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诗的数学领悟

2014-03-19 12:23王传斌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君数字

王传斌

数字因需要而产生,又因抽象而背上乏味的外壳,但在古今诗人的手中,数字又是生动的,许许多多的诗词中数字起的作用是非凡的,浏览一些数字诗,分析数字入诗的方式,从数学的角度去领悟和使用,却有另一番风趣和功效。

数字 诗词 方式 领悟

数字在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对多数人来说,数字给人以枯燥乏味之感,但原本看起来十分单调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一经文人墨客巧妙地运用入诗,却变得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平添许多艺术魅力。如果立于数学的角度领悟诗词中数字的作用,能够更有效地揭示数学与诗词的关系,揣测并表述作者的心理情怀,也能够更全面地诠释诗词的含义,假如在数学教学中适度渗透也能获得“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一、数字入诗的方式揽视

数字诗又称数名诗、数诗、杂数诗等,主要是以数为题,将数字有规律或无序地嵌入诗中,与其他词语融合构成一个整体。数字入诗的手法变化多端,各有妙趣,常见的、有规律可循的主要有点缀式、混嵌式、重叠式、夸张式、铺垫式、算术式、内隐式等。

1.点缀式

点缀式是指在诗词中某个位置使用一个数字,起到占位、押韵、特指、强化等作用。如唐代齐巳和尚写的《早梅》,原诗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其友郑谷建议将“数枝”改为“一枝”,因为“数枝”梅花开的话就不“早”了,修改的就是数字“一”,从多到唯一,量的变化体现“梅花报春”的使者身份,起到强化、特指作用。

2.混嵌式

混嵌式指的是在诗词中不按数的大小顺序嵌入数字,起到一种新奇的表述效果,一般嵌入的数字要在两个以上。其作用如下:用来叙事抒情,如唐代诗人张祜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里的“三千里”、“二十年”表达距离和时间长,为流泪埋下伏笔,使所叙之事、所抒之情更加感人。用来绘景状物,如北宋词人晏殊的《破阵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中四个数字的运用则把清明前后的情和景描写得极其生动,使所写之景、所状之物显得更鲜明。又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在观景寄情时巧妙地运用了“两、一、千、万”四个数字,使全诗的意境更加超凡。而在李山甫的诗句“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中数字就好像活了一般,把明媚动人的春光展示得淋漓尽致。

3.重叠式

重叠式即某一个或某几个数字在同一首甚至是同一句诗中反复出现,其中以“一”字的反复运用最为典型。如清人易顺鼎的《天童山中月夜独坐》:“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中每句的第四个位置使用了同一个数词“一”。唐代诗人王建的《古谣》:“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一去一来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树。”诗中反复用了八个“一”字,却丝毫不给人重复罗嗦之感。清代诗人陈沆的《无题》诗:“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诗中反复用了十个“一”字,对仗工整,别具生趣,自然贴切,不给人雕琢生硬之感,描写了一幅渔翁在秋江月下荡舟独钓、怡然自得的生动画面,诗中有人有物,有声有色,简直可以入画。

4.夸张式

夸张式是指诗中所运用的数字是夸张的,而非实指具体的数量。这里的夸张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对比夸张,如:一声响雷天下闻(扩大夸张);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缩小夸张);一粒入地,万里归仓(对比夸张)。

5.铺垫式

铺垫式是指故意先用数字作铺垫,使诗的前半部显得通俗易懂、平淡如水,最后却用警句作结,使全诗平中出奇,骤然生色,让读者眼前一亮,充分体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再现。如明代唐伯虎写《登山》:“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起,四海五湖皆一望。”它的前两句通俗得如大白话,但后两句却意境至极,使全诗为之超色。又如《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皆不见。”它的前三句也平淡无奇,如稚童数数,几乎很难称得上是诗,可最后一句,却奇峰突起,令人耳目一新,再一次领会到“先抑后扬”的妙处。

6.算术式

算术式即一首诗中隐含一种算术运算,对所使用的数字进行计算后其结果或过程恰巧表达某一种寓意,常用的有“加减乘除”运算。如南朝民歌中的“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剩有二千在。”这里“3300-1300=2000”,可以解读为是一个长途行者的倦歌——他在不停地算里程,表现一种迫不急待的心理;也可理解为一个远离家乡、归心似箭的男子的情歌,期盼着早一点与心上人约会,其实,路还长着呢,把思者的心理用数字变化表露出来。宋代苏轼的《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佚名的“离恨十分留一半,三分黄叶二分尘”都渗透加法。又如明代诗人伦文叙为苏轼所画的《百鸟归巢图》题诗:“飞来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百鸟何真来朝凤,久食良谷千万石。”[1]读起来平淡无奇,甚至乏味,看上去似乎与百鸟没什么联系,但用数学运算考察一下,在平淡中蕴藏着奇趣和奥妙,玄机也就明了了,原来“一只又一只”是两只,“三四”为十二只,“五六”乃三十只,“七八”即五十六只,四组数字相加,恰为百只,正好暗合了画中的“百鸟”之数。此诗构思奇巧,令人拍案叫绝,可谓是算术式数字诗中一个典范。

7.内隐式

内隐式表面上没有数字的出现,其实是把数字当做谜底深深地埋在诗词中,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宋代女诗人朱淑贞的《断肠谜》:“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难留;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这首诗每一句都是一个字谜,串起来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再如清代诗人蒋春霖的《沁园春·赋二字》:“有女同居,燕燕莺莺,才兼艳兼。爱杏花开候,春风似剪;……”,表面上看诗中从头到尾没出现一个“二”字,但每句词无论是比喻、描写,还是用前人的诗句,都与“二”有关,其巧妙之处就是将“二”字隐藏在词句的意思中。endprint

二、诗词中数字的数学领悟

1.基数与序数之意

数字在表达数量时具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基数含义,即表示一个集合中含有元素的个数;另一种是它的序数之意,即表示一种次序。如清代李调元的《咏月》:“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颠。五更四点鸡三唱,怀抱二月一枕眠。”将十个数字用得非常有趣,这里的“十九”指一年中第九、第十月,“五”、“四”、“三”与后面的字合起来分析都表示序数之意,而“七”表示“才子”集合中的元素个数,“六”表示其子集合元素的个数,都是基数。

2.实意与虚意之分

数字与汉字联合表达某种意思有时是实意,有时是虚意。如有人用数字串书写的春联:“一元二气三阳泰,四时五福六合春”,这里的数字代表实实在在的内容。一元,即开始之意;二气,即阴阳二气,阴阳学家称宇宙万物万象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大类;三阳,据《易》记载: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四时指一年中的四季,即春夏秋冬;五福寓意“五福临门”,指功、名、财、子、寿;六合指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六合春就是说到处春意盎然。如乾隆皇帝的《七绝》:“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梢头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这首诗,在短短二十八个字中,连用十个“一”字,正是这样的实意(唯一)才体现一个渔夫孤独但乐观的生活场景。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三千尺”和“九天”不是指具体的长度,形容很高,就是虚意。小学课本里有一首古诗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此诗嵌进十个顺序数字,每一个数字与后面的汉字联合表示一定的物,但都是模糊的,描绘出一幅恬静淡雅的田园景色,勾起人们不尽的情思和神往。

3.象形与通假之别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是汉字也是数字,具有表示数的作用,也有汉字的内涵,而“一、二、三”是象形,具有直观特点,其他数字是抽象的。较晚传到中国的阿拉伯数字12345678910,其中的“1”是象形,其他几个数的符号是抽象出来的,百千万亿兆是计数单位。如旧社会劳苦人民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二四六八,下联是三五七九,横批为“南北”。寓意“缺衣少食无东西”,“一”通假“衣”,“十”通假“食”,言外之意,就是没有吃穿,用来表达对旧社会的讽刺。

4.循环与团圆之联

卓文君盼来丈夫司马相如的家书却是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的信。文君反复看,明白丈夫的意思,数字中无“亿”,表明已对她无“意”。于是她就用这些数字写了一封回信:“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流水;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唉)!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司马相如看了这首数字诗,越看越感到惭愧,越觉得对不起对自己一片痴情的妻子,终于把文君接往长安,白头偕老。

下面来分析此诗,如果把文君回信中的数字从头到尾画在图中(如图1),所有数字恰好循环,从而构成一个圆圈,象征团圆,显然男女各半,体现对称,象征着要把双方感情维持住,需要男女共同托起,平等相处,方能和谐。这里“亿”通“意”;“噫”(唉)通“一”,再通“意”,唉=口+矣,噫=口+意,“矣”通“意”,表示要用嘴说“有意”来,言外之意就是面见。不过女方却多一个“噫(唉)”,通假“1”,“1”通“意”,意思是“你无意,我多意”。文君从头想到尾,又从尾忆到头,形成一个循环的“圆”,表示我愿意“团圆”,但需要亲口说出“有意”,只有见面才能说呀。

最后一句话,假设把身份互换一下,就是数学上的翻转,翻转的目的是要你换位思考。用数学的几何、代数含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去感化,使司马相如回心转意,真可谓用心良苦。再如藏头诗《同心》:“一盆雨倾亿家漂,二官浓情万丈高。三面风袭千家客,四邻清浊百次挑。五时安睡十点醒,六遇困境九次逃。七碗粗食八杯酒,八敬恩人七手摇。九鼎感言六腑述,十里耕耘五畜饶。百世盛景四方赞,千年安泰三界超。万代中华二度跃,亿人同心一浪潮。”可以用类似方法分析其含义。

5.递增与心理之缘

数字诗:“零半夜;一帘梦;二情相悦;三生缘份定;四时牵挂对方;五言何能倾衷肠;六弦琴难奏相思曲;七夕鹊桥织女会牛郎;八月中秋月圆你我难圆;九曲愁肠寸断泪儿何时干;十里长亭望眼欲穿唯雁一行;百无聊赖悻悻去折西园一段香;千山阻隔倚梦期盼只有泪烛相伴;万般无奈铺笺涂鸦难描心中寂寂寒;亿颗星辰空耀昊宇却不能照亮我心房。”这首诗从“○”开始到“亿”共有15个句子,从“一”开始的14个句子,每句的第一个字是逐渐增加的数,而且每个句子逐一增加一个字,把所有的句子按照从上到下排起来就像一座山,象征压得心里难受,用数的递增描写一种思亲的心理状态,表达忧伤逐渐加深的情怀。

6.方法与现实之吻

清人徐子云著《算法大成》,其中有这样一首数谜诗:“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三人供食一碗饭,四人同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它是一道趣味算术题,文字表达采用古典诗形式表现出来,形式活泼生动。仔细分析,这里碗的总数为364,“不差争”表明既不缺也不多,“三人供食一碗”和“四人同吃一碗”说明僧人数既能被3整除,又能被4整除,于是用解方程的方法,假设寺僧人数为x,则■x+■x=364,x=624。引进字母表示未知数在中国来说比较晚,古代都是用算术理论解题的,这里是用典型的方程,通过抽象的方法解出的结果与现实吻合,进一步彰显数学方法的奥秘。

参考文献

[1] 张德鑫.数里乾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二、诗词中数字的数学领悟

1.基数与序数之意

数字在表达数量时具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基数含义,即表示一个集合中含有元素的个数;另一种是它的序数之意,即表示一种次序。如清代李调元的《咏月》:“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颠。五更四点鸡三唱,怀抱二月一枕眠。”将十个数字用得非常有趣,这里的“十九”指一年中第九、第十月,“五”、“四”、“三”与后面的字合起来分析都表示序数之意,而“七”表示“才子”集合中的元素个数,“六”表示其子集合元素的个数,都是基数。

2.实意与虚意之分

数字与汉字联合表达某种意思有时是实意,有时是虚意。如有人用数字串书写的春联:“一元二气三阳泰,四时五福六合春”,这里的数字代表实实在在的内容。一元,即开始之意;二气,即阴阳二气,阴阳学家称宇宙万物万象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大类;三阳,据《易》记载: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四时指一年中的四季,即春夏秋冬;五福寓意“五福临门”,指功、名、财、子、寿;六合指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六合春就是说到处春意盎然。如乾隆皇帝的《七绝》:“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梢头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这首诗,在短短二十八个字中,连用十个“一”字,正是这样的实意(唯一)才体现一个渔夫孤独但乐观的生活场景。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三千尺”和“九天”不是指具体的长度,形容很高,就是虚意。小学课本里有一首古诗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此诗嵌进十个顺序数字,每一个数字与后面的汉字联合表示一定的物,但都是模糊的,描绘出一幅恬静淡雅的田园景色,勾起人们不尽的情思和神往。

3.象形与通假之别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是汉字也是数字,具有表示数的作用,也有汉字的内涵,而“一、二、三”是象形,具有直观特点,其他数字是抽象的。较晚传到中国的阿拉伯数字12345678910,其中的“1”是象形,其他几个数的符号是抽象出来的,百千万亿兆是计数单位。如旧社会劳苦人民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二四六八,下联是三五七九,横批为“南北”。寓意“缺衣少食无东西”,“一”通假“衣”,“十”通假“食”,言外之意,就是没有吃穿,用来表达对旧社会的讽刺。

4.循环与团圆之联

卓文君盼来丈夫司马相如的家书却是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的信。文君反复看,明白丈夫的意思,数字中无“亿”,表明已对她无“意”。于是她就用这些数字写了一封回信:“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流水;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唉)!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司马相如看了这首数字诗,越看越感到惭愧,越觉得对不起对自己一片痴情的妻子,终于把文君接往长安,白头偕老。

下面来分析此诗,如果把文君回信中的数字从头到尾画在图中(如图1),所有数字恰好循环,从而构成一个圆圈,象征团圆,显然男女各半,体现对称,象征着要把双方感情维持住,需要男女共同托起,平等相处,方能和谐。这里“亿”通“意”;“噫”(唉)通“一”,再通“意”,唉=口+矣,噫=口+意,“矣”通“意”,表示要用嘴说“有意”来,言外之意就是面见。不过女方却多一个“噫(唉)”,通假“1”,“1”通“意”,意思是“你无意,我多意”。文君从头想到尾,又从尾忆到头,形成一个循环的“圆”,表示我愿意“团圆”,但需要亲口说出“有意”,只有见面才能说呀。

最后一句话,假设把身份互换一下,就是数学上的翻转,翻转的目的是要你换位思考。用数学的几何、代数含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去感化,使司马相如回心转意,真可谓用心良苦。再如藏头诗《同心》:“一盆雨倾亿家漂,二官浓情万丈高。三面风袭千家客,四邻清浊百次挑。五时安睡十点醒,六遇困境九次逃。七碗粗食八杯酒,八敬恩人七手摇。九鼎感言六腑述,十里耕耘五畜饶。百世盛景四方赞,千年安泰三界超。万代中华二度跃,亿人同心一浪潮。”可以用类似方法分析其含义。

5.递增与心理之缘

数字诗:“零半夜;一帘梦;二情相悦;三生缘份定;四时牵挂对方;五言何能倾衷肠;六弦琴难奏相思曲;七夕鹊桥织女会牛郎;八月中秋月圆你我难圆;九曲愁肠寸断泪儿何时干;十里长亭望眼欲穿唯雁一行;百无聊赖悻悻去折西园一段香;千山阻隔倚梦期盼只有泪烛相伴;万般无奈铺笺涂鸦难描心中寂寂寒;亿颗星辰空耀昊宇却不能照亮我心房。”这首诗从“○”开始到“亿”共有15个句子,从“一”开始的14个句子,每句的第一个字是逐渐增加的数,而且每个句子逐一增加一个字,把所有的句子按照从上到下排起来就像一座山,象征压得心里难受,用数的递增描写一种思亲的心理状态,表达忧伤逐渐加深的情怀。

6.方法与现实之吻

清人徐子云著《算法大成》,其中有这样一首数谜诗:“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三人供食一碗饭,四人同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它是一道趣味算术题,文字表达采用古典诗形式表现出来,形式活泼生动。仔细分析,这里碗的总数为364,“不差争”表明既不缺也不多,“三人供食一碗”和“四人同吃一碗”说明僧人数既能被3整除,又能被4整除,于是用解方程的方法,假设寺僧人数为x,则■x+■x=364,x=624。引进字母表示未知数在中国来说比较晚,古代都是用算术理论解题的,这里是用典型的方程,通过抽象的方法解出的结果与现实吻合,进一步彰显数学方法的奥秘。

参考文献

[1] 张德鑫.数里乾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二、诗词中数字的数学领悟

1.基数与序数之意

数字在表达数量时具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基数含义,即表示一个集合中含有元素的个数;另一种是它的序数之意,即表示一种次序。如清代李调元的《咏月》:“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颠。五更四点鸡三唱,怀抱二月一枕眠。”将十个数字用得非常有趣,这里的“十九”指一年中第九、第十月,“五”、“四”、“三”与后面的字合起来分析都表示序数之意,而“七”表示“才子”集合中的元素个数,“六”表示其子集合元素的个数,都是基数。

2.实意与虚意之分

数字与汉字联合表达某种意思有时是实意,有时是虚意。如有人用数字串书写的春联:“一元二气三阳泰,四时五福六合春”,这里的数字代表实实在在的内容。一元,即开始之意;二气,即阴阳二气,阴阳学家称宇宙万物万象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大类;三阳,据《易》记载: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四时指一年中的四季,即春夏秋冬;五福寓意“五福临门”,指功、名、财、子、寿;六合指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六合春就是说到处春意盎然。如乾隆皇帝的《七绝》:“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梢头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这首诗,在短短二十八个字中,连用十个“一”字,正是这样的实意(唯一)才体现一个渔夫孤独但乐观的生活场景。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三千尺”和“九天”不是指具体的长度,形容很高,就是虚意。小学课本里有一首古诗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此诗嵌进十个顺序数字,每一个数字与后面的汉字联合表示一定的物,但都是模糊的,描绘出一幅恬静淡雅的田园景色,勾起人们不尽的情思和神往。

3.象形与通假之别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是汉字也是数字,具有表示数的作用,也有汉字的内涵,而“一、二、三”是象形,具有直观特点,其他数字是抽象的。较晚传到中国的阿拉伯数字12345678910,其中的“1”是象形,其他几个数的符号是抽象出来的,百千万亿兆是计数单位。如旧社会劳苦人民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二四六八,下联是三五七九,横批为“南北”。寓意“缺衣少食无东西”,“一”通假“衣”,“十”通假“食”,言外之意,就是没有吃穿,用来表达对旧社会的讽刺。

4.循环与团圆之联

卓文君盼来丈夫司马相如的家书却是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的信。文君反复看,明白丈夫的意思,数字中无“亿”,表明已对她无“意”。于是她就用这些数字写了一封回信:“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流水;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唉)!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司马相如看了这首数字诗,越看越感到惭愧,越觉得对不起对自己一片痴情的妻子,终于把文君接往长安,白头偕老。

下面来分析此诗,如果把文君回信中的数字从头到尾画在图中(如图1),所有数字恰好循环,从而构成一个圆圈,象征团圆,显然男女各半,体现对称,象征着要把双方感情维持住,需要男女共同托起,平等相处,方能和谐。这里“亿”通“意”;“噫”(唉)通“一”,再通“意”,唉=口+矣,噫=口+意,“矣”通“意”,表示要用嘴说“有意”来,言外之意就是面见。不过女方却多一个“噫(唉)”,通假“1”,“1”通“意”,意思是“你无意,我多意”。文君从头想到尾,又从尾忆到头,形成一个循环的“圆”,表示我愿意“团圆”,但需要亲口说出“有意”,只有见面才能说呀。

最后一句话,假设把身份互换一下,就是数学上的翻转,翻转的目的是要你换位思考。用数学的几何、代数含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去感化,使司马相如回心转意,真可谓用心良苦。再如藏头诗《同心》:“一盆雨倾亿家漂,二官浓情万丈高。三面风袭千家客,四邻清浊百次挑。五时安睡十点醒,六遇困境九次逃。七碗粗食八杯酒,八敬恩人七手摇。九鼎感言六腑述,十里耕耘五畜饶。百世盛景四方赞,千年安泰三界超。万代中华二度跃,亿人同心一浪潮。”可以用类似方法分析其含义。

5.递增与心理之缘

数字诗:“零半夜;一帘梦;二情相悦;三生缘份定;四时牵挂对方;五言何能倾衷肠;六弦琴难奏相思曲;七夕鹊桥织女会牛郎;八月中秋月圆你我难圆;九曲愁肠寸断泪儿何时干;十里长亭望眼欲穿唯雁一行;百无聊赖悻悻去折西园一段香;千山阻隔倚梦期盼只有泪烛相伴;万般无奈铺笺涂鸦难描心中寂寂寒;亿颗星辰空耀昊宇却不能照亮我心房。”这首诗从“○”开始到“亿”共有15个句子,从“一”开始的14个句子,每句的第一个字是逐渐增加的数,而且每个句子逐一增加一个字,把所有的句子按照从上到下排起来就像一座山,象征压得心里难受,用数的递增描写一种思亲的心理状态,表达忧伤逐渐加深的情怀。

6.方法与现实之吻

清人徐子云著《算法大成》,其中有这样一首数谜诗:“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三人供食一碗饭,四人同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它是一道趣味算术题,文字表达采用古典诗形式表现出来,形式活泼生动。仔细分析,这里碗的总数为364,“不差争”表明既不缺也不多,“三人供食一碗”和“四人同吃一碗”说明僧人数既能被3整除,又能被4整除,于是用解方程的方法,假设寺僧人数为x,则■x+■x=364,x=624。引进字母表示未知数在中国来说比较晚,古代都是用算术理论解题的,这里是用典型的方程,通过抽象的方法解出的结果与现实吻合,进一步彰显数学方法的奥秘。

参考文献

[1] 张德鑫.数里乾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君数字
闻君能有几多愁
我是警察
我是警察
数字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试论文君夜奔和红拂夜奔故事的异同
成双成对
到哪儿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