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精神生活发展现状调查
——以无锡市部分高职院校个案为例

2014-03-12 20:58尚艳琼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高职生测试精神

尚艳琼, 张 科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江苏 无锡 214153)

精神生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它在高职生的成长及价值观的形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现状,对提升高职生精神生活的品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高职生成为具有坚定信仰,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贡献的合格公民有着积极意义。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问卷调查方法,于2012年11月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等六所高职院校请相关思政课老师发放问卷,让学生当场填写,当场进行收回。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72份,随机抽样统计278份。

1 高职生精神生活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我们通过对多种因素的调查,来了解和分析当前高职生的精神生活现状。问卷具体内容涉及基本生活情况、人际交往、课余及闲暇时间支配、书籍阅读、恋爱观点及情况、兴趣爱好、社会活动参与及心理、生活满意度、理想追求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多个方面。

1.1 高职生精神生活的心理状况

心理健康是人的精神世界发展中最基础的内容。通过调查发现,高职生总体来说心理是健康的。当问及“在遇到陌生人向你问路的时候,你会为他提供帮助吗”,选“肯定会”的占78%,“不一定”占20%,“肯定不会”占1%;问及“你认为社会上好心人多吗”,选“还是好心人多”的占70%,“不知道”的占22%,“好心人不多”的8%。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人、对社会还是有高度的信任、积极的预期,精神世界是善良的、健康的。但也有部分学生觉得“高职生”的定位低人一头,有一种自卑感,抑郁寡欢,甚至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这类学生在精神文化生活中不能赋予精神文化活动一种内在精神,为活动而活动,造成活动后精神更加空虚、无聊,心理处于抑郁、焦虑之中。

1.2 高职生精神生活的发展需求

人的自身发展,不仅需要物质生活,也需要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从马斯洛和马克思的观点看来,都有高低不同的层次。高职生的精神生活除了低层次的精神适存需求外,也有高层次的精神发展需求。在测试“闲暇时,我不愿在娱乐中度过,我会利用它来做些对工作有益的事情”时,“完全同意”的占19%,“比较同意”的占29%,“认为一般”的占35%,“不太同意”的占16%;测试“我喜欢阅读各种课外书籍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时,“认为非常符合”的占23%,“比较符合”的46%,“不确定”的占14%。总体来说,高职生在满足了精神交往和社会情感等低层次的精神适存需求后,也希望在精神上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实现精神的进步。

1.3 高职生精神生活的生存样态

人在任何活动中都会有其精神活动,但并不是所有的精神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精神生活”,因而不能简单地将精神生活等同于一系列精神活动的总和。高职生精神生活的生存样态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精神活动,即能使自己获得身心愉悦,缓解工作、学习等压力,用于调养、休息,使自己精神有所寄托的所有活动形式。这种精神活动在高职院校主要包括学习、文体娱乐和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如问及“你常会关注并参加学校的一些学生社团活动吗”, 有27%的学生是“经常”,有31%的学生是“有时”,有20%的是“偶尔”;其次是心理活动,即“正确认识自我、排除心理困扰、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形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完整人格的活动”[1]。如问及是否“有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时,认为非常符合的占39%,比较符合的占34%;第三是心灵生活,即为追求超功利的理想和信仰而具有的积极向上的情趣丰足的高层次的价值生活。如调查“认为生命中的挫折和磨难使人生更加丰富和完善”时,认为非常符合的占52%,比较符合的占37%。

1.4 高职生精神生活发展的资源要素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发展的资源要素也越来越丰富。要提升高职生的精神生活层次,就要不断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要素。调查显示,当前高职生精神生活发展资源要素丰富多样,种类多样,有个体资源、群体资源;线上资源、线下资源;公益资源、商业资源;传统资源、新兴资源等等。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有效提升高职生的精神生活,使他们的精神活动赋予“精神”的内涵,还需要深入研究。

1.5 高职生精神生活发展的精神动力因素

“精神动力是人的内在的、自觉的动力,对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驱动价值。人的成长、发展进步,不仅需要外在动力的推动,尤其需要内在动力的推动,需要内在的精神力量的自觉推动”[2]。

调查显示,高职生精神生活发展的精神动力因素首先是情感动力,包括兴趣、爱好、情绪、情感、情操等。马克思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3]人们对一定的对象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后,就会形成追求情感对象的激情、热情,有力地影响和推动人的行动。情感动力因素是高职生精神生活的主要精神动力。其次是理智动力,包括思想理论、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人生价值理想的追求是高职生重要的精神动力。第三是意志动力,体现了人们按照理性原则进行目标和行为选择的坚定决心和毅力。它保证和推动人的行动专注、稳定和持续地发展,直至实现确定的目标为止。意志动力按层次可分为意志动机、意志信念、意志毅力。高职生的意志动力大多都处于意志动机层面。

2 高职生精神生活发展质量状况评析

根据东南大学廖小琴老师的研究,衡量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一般尺度包括精神生活特性、精神生活要求、精神发展程度、精神感受四个方面,下面结合调查数据,对高职生的精神生活发展质量状况进行评析。

2.1 高职生精神生活特性

精神生活特性是个人享受精神资源后,其精神生活所呈现出的一种功能特性。从精神生活对人的发展的角度看,通常从愉悦性、发展性、超越性等方面表示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功能特性。

2.1.1 高职生精神生活的愉悦性功能显著 “当精神资源的利用仅仅是满足个人缓解压力、疲劳、放松身心乃至纯粹娱乐或享乐的需要时,人的精神生活就表现出愉悦性”[4]。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高职生在大多数情况下精神生活都表现出了愉悦性。当问及“你常和同学、朋友聊天、聚会吗”,有38%的学生是“经常”,有29%的学生是“有时”;问及“你课余常花上一定时间在你的兴趣爱好上吗”,有29%的学生是“经常”,有44%的学生是“有时”;当问及“生活对你来说是否充满乐趣”,认为“非常符合”的占31%,“比较符合”的占50%。这些都说明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精神交往和在对社会情感需要等精神资源的享受中缓解压力、放松身心。

2.1.2 高职生精神生活的发展性功能有所延展 愉悦身心是人的精神生活最基本的目的,但是,人的精神生活如果仅限于欢娱和享乐,没有更高层次的发展,这样的精神生活就只能是一种平庸甚至庸俗的生活。

人的精神生活需要还有更高价值的功能特性,即发展性和超越性。发展就是人们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实现精神的进步,意味着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在问及“课余时间,你常去教室或图书馆自习吗”,“偶尔”的占35%,“有时”的占28%,“经常”的占10%;在测试 “闲暇时,我不愿在娱乐中度过,我会利用它来做些对工作有益的事情”时,“完全同意”的占19%,“比较同意”的占29%,“认为一般”的占35%,“不太同意”的占16%;测试“我喜欢阅读各种课外书籍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时,认为“非常符合”的占23%,“比较符合”的占44%。这说明高职生精神生活在满足基本的愉悦性的基础上,已进一步向前延伸发展了。

2.1.3 高职生精神生活的超越性功能欠缺 高职生精神生活的发展,只是一般性的发展,浅层次的发展,根本不能达到超越直接生活目的的程度。超越既意味着对物质的驾驭,“更有一种具有终极性意义的超越,可以把人不断引向自我实现的自由境界。在实际生活中,人的许多精神需要往往不是同时明确显现出来的,对于那些处于隐含状态的需要,人们可能意识到,也可能意识不到。马斯洛说,普通人意识不到的时候多于意识到的时候”[4]。当问及“你参加过一些公益或志愿者活动吗”,“没有”的占35%,“1~2次”的占48%,“3~4次”的占8%;问及“你参加过义务献血吗”,“没有”的占89%,“一次”的占8%。这说明学生还不能认识到这些超越性的精神活动的意义。但当测试“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多给别人理解和帮助,保持一片赤诚爱心,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时,“完全同意”的占39%,“比较同意”的占35%,“认为一般”的占21%,“不太同意”的占5%;当测试“责任心就是关心别人,关心整个社会。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时,“完全同意”的占44%,“比较同意”的占40%,“不确定”的占11%,“不太同意”的占5%;这说明大多数学生都有这种超越性的精神需要,只是处于隐含状态,这就需要用精神生活的发展性功能和超越性功能,把高职生隐含着的精神生活需要激发出来,从而使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不断跃上更高的台阶。

2.2 高职生精神生活要求

2.2.1 高职生精神生活要求多样而丰富 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是丰富多样的,人的精神要求也是丰富多彩的。这种丰富多样性表现在人们对精神的需求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综合的、多样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闲暇时间的增多,高职生精神生活需求的选择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既有理论需要,又有情感需要,还有意志需要。在问及“你常爱外出娱乐休闲吗”,选“有时”的占33%,“经常”的占17%;问及“你常和同学、朋友聊天、聚会吗”,选“经常”的占38%,“有时”的占29%;问及“你常会关注并参加学校的一些学生社团活动吗?”选“经常”的占27%,“有时”的占31%;问及“你常在课余做兼职吗”,选“经常”的占8%,“有时”的占15%;问及“课余时间,你常去教室或图书馆自习吗”,“偶尔”的占35%,“有时”的占28%,“经常”的占10%;问及“面对痛苦和灾难”,是否“保持冷静和自制”时,“完全同意”的占22%,“比较同意”的占29%;问及“哪一个是让你最感到精神满足的事情”时,有52%的学生选择“良好的人际关系”,19%的学生选择“知识的增长”,16%的学生选择“丰富的课余生活”,有8%的学生选择“学业上的成就”,还有5%的学生选择“恋爱经历”。这说明高职生的精神生活要求丰富而多样。

2.2.2 高职生精神生活要求层次相对较低 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也决定了人的精神要求的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突出表现在精神要求的层次性上。

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既有人们对精神交往和社会情感需要的精神适存需要,也有人们在精神上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实现精神进步的精神发展需要,更有追求最高的精神价值和人生价值的精神完善需要。精神完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当前高职生的精神生活要求层次主要停留在低层次的精神适存需要上。如当问及“哪一个是让你最感到精神满足的事情”时,有52%的学生选择“良好的人际关系”;测试“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感到满意”时,“认为非常符合”的占26%,“认为比较符合”的占44%;测试“家人对我的支持使我对人生充满信心和勇气时”,“认为非常符合”的占65%,“认为比较符合”的占24%。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情感的角色归属感比较强,这是维持自身精神存在的正常状态。

人不仅要维持自己作为一个人起码的正常的精神需要,而且要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断促进自己的精神发展。高职生也有自己的精神发展需要。如测试“我的生活有明确的理想和信念”时,“认为非常符合”的占28%,“比较符合”的占42%;测试“我相信我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时,“认为非常符合”的占27%,“比较符合”的占50%;测试“我认为生命中的挫折和磨难使人生更加丰富和完整”时,“认为非常符合”的占52%,“比较符合”的占37%;测试“我非常注重我的学业”时,“认为非常符合”的占30%,“比较符合”的占44%;测试“我有自己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时,“认为非常符合”的占39%,“比较符合”的占34%。但是,高职生这种精神发展的需要,大多只是停留在理想层面上,实际的精神生活中精神发展需要还相当的乏力。

而对于精神完善需要这种最高层次的精神要求,高职生由于知识结构、能力、视野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这方面的需求显得更加贫乏。

2.2.3 高职生精神生活要求严重失衡 人是物质的人,也是精神的人。我们所培养的人,是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所以并不主张那种脱离物质生活而追求纯粹的高级精神生活的做法,也不认同只片面的追求某一种或某几种精神需求的观点,而是提倡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平衡性,包括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平衡,以及精神生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平衡”[4]。

高职生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突出表现在过重的精神适存需求和过轻的精神发展和精神完善需求之间的矛盾,即只注重满足个人缓解压力、疲劳、放松身心乃至纯粹娱乐或享乐的精神需求,而不注重关乎思想理论、价值观念、道德完善、意志品质、理想人格、人生最高价值等丰盈心灵的精神生活需求。结果造成高职生道德素养低下,思想境界不高,有知识没思想,有文化欠修养,有学历没学识。

高职生虽然也属于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社会群体,在追求功利、实用的同时,部分学生也没有完全放弃对理想、道德情操的追求,但实际的调查显示,由于大量使用网络工具,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出现“浅阅读”文化现象,知识较丰富,但缺乏深度,“通过虚构的世界学习,缺失了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与交流,很容易出现内心的空虚和无助”[5]。价值观取向多元,具有反叛意识,政治思想问题突出。在测试“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题中,“完全同意”的占15%,“比较同意”的占32%,“不确定”的占23%,“不太同意”的占20%,“完全不同意”占11%,这种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在高职生中有相当的影响。

2.3 高职生精神发展程度

2.3.1 高职生精神发展主体性程度较弱 人不仅有精神需要,而且能实现精神需要,人是精神需要及实现精神需要的主体。主体性主要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自主性是指人作为自己的主人,自己主宰自己的特性。“只有当个人作为自主的人进行活动时,才能够把活动看成是自己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焕发出自身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成就意识,实现并发展自己。能动性表现在一个人做具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行为的选择性、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等方面”[4]。从精神生活的角度看,“一个人如何选择他的生活方式,选择他的人生道路,不但是他的能动性的体现,而且是他个性的一种展现。因此,能动的选择性是人的精神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创造性则是人的精神发展的高级表现”[4],创造性的精神生活是一个人具有独特个性的精神生活。创造的需要己经成为了现代人的最高需要。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高职生精神生活的自主性增强了。当测试“我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的好处而学习和工作,而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时,“完全同意”的占44%,“比较同意”的占34%;在测试“闲暇时,我不愿在娱乐中度过,我会利用它来做些对工作有益的事情”时,“完全同意”的占19%,“比较同意”的占29%;在测试“我总尝试在时间限制内做出更多的事”时,“完全同意”的占23%,“比较同意”的占37%。他们做事不再唯唯诺诺,有自主性,在活动中突出自己的个性,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精神生活的方式与内容,表明他们有追求个性和自我发展的愿望。

但在实际精神生活中,大多数高职生除了被动地接受学校安排的课堂教学和各种业余文化活动外,对自己的业余文化活动缺乏合理的安排,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性、盲目性较强,能动性较差。休闲活动单调,参加每种具体活动形式表现出消磨时间、慰藉心灵的倾向,精神生活空虚。积极追求高品位的精神生活、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更少。

2.3.2 高职生精神发展文明程度不高 主体性主要是从人自身方面反映人的精神发展程度,文明性则主要是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方面反映人的精神发展程度。人的精神发展程度从社会的角度评价就是其精神生活的文明性。一个人的精神素质、社会行为、生活方式反映出他的精神文明程度的高低。

高职生精神发展文明程度总体不高。大多只是停留在感官的娱乐、享受上,没有高层次、高目标的追求。精神支柱欠缺,理想信念淡化,一些学生道德人格缺失,集体观念淡薄。精神消费不良,倾向于低俗化、庸俗化的消费。闲暇活动单调乏力,感到空虚无聊,不能积极追求高雅、淡静、平和的精神生活方式。例如当问及“课余时间,你常去教室或图书馆自习吗”,选“几乎没有”的占5%,选“很少”的占22%,“偶尔”的占35%,“有时”的占28%,“经常”的只占10%。

2.4 高职生精神感受

精神感受作为精神生活质量高低的一种衡量尺度,主要用快乐不快乐、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等来表达,是人们对自身精神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内心体验。精神感受不仅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生活质量的尺度,而且是促进其精神生活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职生精神感受总体良好。调查中当问及“生活对你来说是否充满乐趣”,认为“非常符合”的占31%,“比较符合”的占50%;测试“我的生活很有意义”时,认为“非常符合”的占29%,“比较符合”的占41%;测试“我很少受自己的愿望、焦虑、恐惧等的影响,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完全同意”的占11%,“比较同意”的占26%,“认为一般”的占48%。这表明高职生总体精神生活是快乐的、充实的。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之高职生本身的一些缺点,也使高职生产生了浮躁的心态,变得急功近利,但同时也抱怨不愿过焦灼的生活。当问及“身心平静时,我感到幸福”,“完全同意”的占44%,“比较同意”的占34%,“认为一般”的占17%,”不太同意的占5%。这说明他们的心灵同样渴望宁静的家园,渴望心理的平衡与健康。

3 结 语

总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利益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都极大地影响着高职生的精神生活。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对高职生的精神生活发展现状有了基本的认识,对高职生精神生活发展的质量有了初步的评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提升高职生的精神生活质量,推进高职院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探索可行性的、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做了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兵.关注和提升大学生的精神生活[J].学术研究,2011,(8):8-9.

[2] 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17.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4] 廖小琴.精神生活质量的内涵及衡量尺度初探[J].理论与改革,2005,(5):112-115.

[5] 朱士菊.90后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方法[J]. 商情,2009,(23):35.

猜你喜欢
高职生测试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幽默大测试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拿出精神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