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边城》悲剧的原因

2014-03-12 05:29车素萍晋东南幼儿师范学校046021
大众文艺 2014年24期
关键词:渡船翠翠黑格尔

车素萍 (晋东南幼儿师范学校 046021)

一、从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和精神寄托分析

沈从文后来在《长河·题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十八年,一入长河流域,什么都不同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的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是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人生观。”1由此可见,作者在湘西社会变迁过程中发现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加深了他的民族忧患意识。

从《边城》文中可以看出,茶峒的社会意识产生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影响深远的变化:原始生活气息的淡化。这一点可从茶峒人对“渡船”和“碾坊”不同的态度看出来。“渡船”代表着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碾坊”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则是私有化生活方式的象征。渡船虽然有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丰富美学意义,对茶峒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但在茶峒大众的心中,已渐渐认为“渡船”不如“碾坊”,原生态的、人际和谐互帮互助的生活不如私有化的、自我便利化的生活。

沈从文是在北京完成《边城》小说的写作的,他虽人在北京,但是他的生命、情感,已经根植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他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不是都市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向往的是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

此时作者尽管深切感受到外界现代文明对湘西世界的冲击,但他对充满原始气息的社会仍然抱有希望,所以结尾也是朦胧的。翠翠渡口的等待,白塔的重建,只是作者的湘西情结在最后失落与解体的夕阳中面带微笑的痛苦回眸,那山那水那景似乎依旧,但却真的不同了。

二、从黑格尔悲剧理论的角度分析

(一)黑格尔与茶峒人的思想交汇点

黑格尔在美学悲剧研究方面采用了他所信奉的辩证法,认为“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产生的根源。这种分裂不可避免导致冲突,而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辩护的理由,而同时每一方坚持自己的真正目的和性格时,却只能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2

茶峒人秉承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感情经历中都追求内心与外界环境合二为一,兼顾左右,这与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有着类似的理论内核。茶峒所发生的爱情悲剧和家庭悲剧,都源于人心中的伦理实体的分裂与冲突。

(二)小说中的现实表现

黑格尔的辩证悲剧理论几乎适用于《边城》里任意悲剧的原因分析。比如,翠翠的爱情悲剧。翠翠和傩送在端午邂逅之后互相产生了爱慕和思念之情,这是来自他们各自内心的感情追求。而另一方面,翠翠对爱情有着纯情少女般的羞涩和婉转,也不舍得嫁出去后留下孤苦伶仃的爷爷;傩送则希望照顾到作为爱情竞争对手的哥哥的感情。这样,在翠翠和傩送心里,出现了伦理实体的分裂乃至冲突,“对立的双方”来自人对爱情的自由追求和对家庭、对个人角色的责任感。在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翠翠对傩送往往表现出非常羞涩和复杂矛盾的心情,另一方面傩送也不敢直白大方地向翠翠表露自己的心迹。这就是伦理实体的两方相矛盾、相斗争在行为上的反映。最终,来自“家庭、社会成员角色的责任感”的一方否定了“对爱情的自由追求”,傩送因为对亲情的愧疚放弃爱情远走他乡,翠翠同样因为亲情上的责任守着爷爷留下的渡船。爱情悲剧就此产生。

老船夫的亲情、人际悲剧:十分希望翠翠嫁入船主一家与尊重翠翠爱情选择的伦理冲突。这使得他在处理船主两个儿子和翠翠的感情问题时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被人误认为“为人弯弯曲曲,不索利”,为天保之死背负沉重道义负担的同时,又对翠翠的未来产生深深的担忧和自责,最终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悲惨地死去。

三、从人际交流心理、方式的角度分析

翠翠如同大自然孕育出的小精灵,清秀可人,乖巧可爱。但翠翠“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可见翠翠尽管身上充满自然之美和生命灵性,在现实人际沟通方面却有很大性格上的缺失。

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只达到自然生态与精神世界的良性互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达到各自精神世界的互动。也只有如此,优美健康的自然生态才具备完全的存在意义。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则更需要合理有效的交流。茶峒人的生存和发展早已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但在更为复杂的人际传播面前,却无法适应新的传播环境。

人们依靠对他人的认知决定自身人际交往态度和行为。在船主和老船夫两家人的人际传播中,双方通过或者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获得对他人的知觉。在直接的人际交流中主要暴露出三个问题:

一是在交流中屈从环境压力而违背规范会导致彼此认知不匹配。个体在面对环境压力时会考虑传递信息的种类和多少的问题,以此来获得环境奖励或规避规范惩罚。傩送在为翠翠唱了一夜的情歌后,考虑到兄弟情义,没有按习俗继续这种行为,结果让老船夫产生困惑,让翠翠无法明白傩送的心意。

二是交流中的个体经验范围不对称,导致双方无法“共享内隐”而产生信息解码上的偏误。傩送很早就子承父业跑水运,接触的人多见识广;而翠翠终日与青山绿水和黄狗相伴,对人际交流的态度较为羞涩。小说后来写到傩送直接去找翠翠的情景,翠翠在听到傩送的声音时竟慌张地躲到上山去了,以致傩送无法与翠翠进行有效情感交流,使傩送对翠翠感情的认知产生偏差。

三是一些人际交流规范无法真正达到有效传递信息的效果。茶峒人以对唱情歌进行感情交流的方式尽管容易碰撞出爱情火花,但在社会生活日益变迁背景下表现出不适应性。

两家的间接人际交流主要通过中间人来进行,这种传播方式必然要带来信息遗漏甚至偏误的风险。这在小说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中寨人对老船夫进行的有意误导,让他对傩送的爱情选择产生误会。而间接人际传播在小说中表现得较多的缺点,就是信息传递的不及时,互动频率低。两家人各自的想法无法为对方及时获知,造成的结果就是不能明白对方的真实想法而导致悲剧的产生。

总之,作者在《边城》里展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尽现边城美的一切,然而小说的结尾却留给了读者一个伤感而无奈的结尾。

注释:

1.沈从文.《长河》.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

2.孙云宽.《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0:22.

猜你喜欢
渡船翠翠黑格尔
翠翠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老杨公公撑渡船
破釜沉舟
翠翠的心事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
哲学解释学美学对柏拉图和黑格尔传统的批判继承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