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再孤立

2014-03-17 10:55麦宇旻
商周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环渤海珠三角城市群

麦宇旻

当“城市群号”列车搭载着这些幸运城市飞速前进时,那些不幸地处圈外的边缘城市,由于孤立无援,很可能沦为孤城,面临衰落。

当代市场竞争,愈加显现出“群战”的特征。

无论是行业协会带拢起整个产业内部的团结,还是地方商会凝聚起拧成一团的商帮势力,抑或是大大小小产业集群所追求的规模效应,无不体现抱团作战的优势。

城市间的竞争同样如此。中国30余个省份、几百个城市,相互之间的激烈竞争关系毋庸讳言。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每年的各项指标竞赛都极具话题性。而中国整体的经济进步也得益于此种竞争。

但未来的比拼,不是城市与城市的比拼,而是城市群与城市群的比拼。

珠三角的硬伤

笔者在广州长大,自小耳濡目染广州本地人20年前如何鄙夷外省人,文化歧视的背后是经济优势,皆因30年前广东省在改革开放上先行一步,占尽先机。

不过,如今局势已经逆转。勿论北京、上海,即便在各省GDP排名榜上,广东与江苏、山东的距离也被越拉越近。广东已呈现“相对衰落”的疲态。

学界与媒体对此中原因已经探讨颇多,老调重弹的观点不再赘述。此处,笔者更加关注另一个层面的因素,那就是广东败于城市群的构建。

城市不可能无限扩张,即便是纽约或者东京,当人口密度或城市面积接近承受极限,城市运作会趋于低效。若想打破这种状况,最理想的方法则是引进“城市群”的概念,改单打独斗为抱团组队。

由诸多城市组成的“大联盟”,以中心城市为“盟主”,成员共进共退。犹如一支球队,有前锋,有后卫,有守门员,一个分工合理的城市群也有金融中心,有制造业腹地,有物流枢纽,有生态区,这些功能由不同城市承担。深度分工,高度协作。一旦协作完成,化学反应发生,1加1大于2的效果就会显现。

为何广东相对衰落?一个重要原因是珠三角并非理想的城市群模型。

城市群,乃是“一山不能容二虎”,而珠三角竟然出现三个老大:香港,广州,深圳。本来,香港乃是当仁不让的经济中心,广州、深圳只能做配角。但问题出在,“一国两制”客观造成的行政设阻,令香港无法直接辐射内地,使广州成为了内地这边的经济中心。而深圳,则凭借经济特区地位,成为了又一个中心。

这种三个核心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弊端。三个金融中心,三个商贸中心,三个研发中心,结果只会是竞争大于互补,相互争夺区域经济领导权,资源分散,效率内耗,影响整体凝聚力。

同时,由于行政阻隔,港澳地区与广东沿海城市无法连成一片,并非一个统一的市场,市场要素流动不自由,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最终影响广东GDP增速。

长三角的优势

相比之下,长三角的城市分工更显合理。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围绕着大上海,唯大上海马首是瞻,绝不与其发生功能重合。城市之间差异化发展,互补性极强,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也少,市场要素能够自由流动。长三角,可谓一个非常理想的城市群模型,因此有人列举世界五大城市群,就将长三角城市群列入其中,珠三角和环渤海都未入围。

环渤海的问题又出现在哪里?首先,区域范围实在太广,半径太长,横跨了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京津唐,以北京目前的经济辐射能力根本难以完全覆盖。因此,该区域离心力明显,在实际市场运行中被分割为三个小圈一一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唐城市圈,以青岛为核心的山东半岛城市圈,以大连为核心的辽东半岛城市圈,三个城市圈各成体系,各行其是,交集甚少。所谓大的环渤海圈,更多只是一种提法。

这一区域国有经济比重高,行政干预较多,导致市场要素流动性差,这是致命弊端。由于城市圈的成长很大程度要依靠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流动受阻,发育就变慢。

因此,综上所述,在中国前三名的城市圈中,目前仍然以长三角的先天优势最明显。其结果是:不仅上海会继续抛离北京和广州,拉开距离,就连作为二线城市的苏州、杭州,也很可能会逐渐抛离青岛、天津、东莞和佛山等竞争对手。

在中国西部,另一个庞大新兴城市圈在悄然崛起一一成渝经济区,以成都为核心,囊括四川和重庆。考虑到我国西部的空白程度,成渝经济圈周边几无对手,西部大部分优质资源尽入其彀,使它有成为第四极的潜力。

至此,中国东有长三角,南有珠三角,北有环渤海,西有成渝圈,城市群大格局已成。而当“城市群号”列车搭载着这些幸运城市飞速前进时,那些不幸地处圈外的边缘城市,由于孤立无援,很可能沦为孤城,面临衰落。

这是无法改变的趋势。市场要素永远在按照最富效率的方式进行配置。市场塑造了城市,也塑造了城市群。市场选择了这些城市继续辉煌,也选择了那些城市被湮灭。

猜你喜欢
环渤海珠三角城市群
火出圈了!2000亿尾的环渤海虾苗圈跑出了一匹黑马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外商直接投资的中心收敛和空间溢出性——以环渤海城市群为例
环渤海发展纲要获批将加快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优势互补 整合资源 实现环渤海经济圈巨龙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