生分析历史原因和直接原因,接着提问: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明确历史原因和根本原因,最后提问东洋厂飞跃的庞大的原因,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了解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样处理教材,由于抓住关键、难度适宜、启迪巧妙,使学生的思维一环扣一环地发生、发展、深入,大多数学生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答好教师提出的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消除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培养积极的发散思维。

纵观目前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语文学过程中最困惑的,莫过于灵活应用语文概念和正确使用语文规律。为此要在定式思维的基础上,“先死后活”,再诱导学生培养发散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步入思维的跑道上适时、适度地加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打破思维常规,寻求变异,广开思路,充分想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引导,充分揭露语文概念及语文规律的外延。教师在进行语文概念的教学中应揭露其外延,深刻地阐明语文概念的内涵,学生的解题能力肯定大不相同。可见,充分揭露语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适时克服思维定式带来的消极影响,提高灵活运用语文的能力。在讲读课文时,老师要针对平时中学生观察事物存在的弊病,有意识地举课文中观察事物的实例加以比较,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白了其外延的广泛性和近似性,拓展了运用语文规律的范围,促进了所受思维的多维化,提高了运用语文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潜能,使学生思路更加开阔。思维能力的经常训练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通过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知识的融合贯通,从多个侧面去理解和认识同一规律,使学生思维更加开阔。因此,学到观察事物的特征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架设在知识与能力之间的一座见识桥梁。古人写的记叙文《核舟记》,生动地反映出核舟上所画刻的任务的精神状镜的生活情趣。观察的奥妙就在于充分地掌握了核舟的结构及其雕刻的艺术特色,还在于选择好着眼点:先写整个核舟的构造,后写核舟的各个分体。试想想,中学生学会这篇范文,不是可以学到观察事物要抓特征、选顺序这些知识吗?

上列的思维过程具有显著的发散思维的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探索,借助于不同规律去研究,从中找出多种可能的思路,得到多种解法,使思维得到极大的分散,不断增长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提出问题发散思维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课堂五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