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霾,你会几招

2014-03-19 10:20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2014年2期
关键词:肉眼黏液空气质量

亲,你那里雾霾了吗?

小编身处南京,深受雾霾之苦。看着前方一切都是灰蒙蒙的,总以为眼镜没有擦干净。不过,也有令孩子们高兴的事情,就是雾霾天严重,学生放了几天假。美中不足,外面空气太差,不能出来郊游,只能闷在家里。

雾霾天会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如果你对雾霾、PM2.5还不是很清楚,我再来普及一下。

穿破人体防护,进入肺泡

PM 2.5的“2.5”,是2.5微米。1000微米=1毫米,2.5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20。所以,直径2.5微米的细颗粒物是肉眼看不见的。

比PM 2.5大点的细颗粒物是PM 10,直径大到4倍,但体积可不止4倍。按球体体积公式计算,PM 10的体积是PM 2.5的体积的64倍,大了这么多,可是肉眼还是看不见。

比PM 10大的颗粒物是PM 50。PM 50的体积是PM 2.5的体积的8 000倍,肉眼可见。在家里,一缕阳光射进来,光柱里有无数微尘在翻飞,那就是PM 50和大于PM 50的颗粒物。桌面上,落了一层灰,那都是远远大于PM 50的颗粒物。

50微米是肉眼可见的临界值,可以进入鼻腔,但不能继续前进。我们的鼻毛能挡住PM 100、PM 75,但挡不住PM 50。但是鼻腔里的黏膜细胞分泌的黏液还可以把PM 50粘住,使它们不能继续前进。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就想擤鼻涕、挖鼻屎,但是别当众,当众则不雅观。

PM 10以下的细颗粒物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咽喉是PM 10的终点站,咽喉表面的黏膜细胞分泌的黏液会粘住它们。PM 10积累于咽喉所在的上呼吸道,积累越多,分泌的黏液也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就想吐痰。所以,痰要吐,不要咽,咽下有害。

PM 2.5以下的细颗粒物,上呼吸道挡不住,它们可以顺利下行,进入支气管、肺泡,再通过肺泡的壁进入毛细血管,进而进入整个血液循环系统。

PM2.5,致病之源

细菌是人所共知的致病之源,PM 2.5和细菌有得一拼。PM 2.5是直径为2.5微米的细颗粒物,大小和细菌差不多。细菌进入血液,血液中的巨噬细胞(免疫细胞的一种)立刻过来把它吞下,它就不能致人生病,这如同老虎吃鸡。PM 2.5进入血液,血液中的巨噬细胞以为它是细菌,也立刻过来把它吞下。巨噬细胞吞惯了细菌,细菌是有生命的,是巨噬细胞的食物。可是,PM 2.5是无生命的,巨噬细胞吞了它,如同老虎吞下了石头,最终被噎死,那么我们的免疫力就下降了。不仅如此,被噎死的巨噬细胞,却释放出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可导致细胞及组织的炎症。可见,PM 2.5比细菌更致病。进入血液的PM 2.5越多,我们就越容易生病。

空气指数,你会看吗?

现在,除了知道PM 2.5,你还需要能看懂空气质量指数。空气质量指数(Air Q uality Index,简称AQ I),定义为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针对单项污染物的还规定了空气质量分指数。

利用空气质量指数可以直观地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并指导空气污染的控制和管理。

空气质量按照空气质量指数大小分为5级,相对应空气质量的7个类别,指数越大、级别越高说明污染的情况越严重,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就越大。关注天气预报的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空气质量指数,自己判断当前的空气污染情况。

空气脏了,我们该怎么办?

空气对于我们,就像水对于鱼。当水浑了,鱼无处可躲;当空气脏了,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在网上看到了这么一张图,全服武装的出行者。哈哈,看着很好玩。不过你要把这些装备全弄到身上,也太不切实际了。还是网友“战乱夕阳”在网上贴出的防霾招数有用,不妨一起看看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肉眼黏液空气质量
肉眼可见的原子
3C 273挑战肉眼可见的最远天体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空气质量发布”APP上线
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进展
重视车内空气质量工作 制造更环保、更清洁、更健康的汽车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Cif基因表达研究
开展“大气污染执法年”行动 加快推动空气质量改善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