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4-03-18 00:37蒋雪诚
关键词:启示思想政治教育

蒋雪诚

摘 要: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是由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部分组成的。同时人格结构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人格结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14-02

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其思想发展的早期,将人的精神结构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层次;到了后期,他修正了自己的学说,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精神本性的理论。他用动力学的观点把人的整个精神状态看成一个能量系统、动态系统,这个系统服从物理与化学的规律,研究人的精神活动、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人的个性,就是研究这个动态能量系统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这个系统即人格。在人格的组织内部有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子系统。

本我,弗洛依德认为本我是人的心理本质,是最原始的主观实在,是在个体获得外界经验之前就存在的内部世界。凡本我的东西必然是无意识的,但无意识的东西未必是本我的,即是说本我包含在无意识之中,本我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最有力的部分。说它难以接近是因为它潜藏在无意识之中,说它最有力因为它是人所有精神活动所需能量的贮存库。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组成的。它与人的肉体过程相联系,将躯体能量转化为精神能量,并且贮藏它们向自我和超我提供能量。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的唯一目标是追求快乐,贪婪而不开化,只对自己的需要感兴趣,一点也不听从现实和理性的指引。本我是建立人格的基础,它始终保持着幼儿时期的特点,它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它不断地提出要求;易于冲动,非理性,自私,偏爱快乐;它无所不能,可依靠幻想、想象和梦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但是现实世界不是伊甸园,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现实与本我的需求不可能完全一致,两者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同时在现实面前本我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它不具备理智的功能,它不能区分自己和现实,只求趋乐避苦。这样,本我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求得生存,只靠自己的力量的是不行的。在本我与现实交往过程中,从自身分化出来一个新机构,专门负责与现实打交道,解决本我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这个机构就是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和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它从来都得正视事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理性和逻辑行事。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自我是来帮助本我而不是妨碍本我,它总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要求。因此,自我是本我的执行机构。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即自我总是根据现实情况来满足本我的欲求,当现实条件许可时,就立即满足本我的要求,当不许可时,就暂时延缓甚至否定本我欲求满足,以求得与现实的协调。自我活动过程具有逻辑性,符合现实的特点。

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它有两个方面:一是自我理想(奖励方面),另一个是良心(惩罚方面)。在儿童早期生活中,父母总是有意无意的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去评价、奖励或者惩罚儿童,父母对儿童的某些行为作出“好”的评价,给他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对另一些行为则作出“坏”的评价,并给与惩罚。长此以往,儿童就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坏的。父母关于奖惩儿童行为的标准就逐渐内化为儿童自己的行为规范,他们可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自己评价自己,当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时,就感到愉快和满足(内在奖励);当违反时,就感到内疚(良心谴责),到这个时候,父母关于什么行为是“好”的标准就内化为儿童的自我理想,父母关于什么是“坏”的惩罚规则就内化为儿童的良心,这样,超我就形成了。超我是一种道德监察官,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为至善至美而奋斗,不为现实或快乐操心,它奉行的是道德原则。

父母把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传授给儿童,超我就是这些观念和理想在儿童人格中的重现。除父母外,其他社会因素也对儿童的超我形成起作用。教师、警察——事实上任何对儿童有权威的人都可能产生跟父母一样的作用。不过,儿童对这些权威的反应如何,主要取决于他最初从父母那吸收了什么东西。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超我的形成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自我在满足本我欲求时,不仅要考虑现实条件的可能性,而且要受到超我的限制。与自我不同,超我是社会道德的化身,按照道德原则行事,它总是与享乐主义的本我直接对立和冲突,力图限制本我的私欲,使它得不到满足。弗洛伊德把自我比喻为三个暴君统治下的臣民,它要尽力满足专横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超我的规范。自我在三者之间周旋、调停,力图使三者的要求都得到满足,以便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当自我能够很好的平衡三者的关系时,三者和谐统一,人格便处于正常状态,人的精神就健全;当自我失去对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无法平衡,系统便陷于紊乱状态,人格就不正常,发展到极端,人的精神就失常。

在这三者中,如果把本我看作是生长进化的产物,是生理遗传的心理表现,而把自我看作是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较高级精神活动过程的领域,那么,超我则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统的运载工具,人类文明正是通过超我一代代的传递和发展的。

二、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以提高其实效性。

(一)在教育方法上,要从灌输变为引导,以形成健康的超我

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中,本我和超我任何一方绝对性的强大,都会使另一方得不到适当的满足,从而使自我处于焦虑状态。那种一味地灌输式教育教学方式,无形中强化了超我的力量,打破了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平衡,使本我压抑,自我焦虑,被压抑了的本我并不是被消灭了,它时刻在给自我以压力,并会在适当的时候与焦虑的自我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貌似强大的超我,那时我们好不容易灌输进去的超我就会不堪一击。因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有机结合,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入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让枯燥的政治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得到充分的提高与发展,并逐步形成稳定而健康的超我,从而不断完善其人格。endprint

(二)在教育观念上,将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有机结合,以形成理想人格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特别注重用整齐划一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等预先设定的模式对千差万别的学生进行共性培养,而忽视了他们作为有自己独特的、丰富个性的个体的存在,轻视了对学生的个性教育。诚然,这种规范性的共性教育是我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当今青少年正处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多样化的生活环境、多规格的人才需求之下,如果一味地强调共性教育不仅会束缚个性发展、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对社会发展和创新也极端不利。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内心需要。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增加个性化教育的比重,更多地凸现它的个体价值,努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和理想的人格。

(三)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人文关怀,以增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兴趣和接受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改变,必须把“人”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相应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那些与人们的相应需要及利益的实现有明确相关的事物,往往具有更大影响力和吸引力,而如果人自身的需要被忽视,正确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生理、心理上没有得到必需的关怀时,不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完全的发挥,还会在内心产生接受某种事物的内部障碍。因此,为了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针对受教育者所处的实际环境及其兴趣、爱好和各种实际需要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一切工作都要适应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在教育模式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谐

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心理和谐的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如此。所以,要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教育模式上就需要把心理和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之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心理健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和谐。

总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价值。我们应深入学习和大力挖掘这一理论的思想精髓,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力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传开,章忠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述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美)约瑟夫·洛斯奈.精神分析入门——150个问题的解说与释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

〔3〕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吴红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基础教育,2004(12).

〔5〕殷其雷,李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若干建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7).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启示思想政治教育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