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教学中寻求理科学科的关照

2014-03-19 20:49李兆凯卢秀廉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理科矛盾人文

李兆凯+卢秀廉

科学与人文并非天然对立,而是同体互补的。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学科分化以及教育功利化倾向的愈演愈烈,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与分离。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培养兼具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因此,顺应时代教育要求,在政治教学中寻求理科学科的关照,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深入挖掘教材,在知识内容的教授上寻求理科学科的关照

思想政治作为人文学科,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知识,而且要在传授人文知识内容的同时,在教学中探求理科学科的知识关照,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素养。

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尝试。在讲到“实践与认识关系”时,为阐释“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试着引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例子: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而伽利略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那么,到底谁的认识是真理呢?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因此,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实践,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而伽利略正是通过科学实验,即在斜塔上的同一高度让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下落,实验的结果最终证明了伽利略认识的正确性。这样,就用物理学中的科学实验证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充分整合资源,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寻求理科学科的关照

文理学科由于性质和特点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理科学科具有具体性、经验性、精确性的特点,因而教学方法一般采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科学的论证形式。思想政治则不然,它具有理论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如何将那些抽象、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形象、直观、具体地传授给学生,就成了政治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难题。然而,思想政治虽然属于人文学科,但它与理科学科也有共通之处,即它们不仅都来源于实践,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思维形式和推理过程。所以,我们在讲授政治理论知识时,如果能探求理科学科的教学方法关照,即借鉴和利用理科学科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具体,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尝试。在讲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形象、更直观地认识它们的区别,借鉴了平面几何中的图形表示事物的方法(如图所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图中显示四个矛盾),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图中有阴影的那个),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图中其他三个)。不论是在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中,矛盾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图中每个矛盾中面积大的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矛盾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图中每个矛盾中面积小的部分)。事物的性质是由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图中主要矛盾中面积大的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显然,通过运用这种几何图形表示法,不仅可以将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一看图即可领悟其中的道理,而且在教学方法的关照中培养了学生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素养。

三、激发学生潜能,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寻求理科学科的关照

高中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全面的思维方式。一般地说,“科学教育主要偏重于逻辑思维,培养人的演绎能力;人文教育更多地运用归纳方法,在思维特征上表现为直观、想象,偏重于形象直觉思维”[1]。现实经验告诉我们,仅有逻辑思维或形象思维都是不全面的。因此,各门学科都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探求科学与人文在思维方式上的契合。也就是说,“人文课程要注重对学生定量研究方法和抽象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客观性、理智性。科学课程内容中也要注重结合科学定理发现的推理过程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1]。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政治教学中努力探求理科学科的思维方式关照,即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尝试。在讲到“世界的物质性”时,如果按照人文学科惯用的归纳方法,教学过程应该是先让学生了解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最终得到“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的结论。但是,为了在政治教学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初步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这一知识点,然后再启发学生,让他们进一步分析讨论“为什么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这样,学生就会进一步思考“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那么“整个世界分为哪几个部分”。通过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得知“整个世界分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三个部分”。接下来,如果能够证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本原是物质的,而人的思维(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就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观点了。不难看出,这一教学过程不仅与前者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而且体现着严密的逻辑论证,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在思维方式的关照中培养了学生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素养。

四、创设民主氛围,在情感价值观的达成上寻求理科学科的关照

高中教育的目标,除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之外,还有着非常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仅将人文视为一种价值系统,而将科学视为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实际上,“人文是在‘人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精神价值系统,而科学则是在‘物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精神价值系统”[2]。从价值追求的本质看,科学求真,人文求善。“求真”与“求善”两种价值观念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是“美”——完整意义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系。而这种“美”的实现,只有在科学与人文的契合中才能得以完成,即要求人们在对科学价值的追求中探寻人文价值的关照,同样在对人文价值的追求中探寻科学价值的关照。

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也做了探索。在讲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形态等知识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达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自觉坚持唯物主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然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并不是依靠简单的说教就能真正实现的。为此,笔者引用了有关古典力学的奠基人牛顿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的牛顿,为什么晚年在研究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原因时,却提出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只能来自于上帝的“切线力”,并把它看作是“第一推动力”。通过启发和分析,学生会认识到原来牛顿是受到了不同世界观的影响。青年时期的牛顿在自发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但是,由于他信奉上帝,所以在晚年又提出了来自于上帝的“第一推动力”。显然,通过这个事例,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自觉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的热情,而且在科学对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照中培养了学生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晖,袁秀清,杨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机制浅探.煤炭高等教育,2000(6).

[2] 沈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及途径.中小学管理,1998(9).

【见习编辑 郑雪凌】endprint

科学与人文并非天然对立,而是同体互补的。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学科分化以及教育功利化倾向的愈演愈烈,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与分离。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培养兼具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因此,顺应时代教育要求,在政治教学中寻求理科学科的关照,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深入挖掘教材,在知识内容的教授上寻求理科学科的关照

思想政治作为人文学科,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知识,而且要在传授人文知识内容的同时,在教学中探求理科学科的知识关照,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素养。

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尝试。在讲到“实践与认识关系”时,为阐释“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试着引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例子: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而伽利略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那么,到底谁的认识是真理呢?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因此,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实践,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而伽利略正是通过科学实验,即在斜塔上的同一高度让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下落,实验的结果最终证明了伽利略认识的正确性。这样,就用物理学中的科学实验证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充分整合资源,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寻求理科学科的关照

文理学科由于性质和特点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理科学科具有具体性、经验性、精确性的特点,因而教学方法一般采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科学的论证形式。思想政治则不然,它具有理论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如何将那些抽象、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形象、直观、具体地传授给学生,就成了政治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难题。然而,思想政治虽然属于人文学科,但它与理科学科也有共通之处,即它们不仅都来源于实践,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思维形式和推理过程。所以,我们在讲授政治理论知识时,如果能探求理科学科的教学方法关照,即借鉴和利用理科学科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具体,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尝试。在讲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形象、更直观地认识它们的区别,借鉴了平面几何中的图形表示事物的方法(如图所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图中显示四个矛盾),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图中有阴影的那个),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图中其他三个)。不论是在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中,矛盾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图中每个矛盾中面积大的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矛盾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图中每个矛盾中面积小的部分)。事物的性质是由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图中主要矛盾中面积大的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显然,通过运用这种几何图形表示法,不仅可以将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一看图即可领悟其中的道理,而且在教学方法的关照中培养了学生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素养。

三、激发学生潜能,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寻求理科学科的关照

高中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全面的思维方式。一般地说,“科学教育主要偏重于逻辑思维,培养人的演绎能力;人文教育更多地运用归纳方法,在思维特征上表现为直观、想象,偏重于形象直觉思维”[1]。现实经验告诉我们,仅有逻辑思维或形象思维都是不全面的。因此,各门学科都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探求科学与人文在思维方式上的契合。也就是说,“人文课程要注重对学生定量研究方法和抽象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客观性、理智性。科学课程内容中也要注重结合科学定理发现的推理过程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1]。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政治教学中努力探求理科学科的思维方式关照,即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尝试。在讲到“世界的物质性”时,如果按照人文学科惯用的归纳方法,教学过程应该是先让学生了解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最终得到“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的结论。但是,为了在政治教学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初步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这一知识点,然后再启发学生,让他们进一步分析讨论“为什么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这样,学生就会进一步思考“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那么“整个世界分为哪几个部分”。通过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得知“整个世界分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三个部分”。接下来,如果能够证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本原是物质的,而人的思维(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就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观点了。不难看出,这一教学过程不仅与前者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而且体现着严密的逻辑论证,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在思维方式的关照中培养了学生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素养。

四、创设民主氛围,在情感价值观的达成上寻求理科学科的关照

高中教育的目标,除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之外,还有着非常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仅将人文视为一种价值系统,而将科学视为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实际上,“人文是在‘人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精神价值系统,而科学则是在‘物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精神价值系统”[2]。从价值追求的本质看,科学求真,人文求善。“求真”与“求善”两种价值观念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是“美”——完整意义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系。而这种“美”的实现,只有在科学与人文的契合中才能得以完成,即要求人们在对科学价值的追求中探寻人文价值的关照,同样在对人文价值的追求中探寻科学价值的关照。

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也做了探索。在讲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形态等知识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达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自觉坚持唯物主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然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并不是依靠简单的说教就能真正实现的。为此,笔者引用了有关古典力学的奠基人牛顿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的牛顿,为什么晚年在研究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原因时,却提出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只能来自于上帝的“切线力”,并把它看作是“第一推动力”。通过启发和分析,学生会认识到原来牛顿是受到了不同世界观的影响。青年时期的牛顿在自发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但是,由于他信奉上帝,所以在晚年又提出了来自于上帝的“第一推动力”。显然,通过这个事例,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自觉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的热情,而且在科学对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照中培养了学生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晖,袁秀清,杨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机制浅探.煤炭高等教育,2000(6).

[2] 沈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及途径.中小学管理,1998(9).

【见习编辑 郑雪凌】endprint

科学与人文并非天然对立,而是同体互补的。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学科分化以及教育功利化倾向的愈演愈烈,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与分离。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培养兼具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因此,顺应时代教育要求,在政治教学中寻求理科学科的关照,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深入挖掘教材,在知识内容的教授上寻求理科学科的关照

思想政治作为人文学科,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知识,而且要在传授人文知识内容的同时,在教学中探求理科学科的知识关照,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素养。

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尝试。在讲到“实践与认识关系”时,为阐释“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试着引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例子: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而伽利略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那么,到底谁的认识是真理呢?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因此,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实践,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而伽利略正是通过科学实验,即在斜塔上的同一高度让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下落,实验的结果最终证明了伽利略认识的正确性。这样,就用物理学中的科学实验证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充分整合资源,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寻求理科学科的关照

文理学科由于性质和特点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理科学科具有具体性、经验性、精确性的特点,因而教学方法一般采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科学的论证形式。思想政治则不然,它具有理论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如何将那些抽象、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形象、直观、具体地传授给学生,就成了政治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难题。然而,思想政治虽然属于人文学科,但它与理科学科也有共通之处,即它们不仅都来源于实践,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思维形式和推理过程。所以,我们在讲授政治理论知识时,如果能探求理科学科的教学方法关照,即借鉴和利用理科学科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具体,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尝试。在讲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形象、更直观地认识它们的区别,借鉴了平面几何中的图形表示事物的方法(如图所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图中显示四个矛盾),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图中有阴影的那个),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图中其他三个)。不论是在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中,矛盾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图中每个矛盾中面积大的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矛盾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图中每个矛盾中面积小的部分)。事物的性质是由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图中主要矛盾中面积大的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显然,通过运用这种几何图形表示法,不仅可以将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一看图即可领悟其中的道理,而且在教学方法的关照中培养了学生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素养。

三、激发学生潜能,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寻求理科学科的关照

高中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全面的思维方式。一般地说,“科学教育主要偏重于逻辑思维,培养人的演绎能力;人文教育更多地运用归纳方法,在思维特征上表现为直观、想象,偏重于形象直觉思维”[1]。现实经验告诉我们,仅有逻辑思维或形象思维都是不全面的。因此,各门学科都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探求科学与人文在思维方式上的契合。也就是说,“人文课程要注重对学生定量研究方法和抽象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客观性、理智性。科学课程内容中也要注重结合科学定理发现的推理过程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1]。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政治教学中努力探求理科学科的思维方式关照,即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尝试。在讲到“世界的物质性”时,如果按照人文学科惯用的归纳方法,教学过程应该是先让学生了解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最终得到“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的结论。但是,为了在政治教学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初步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这一知识点,然后再启发学生,让他们进一步分析讨论“为什么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这样,学生就会进一步思考“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那么“整个世界分为哪几个部分”。通过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得知“整个世界分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三个部分”。接下来,如果能够证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本原是物质的,而人的思维(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就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观点了。不难看出,这一教学过程不仅与前者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而且体现着严密的逻辑论证,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在思维方式的关照中培养了学生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素养。

四、创设民主氛围,在情感价值观的达成上寻求理科学科的关照

高中教育的目标,除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之外,还有着非常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仅将人文视为一种价值系统,而将科学视为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实际上,“人文是在‘人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精神价值系统,而科学则是在‘物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精神价值系统”[2]。从价值追求的本质看,科学求真,人文求善。“求真”与“求善”两种价值观念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是“美”——完整意义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系。而这种“美”的实现,只有在科学与人文的契合中才能得以完成,即要求人们在对科学价值的追求中探寻人文价值的关照,同样在对人文价值的追求中探寻科学价值的关照。

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也做了探索。在讲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形态等知识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达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自觉坚持唯物主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然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并不是依靠简单的说教就能真正实现的。为此,笔者引用了有关古典力学的奠基人牛顿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的牛顿,为什么晚年在研究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原因时,却提出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只能来自于上帝的“切线力”,并把它看作是“第一推动力”。通过启发和分析,学生会认识到原来牛顿是受到了不同世界观的影响。青年时期的牛顿在自发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但是,由于他信奉上帝,所以在晚年又提出了来自于上帝的“第一推动力”。显然,通过这个事例,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自觉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的热情,而且在科学对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照中培养了学生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晖,袁秀清,杨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机制浅探.煤炭高等教育,2000(6).

[2] 沈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及途径.中小学管理,1998(9).

【见习编辑 郑雪凌】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科矛盾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和理科男谈恋爱也太“有趣”啦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科第11题的多种解法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