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香港中银大厦的文化内涵

2014-03-12 05:29侯心羽杨语声周小儒北京化工大学产品设计系10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24期
关键词:贝聿铭中银风水

侯心羽 杨语声 周小儒 (北京化工大学产品设计系 100000)

上海外滩、香港中环和北京长安街,三栋别具特色的中银大厦记录着近百年来中国银行与贝聿铭家族间的不解之缘。中银香港总部位于香港中西区金钟花园道1号,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历时六年有余,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同时也象征着贝聿铭先生事业的巅峰。整体看来,大厦建筑的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又不失变幻,外部又钢柱支撑的建筑内部无一根柱子。建筑的整体意象节节高升,象征着锐意进取的中国精神。

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之一。在他的诸多建筑作品中,建筑不仅是严谨规范的科学,也是极富美学意味的艺术品。在他的笔画尺量之间,建筑综合了中华传统的文化技艺和现代的科技,创造出自己的贝式风格。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因此,贝式怀抱着对中银大厦浓厚的感情开始了大楼的设计工作。

一、建筑构造内涵

1.外部

中银大厦的外部有两种不同的建筑立面材质,自下而上分别是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和玻璃幕墙,贝氏设计的高层建筑,通常通体只有一个建材,而这在贝氏作品中属于特例。建筑底部墩座按照基底的坡度调整,其构成的窗框呈现不封口的“门”字形,材质选择较为厚重的石材,加强了建筑的稳定感。建筑外部运用的元素似曾相识,历久弥新,却不失新颖大器。墩座的窗框恰似好莱坞艺人经纪中心的窗框,石柱顶端白色四方菱形的装饰类似巴黎罗浮宫与北京香山饭店,而外部遮阳设施让人联想到华盛顿国家艺廊东厢和达拉斯梅耶生音乐厅。

在大厦立面的这些动人的细节之外,生动的东西庭院空间设计也恰似神来之笔。三角形底界面下沉,形成两个自然的下沉式庭院,花园中林木布置别出心裁,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同样,室内的空间构成,也离不开三角形的主题,规范中灵活多变,出奇制胜,颇为脱俗。至于入口拱门,以及嵌在玻璃墙上的实墙,完全是中国风,虚实相间,大笔勾勒又不乏细节刻画。时光见证着贝氏的建筑作品,几经考量,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隽永于心。

2.内部

中银大厦建筑设计内部最备受瞩目的三个点当属位于三层的营业厅、十七层的宴客厅和七十层的七重厅了。营业空间气势恢宏,室内设计主要选用石材,突显办公环境的稳重与气派。而十七层内庭咨询台上方造型通透高耸,形成金字塔的造型,让人不禁联想到巴黎卢浮宫的金字塔方案,两者看似虽然引用了相同的建筑元素,实则不然。不同于卢浮宫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室内设计的这处空间另辟蹊径,雕塑出实体空间中的虚负空间,让光线得以充分表达。建筑十七层的斜面屋顶设计巧妙,高挑的斜面设计使玻璃天窗充分发挥了其材质的优势,仰视上部楼层,俯瞰营业大厅。在其上层构造的充满阳光的玻璃厅,光线倾斜风景入帘,人们置身其中,对空间的感觉被引向至高的层次,在感叹贝氏设计气魄的同时赞叹阳光与空间的完美结合。

二、城市地标文化

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凯文·林奇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请非专业人员根据自己的印象和记忆描画一张城市地图,实验结果表明,只有这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才会被表达出来。城市地标性建筑是人们了解这个地方最直接的窗口,蕴涵其文化底蕴的同时,是人们对于一个地方最直观的印象和最深刻的记忆。好比故宫长城之于北京,埃菲尔铁塔圣母院之于,对于香港,中银大厦就是这样的建筑代表。

在香港警察警徽图案上,中银大厦是五栋建筑物中的一座;在九六年版香港发行的纸币上,20、50、100、500面值正面主景都采用了中银大厦建筑图案;香港发行的报刊杂志、书籍邮票、明信片中,中银大厦是常见的设计元素。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在承载城市文化气质与内涵的同时,也传递着视觉符号和象征意味的双重价值。视觉元素在外观、色彩、规模和环境等方面直接表达建筑的意蕴,其背后不可视的象征意义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中银大厦立足于城市的上空,唤起当地人的心灵共鸣,给八方来者独树一帜的心理暗示。它代表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种植根于当地的生活方式,一种超前包容的思潮体验。

三、风水文化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构思中,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谋得一个好气场,就是风水文化的意义。风水贯穿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从选址规划、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到施工营造都浸润着风水的影子。

在香港,风水之说很盛行。而在香港中银大厦建造的初期,贝聿铭先生并没有把风水纳入对自己作品的考量之中。建筑外立面展现的加边框的巨型“X”让银行家们不得不产生了疑惑,在中国传统的观念当中,“X”的意思并不乐观,有着遭殃等消极的寓意。银行官员因此产生了不小的担心,一旦风水出了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和忠诚。但贝聿铭先生却不想轻易放弃外立面的“X”造型,认为它们是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撑起整座大楼。在科学角度合理的外立面钢架结构就风水学的角度而言犯了大忌,忽略人类心理感受的设计也将遭到质疑和批判。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国,美意味着科学与风水两者相互磨合共同塑造的审美范式。建筑师经过反复考量,巧妙的隐藏了横向桁架,建筑外立面既有的部分塑造出吉祥万字符的形象,形容为相互交错的宝石,又将塔楼比作雨后春笋寓意着“芝麻开花”般的再生和希望。在科学的维度之外,传统风水的美学价值在香港这样的地域环境中有更为令人信服的力量。

与此同时,贝聿铭又引入了流水的概念,风水中讲究水源,即是财源,大厦东西两侧各设庭园,流水、瀑布、奇石、树木,相映成趣,潺潺流水、池中有鱼、林间低语、奇石耸立。水流的引入不仅弱化了周围高架道路的环境噪音,另一方面生生不息、佳运连连,可谓财源广进的蓄财之地。

四、结语

寸土寸金的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每一个街段所拥有的摩天大楼数目居世界之首。中银大厦的设计对贝聿铭来说不仅是单纯的表达一座建筑,更是中国在国际银行界显著地位的象征。不同于香山饭店和苏州博物馆建筑设计中深思熟虑的朴素风格的是,中银大厦必定高耸的立面和现代都市快节奏氛围的渲染让这样一座建筑从构思开始就蒙上了一丝矛盾感。闪耀着光芒的方形尖塔坐落在厚重高耸的花岗岩地基上,笨重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基座与上层轻巧的塔楼结构率性笨拙地联结在一起,没有丝毫违和,但却达到了表现尊贵与实力的目的,并带给观者超越宗教的崇高与庄重。

在一个看似冰冷的玻璃钢材包围的建筑环境之中,再现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与神韵,看似不可能的建筑理念在贝聿铭的设计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和表达。从下沉庭院观赏动线的设置到建筑内部门厅设计与庭院的对景,从空间到立面,围合空间的所有面都归纳于一种浓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秩序之中,产生审美意义上和谐统一的美感。师法造化,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贝聿铭在中银大厦的楼宇亭台之中显示了他综合现代主义的建筑手段与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厚功力。

猜你喜欢
贝聿铭中银风水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风水吉兆
贝聿铭:自信的百年微笑
上半年基金成绩单揭晓中银2产品跻身同类前三
风水
一只风水罐的知天达命
贝聿铭的灵感
刘金宝:中银副董事落马
室外雕塑与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