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英译原则探析
——以南华大学校歌英译为例

2014-03-13 04:00殷习芳叶从领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南华大学校歌南华

殷习芳,叶从领

(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歌曲英译原则探析
——以南华大学校歌英译为例

殷习芳,叶从领

(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歌曲翻译是指译者先译出原歌词,然后依据原曲对词进行调配,最终让译出的词配上原作的曲。在汉语歌曲英译过程中应遵循切韵、切拍和切境三原则。

歌曲翻译;南华大学校歌英译;切韵;切拍;切境

歌曲译配是指译者先译出原歌词,然后依据原曲对词进行调配,最终让译出的词配上原作的曲。歌曲翻译和歌曲译配的区别在于前者为俗称,后者为专称[1]。根据音乐学家钱仁康所见,歌曲翻译在我国最早始于清朝末年,可追溯到1908年叶中冷翻译的美国歌曲《飞渡鸠迦》(《进军佐治亚》)以及后来翻译的《马赛曲》[2]。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涌现了一大批像薛范、毛宇宽、周枫、尚家骧、邓映易、林蔡冰等优秀歌曲译配家。邓映易译配了2000多首外国优秀歌曲如《友谊地久天长》、《铃儿响叮当》,还有薛范的《红河谷》、《海港之夜》等歌曲至今广为传唱。到20世纪80年代,章珍芳编译的《美国歌曲选》是我国第一本较详细介绍传播美国歌曲的集子,2000年以后只有张宁和薛范常有作品问世。著名翻译家薛范的专著《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本有关歌曲译配的学术理论著作,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歌曲翻译的可行性、必要性、特殊性、以及歌曲翻译中的韵律、节奏感、声调感、语言现象和中外文化差异,还论证了音乐风格对译文的制约等[3]。薛教授对歌曲翻译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目的论融汇在此书中,对歌曲翻译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然而,在中国期刊网上以“歌曲翻译”和“歌曲译配”为关键词,搜索1994-2012年间发表的探讨歌曲翻译的文章共有39篇。与当今歌曲如火如荼的流行形成鲜明的对比,歌曲译配研究依然边缘化,相关理论和应用文章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尤其是汉英歌曲译配比例失衡,歌曲译配的论文80%都是英语歌曲汉译。鉴于歌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汉语歌曲英译的不足,本文选择南华大学校歌作为示范翻译并加以评析来探讨汉语歌曲英译的原则。

一、南华大学校歌及其英译文本

南华大学校歌

The Anthem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聂春吾曲

music by Nie Chunwu

Translated by Yin Xifang and Ye Congling

1沐浴新世纪的阳光,

Bathed in the new era’s sunlight,

2欣欣的南华令人向往,

the rising Nanhua looks indeed bright

3汇聚九州菁华,

to charm the whole world’s creams,

4培育华夏栋梁。

fostering China’s beams.

啊,南华,

Ah….Nanhua

5国防俊杰在这里诞生,

The iron fencibles’re being here born.

6白衣战士在这里成长。

Angels in white come into their own.

7明德博学,求是致远,

Virtue,lore and truth we seek here,

8英才辈出,桃李芬芳。

and talents come forth far and near.

1汇入新世纪的洪流,

Flowing to the new era’s strong wave,

2奋进的南华蓬勃向上,

the striving Nanhua is going to thrive

3迎接时代挑战,

to face th’challenge of th’age,

4谱写青春华章。

composing a new page.

啊,南华,

Ah….Nanhua

5人生理想在这里升华,

We carry forward the dreams of life,

6创新精神在这里弘扬。

Carrying forward the creative mind.

7科教兴国,南华争先,

Nanhua betters education,

8开拓进取,永铸辉煌。

Cultivating innovation.

二、歌曲英译的三原则及校歌英译文评析

“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人类一诞生,歌声便随之而来。歌曲是文学和音乐的联姻[3],翻译的难点在于与音乐的结合。歌曲译配和常态语篇翻译存在共性,但歌曲译配本身存在一些个性。歌词是为了谱曲,具有明快、清晰,易懂的特点,声调易铿锵上口。歌曲的旋律是既定的,从某种角度说,歌曲的翻译就是歌词的翻译,只是因为旋律既定,歌词翻译难度加大,远远超过其他文本的翻译。歌曲翻译的流程正如薛范先生所喻,曲和词已经存在,即先有了水晶鞋,必须为它寻找一双合适的脚。由此可推理出歌曲翻译中,译者必须选择“合适”的脚适应“水晶鞋”。也就是说译者翻译歌曲时需要选择与原曲音符基本相同的字数,与原曲曲式相应的句式结构,与原曲节奏、节拍相应的顿歇、句逗,与原曲相适应的声调和韵律等。中外歌曲在韵律、节奏、声调和句式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歌曲翻译应该注意切韵、切拍和切境的原则。

(一)切韵

切韵是指歌曲英译文韵的选择应该适应原歌曲的韵律,以最大限度保持原歌曲的风格,但如保持原韵给翻译带来更大困难,亦可在翻译中采用其他韵。“诗”这个词本身,古义就是歌词。《诗经》英译为Book of Songs,古人和今人的论述也足以明证:“诗三百篇未有不入乐者。”《墨子》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另有顾颉刚、陆侃如等专家反复推研,“舞必合歌,歌必有辞”。[4]这足以证明歌即诗。歌词同诗歌一样需要押韵。韵律对于歌曲翻译至关重要,押韵可以产生和谐悦耳的韵律,能够表明歌曲的节奏。

南华大学校歌歌词分为2段,两段歌词不同,但是旋律和节奏基本不变。原文中采用“一韵到底”的方式,基本符合“一二四”押“十六唐韵”。“十六唐韵”发音口型开放,声音洪亮,表现出歌曲奋进向上、慷慨激昂、热情豪迈的兴致。原文选用这种宽洪韵与作为南华大学校歌的歌曲内容和音乐情绪不谋而合。欧美歌曲押韵并不如此统韵,常见频繁换韵。英语中常用的韵律是“abab”、“aabb”、“abba”、“aabccb”和“abcabc”几种[3]。译文韵脚有所变化,但完全符合英诗和歌曲创作的用韵规则。因此译文选择常见的押韵方式aabbccdd。具体分析以下例表格中第1段汉英比较为例:

译文(英语)音节音步韵脚1 2 3 4 5 6 7 8原文(汉语)原文字数和顿数沐浴/新世纪的/阳光欣欣的/南华/令人/向往汇聚/九州/菁华培育/华夏/栋梁。国防/俊杰/在这里/诞生,白衣/战士/在这里/成长。明德/博学/,求是/致远英才/辈出/,桃李/芬芳。8 9 6 6 9 9 8 8 3 4 3 3 4 4 4 4 a a b b c c d d

(二)切拍

在一首歌曲中,乐音有强有弱,时值有长有短,有快有慢,这些要素构成歌曲的节奏。在歌曲翻译中曲调是既定的,翻译出来的歌词必须适应原曲的旋律和节奏,这样的译词才能切拍。歌词的翻译讲究句对应翻译,以便符合歌词原意和歌曲的旋律。首先,在进行句对应翻译时,译文的句读应与原曲的句读保持一致。英文歌词喜欢长句,一行有时不等于一句,英文一句甚至可跨数行。其次,英译文的音节数应与歌词原文的汉字字数保持一致。汉语是一个音节一个字(儿化音除外),而歌曲英译文以音节为单位,因此翻译汉语歌曲应根据汉语字数选择合适的英语单词,以保持原节奏。另外,英语单词由一个或多个音节构成,单词若为两个音节或两个以上,其中必有一个重读音节,重读音节时常落在歌曲的强拍或较强拍上。歌曲英译时英语单词的选用应适应曲调的上行和下行规则。对于诗歌和歌曲翻译,现在很多翻译家选择“以顿代步”,即:汉语中以语义为核心的自然音组为“顿”去顶替外国诗歌和歌曲中以轻重音节构成的“音步”[3]。原文中每一行有多少顿数,译成英语用相同的音步数,以切意和切拍,进而切唱。

南华大学校歌英译文基本符合上述所论的切拍三规则。一是,译文的句逗与原曲基本一致。中国歌曲喜欢用相对独立完整的句子,外国歌曲善于论“行”,不论“句”。二是,译文中的音节数与原文的字数相等,详见上述表格,如第一行8个汉字,译文也相应用了8个音节。三是,英语单词很多是双音节或多音节,译文中尽力做到轻重音与音乐的强弱拍一致。例如第1行译文中era和sunlight的重音节都在第一个,音调由高向低,曲调也是由3→1和2→低音5分别下行三度和五度均未出现倒字现象。译文中iron,fencible,talents,challenge和cultivating均符合曲调上行和下行趋势,未出现倒字。

(三)切境

我们在英译歌曲时,英译文选择的词汇和韵律应适应原曲所表达的情感、风格和内容,方可达到切境。歌词的语言与诗最为接近,但二者仍有区别:诗歌是书面的,视觉的,歌词则是口头的、听觉的。歌词必须符合“歌”的原则,才能体现歌词的美学效应,才能切听。在歌曲英译时,有时还会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翻译难上加难,此时可变化原文的表达方式,进行再创作。

第一段第1行译为Bathed in the new era’s sunlight,与原文“沐浴新世纪的阳光”毫无差别,采用直译。第二句译文The rising USC looks quite bright,看似与原文“欣欣的南华令人向往”有较大出入,因为bright是明亮的意思。但是bright一词在英文中还有生机勃勃,前途光明的意思,一个生机勃勃、前途光明的高等学府当然会“令人向往”。所以本句译文表面看似有出入,但是因为后面第3行有charming一词,故而译文与原文实则暗合。第3、4行译为to charm the whole world’s creams,fostering China’s beams.乍一看,好像译文把原文所指范围扩大了,因为原文用的是“九州菁华”,而九州当指中国。但是客观的现实是,现在南华已有一定数量的外国留学生,因此若一味囿于原文,则与现实不符合,因此,译文也与时俱进。原文“汇聚”被译为charm,则略胜原文,因为译文若重新译为汉语,其意义为吸引世界精英。第5句“国防俊杰”被译为“the iron fencibles”,原文主体是俊杰,国防是限定语,而英语译为“钢铁军人”,此译文创意地源自于被称作“the iron lady”的撒切尔夫人,从另一角度来说正好充分体现军人的雄风,与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第6句白衣战士直接译为angels in white,更能体现医护人员的救死扶伤、关爱生命的美好形象。第7行南华校训“明德博学,求是致远”被整体译为一个倒装的简单句,回译成汉语就是“我们秉承真理、知识、道德”与原语意义完全相符。第8行译文And talents come forth far and near的意义就是从这里涌现、走出的人才远近都有,与原文“英才辈出,桃李芬芳”殊途同归。

第二段第1、2行采取直译,译文与原文一致。第3、4实则和1、2行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故而3、4句是主句的伴随状语。其中“the”按照诗歌中常用的做法,被缩略为“th’”,以便省掉音节。第二段在音韵,节奏等方面基本与第一段保持一致,以便配上曲调。

南华大学校歌英译基本上都采取直译,文中尚存商榷之处,例如“南华”也可英译为“USC”,音节与原文相符,但唱起来有点拗口,“South China”指代“南华大学”但外国人不甚明了,采用汉字英译为Nanhua为不得已而为之,但唱起来与原曲完全吻合。本文译文仅供读者参考,定会有不完美之处,仅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结语

歌曲译配不可单纯从语言维转换视角出发,而必须结合音乐本身,把歌曲作品看作是一个互联互动的整体,歌曲英译及评析需要从译文的韵律、节奏和选词等方面看译文是否切韵、切拍和切境。歌曲译配意义非凡,歌曲译配之后才能是人们理解,接受,才能得以传唱,增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增进了国际间的交流和友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1]胡凤华.“歌曲译配”和“歌曲翻译”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96-100.

[2]何高大,陈水平.中国歌曲翻译之百年回眸[J].名作欣赏,2009(10):130-133.

[3]薛范.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81-85.

[4]陆正兰.歌词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5-28.

Exploration on the C-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Songs:A Case Study on the Song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YIN Xi-fang,YE Cong-ling
(School ofForeign Languages,University ofSouth China,Hengyang,Hunan 421001)

Song transla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of song words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words and tunes,so asto achieve the agreement of the translated wordsand the original tune.In the process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songs,three principles should be followed:following the rhythm;following the beat and following the context.

song translation;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ong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following the rhythm; following the beat;following the context

H315.9

A

1674-831X(2014)03-0085-03

[责任编辑:胡伟]

2013-10-11

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D21);南华大学校社科基金(2012XYB16)

殷习芳(1981-),女,安徽宣城人,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篇分析与翻译研究;叶从领(1981-),女,安徽寿县人,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南华大学校歌南华
南华新书架
南华新书架
齐齐哈尔老年大学校歌
南华新书架
南华大学召开学习丁德馨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
获批57项!南华大学2021年度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取得好成绩
南华新书架
喜讯!南华大学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再创佳绩!
博尔塔拉老年大学校歌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