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春节习俗及其传说

2014-03-20 08:47范丽荣
文化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叫魂习俗

范丽荣 王 萍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镇原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简介

镇原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部,东临庆城县、西峰区,西接宁夏自治区彭阳县,南界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靠环县。界于北纬35°27′至36°16′,东经106°44′至 107°36′之间。南北长 91.24 公里,东西宽78.3公里,土地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境内山川塬兼有,以山地居多。镇原古属雍州,秦属北地郡,位于黄河中游、泾水以北的黄土高原,为华夏古土。各代均在此封署设置,委官牧民。西汉初年,北地郡分设安定郡,所辖21县,临泾县是其中之一,北魏时置原州 (辖今镇原、平凉和宁夏的彭阳、固原一带),唐时筑临泾城,为临泾县治,唐末和宋代原州治置此,后又成为镇原州的州治。明初镇原州改县,临泾县被废。

二、镇原春节习俗及其传说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 (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 (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在庆阳镇原县,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开始的,一直到次年正月二十三的燎疳结束的,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一)腊八节

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腊祭这种风俗最早始于周代。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以捕获的禽兽作“牺牲”祭祖宗。据《风俗通》记载:“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接,狎猎大祭以报功也。”到南北朝时期腊八节才正式成为固定的节日。腊月初八这天,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而庆阳镇原县的“腊八粥”也别具特色,在这一天人们要吃土豆汤盖黄米饭,人们把这种饭叫做“干饭”。除此之外,在腊八这天,镇原县的百姓还要扫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上个世纪庆阳地区的人们住着窑洞的时候称“扫窑”,今叫“扫房”。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地迎新春。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用意,其意思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二)小年

镇原县的小年在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猪,所以大家选在小年这天宰猪祭灶。宰猪开始之前在灶间设有“灶王爷”神位,神位之前燃有油灯。将猪杀死之后,用猪尾巴和两根蘸着血的猪鬃供奉灶王爷。而给来帮忙杀猪的人吃猪脖子肉,俗称“猪项圈”,同时妇女们要做猪血片片,就是用猪血和成面团,蒸熟后切成大约四五厘米长一厘米宽的面片。这种面除了小年当天给自家和来帮忙宰猪的人食用外,还可以晾干了放到正月里,家里来客人了,随时做汤再下锅煮软吃。如果小年这天没有来及宰猪,可以选在年前的其他日子宰猪,但腊月二十四和二十六绝不杀生。

过完小年,家家户户开始紧锣密鼓地置办年货了,除了购置鸡鸭鱼肉和烟花爆竹外,有条件的人家要自制豆腐、炸油饣果子、丸子和油饼、蒸酥肉和蒸花馍等。置办年货之余,除夕之前男性及小孩一定要理发,因为在镇原正月初一至二月二之前不能理发;妇女们则一定要在过年前将被褥拆洗干净,因为正月里一般不做针线活。

(三)除夕

除夕是春节的高潮,这一天镇原县的人们一定早起放鞭炮来庆祝,然后上坟给自己已故的亲人烧纸钱送供品。紧接着男人和孩子们忙着贴门神、贴福字、贴对联。镇原县的百姓们贴的门神一般都是秦琼和尉迟恭的画像。关于“门神画”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因为“玄武门之变”,杀害其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老觉得宫中闹鬼,经常睡不好觉。他手下的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便一个持剑、一个拿叉,昼夜替李世民站岗,李世民果然睡得很好。不过两位大将不能不睡觉啊!后来长孙皇后提议,便令画师把二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充当门神,左边的叫“门丞”,右边的叫“户尉”。后来这个习俗就流传到了民间。镇原县的百姓春节时一定会将“福”字倒着贴,意为“福气已到”,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一般情况下镇原县的人们在春节时贴红色的对联,预示来年日子红红火火。但如果家里当年有亲人去世一般贴黄色对联,次年贴紫色,第三年才可以恢复红色。也有的人家三年之内从不贴对联的。

除夕的午饭一般是吃搅团,老年人说是为了忆苦思甜,笔者个人认为应该是为了取“搅团”的“团”暗示团圆之义。除夕的晚饭比较丰盛但没有特别讲究,晚饭的时候晚辈要给长辈敬酒磕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晚饭过后全家人聚在一起聊天看电视,等到十点过后,开始“叫魂”。所谓“叫魂”就是在锅里给全家成员每人放一个馒头或者油饼,然后盖上锅盖,其中的一个成员一边拿着擀面杖敲着锅底一边喊着其余家庭成员的称谓,说:“XX,回来吃馍喝汤汤来!”如此反复每个家庭成员要被叫七次,然后再让另外一个家庭成员来给刚才叫魂的人叫魂。而其他家庭成员则都要回应:“回来了!回来了!”叫过魂之后大家就开始“啃鬼”了,也就类似我们的宵夜,不过这个宵夜啃的一般是猪排骨和猪蹄,表示“咬鬼驱邪”。啃鬼时,家里所有灯光都要大开,全家老小欢聚一堂,畅谈至次日凌晨,名曰“守岁”。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出没的规律,百姓们便想出了一整套对付年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吃过晚饭后,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谁也不敢睡觉。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等到快将近初一的凌晨时,家里的男主人一般会带着带家里的男孩子去庙里抢烧头香,祈求神灵保佑来年一切顺利,幸福吉祥。

(四)大年初一

初一是拜祭祖先和家族长者的日子。此日早晨,各家各户开门放过鞭炮后,有宗庙、影图、家谱的大家族,要先行拜祭逝去的列祖列宗。午饭家家户户要吃面条或饺子。包饺子的时候一般要在一个饺子里包上铜钱或者硬币,将这个饺子称为福饺子,如果家里哪个成员吃到了这个饺子,说明此人来年福运旺盛。午饭后,各人按辈分、年龄互往家族长者中拜年。这一天是不能在地上洒水也不能扫地的,据说是为了不把过年的好运气冲扫走。妇女们如果正月里有针线活必须做的话,就得在这天早晨随便缝上几针,诸如钉个扣子之类的。据老年人说,否则,正月里干针线活会得各种病,诸如瞎眼睛、疳气、生育畸形儿等等。家里有牲畜的一定要在这天出行。所谓出行就是人们将畜牲牵到圈外面向太阳拴定,然后烧三份黄纸点一柱香,并放一串鞭炮。

(五)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家家户户开始走亲访友。一般是男先拜舅家,女先拜娘家。如果是新婚夫妻,须先双双登岳父母家拜年。已出嫁的姑娘不允许在娘家过除夕和大年初一,只有初二才可以回娘家。从正月初二直到二十三,凡上门拜年,必须带拜年礼品,返回时,受访亲友也要回礼。凡登门拜年,亲友必须设酒饭招待。等过了初二,初三就有人开始着手组织排练社火了。

(六)送“五穷”

初五,谓之“五穷”。“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曾见于韩愈的《送穷文》。这位诗文大家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然而庆阳镇原县的老百姓们便没有韩老先生那么客气了,为了将“五穷”赶尽杀绝便动用了爆竹和扫帚等武器。人们清晨即起,开始一场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把每间屋子里的垃圾都扫出来,然后统一将垃圾扫出大门外堆成堆,再拿来一个极大的爆竹或者一长串鞭炮,放在垃圾堆上点燃,“轰隆”一声,一切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

(七)人七

初七,谓之“人七”。一大早,全家要吃拉魂长面。正月初七不出门访拜亲友,凡已出门住在亲友家的,正月初八不能回家,必须等到初九才可以回家。这就是所谓的“七不出八不入”。镇原县的老百姓们在这一天还要观察气象,如果这一天不吹风意味着这一年人丁兴旺。如果正月初七大清早刮风那么这一年小孩多病多灾;如果中午刮风,那么中年人多病多灾;如果晚上刮风,那么老年人多病多灾。初七这天晚上,和除夕晚上一样,晚饭过后各家各户要叫魂,叫魂的馍馍一般在第二天中午要吃掉。

(八)元宵节

元宵节,镇原县的人们习惯于将元宵节称为“正月十五”。这一天,镇原县的老百姓和大多数地方的老百姓一样除了观看社火表演、灯会、烟火外,还要为元宵节重新购置各种食用物品,因为从大年初一到十五前夕,各家各户准备的年货已基本用完。已出嫁的姑娘这一天不能在娘家过夜。和除夕、人七一样晚上要叫魂。最特别的是这一天家家户户要蒸包子,而且只能蒸包子,不能蒸实心馍馍。

(九)游百病

正月十六,镇原县的人们有个特别的习俗,就是不能在自家宅着,要到处去逛(镇原方言中把“逛”叫作“游”),去广场、去集市、去一切可以去的地方,男人们三五成群在户外晒着太阳打着牌,女人们各自提着未完成的毛织活儿凑在一起边织边聊天。人们把这种习俗叫作“游百病”,就是把各种各样的疾病丢在外面不带回家。

(十)燎疳日

正月二十三,这一天是“燎疳日”。燎疳这一习俗,据说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火神的崇拜意识,即人们相信依靠火的强大威力,可以驱邪除魔,从而保佑每个人的平安,保佑每家每户庄稼获得丰收。“燎疳”的习俗在庆阳历史悠久,至今仍十分隆盛。据说“疳”是一种非常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火烧方能驱除。因而,燎疳就寓示着驱逐病毒,保证一年全家老小健康平安。这一天妇女们黎明便起床,用黄纸剪成娃娃贴在自家水缸上,叫作“疳娃娃”。然后要早早蒸好软黄米①糜子籽实叫黍,淡黄色;磨米去皮后称黍米,俗称黄米;黍米再磨成面,俗称黄米面。黍的籽粒有粳性与糯性之分。粳性黍为非糯质,不黏,一般供食用。糯性黍为糯质,性黏,磨米去皮后称作大黄米或软黄米,用途广泛,可磨面作糕点,古代也广泛用于酿酒。面馍馍,沾取少许软黄米面馍馍糊在各个门上,叫作“糊雀儿眼睛”,即把麻雀的眼睛糊住,让它们无法啄食粮食。午饭就吃油炸软黄米面馍馍。午饭过后男人们就到野外砍割燎疳的柴禾,以蒿类为主,再加上各种谷物、蔬菜秸杆。这一天的晚饭要吃搅团,据说是为了把疳气在做搅团的过程中搅走。晚饭过后,先由各家的长辈在灶前点上油灯,敬奉灶神。之后,将准备好的柴禾置放于院内空旷处,先由家长将春联、福字、门神及疳娃娃摘下来和演社火的道具一起放进干燥的柴禾里,同时放上些香裱纸炮之类的,还要再放一小撮食盐,点燃柴禾后,烈火升腾而起,纸炮也噼里啪啦,气氛非常热烈。妇女们先将小型灶具如笊篱、勺、擀面杖、筷子、锅盖等放在火上烤燎,意味着将灶具也要燎得干干净净,如此一来,人们再使用灶具就不会得各种传染病,才能身体健康。等到大火燃烧过后,全家人就老幼依次在火堆上跳过去,又跳过来,这样反复连续燎三次。如果孩子太小,则可由大人抱着燎,待柴禾完全烧化后,家长就用铁锨扬起带有火星的灰烬,以迸出的火花形状推断当年的粮食收成,俗称扬五谷花。此时,地上星火点点,大人和小孩都拣来小土块,蘸上水或唾液,再粘上些火星,往远处扔去,边扔边喊:“扔蝎子喽!扔蝎子喽!”据说,这样可将五毒虫怪扔得远远的,人们就不会害红眼病了,也不会受五毒的伤害了。至此,春节的庆祝活动也就告一段落了。

三、镇原春节习俗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农业就在庆阳地区占据主要地位,所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镇原县春节期间的大量活动都是为祈求或庆祝农业丰收而形成的;同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而儒家思想在镇原县的春节庆祝活动中也有大量的表现。有许多节日都是为祭祀祖先而设的,如除夕早晨上坟烧纸钱、奉供品等;而每当春节来临时,大家都希望家人能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吃饭、聊天,等等。这一切无不体现了儒家贵人伦重亲情的思想。千百年来,春节也成为维系镇原人民人际关系的重要情感纽带,但随着近二三十年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节日风俗也以极快的速度开始简化,春节的时限也开始缩短。

猜你喜欢
叫魂习俗
黔西北地区汉族叫魂仪式
这些过年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写好春节的一个习俗
灵魂与空间:金平傣族的叫魂仪式
清代以来方志文献所见民间“叫魂”风俗考略
——从孔飞力《叫魂》说起
乌蒙山区的叫魂仪式管窥
云贵高原乌蒙山区的民间叫魂文化
最后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