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富宁民间土戏班的发展特点和复兴契机

2014-03-20 19:59黄学巧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富宁壮剧戏班

黄学巧

(富宁县文化馆,云南 富宁 663400)

一、富宁土戏班社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特点

据《云南壮剧史》记载:云南壮剧发展曾经历三起三落:第一次兴起是在光绪时期至民国初年,当时富宁壮剧四大腔调已经确立。但从20世纪30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由于国内局势动荡,广大群众生计困难,戏班停锣息鼓;第二次兴盛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革”前夕,为了贯彻毛主席的“百花齐放”文艺方针,富宁县文化部门深入调查,召开民间壮剧艺人座谈会,积极搭建演出展示平台,组建专业壮剧团。这一系列措施促成民间戏班如雨后春笋纷纷恢复建立,富宁壮剧呈现繁荣局面,134个民间土戏班活跃在广大的壮族村寨。但在“文革”期间,戏班停演,戏服道具剧本被毁,壮剧进入冰封时期;第三次兴盛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1979年壮剧团恢复重建,民间戏班也纷纷恢复,当时共有80多个戏班活跃在壮乡村寨[1]163-199。但是随着90年代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广播电视媒体的挤占,大量戏班成员外出打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社会浮躁功利的思想,人们视自己本地区本民族文化为落后陈旧,弃之如敝履。曾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民间壮剧热闹场面成为历史,戏班零落,壮剧又一次陷入低谷。到21世纪初期每年能正常开展演出活动的戏班不到十家。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国家对民间文化保护力度的加大,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度、资金的完善落实,富宁县委县政府认真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主导”的工作职责,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富宁民间土戏班复兴发展的局面。

新世纪富宁民间土戏班现状分析如下:

(一)戏班存续状况

富宁壮剧最兴盛时期,农村戏班曾达到134个,在经历20多年的低谷之后,如今富宁农村戏班存续状况可分为五种:

1.约5%的民间土戏班传承正常,每年正常举办陇端节排演壮戏。这些戏班成为富宁壮剧发展的中流砥柱。

富宁陇端节是以演出壮戏为主的壮族传统民俗节日,正所谓“陇端必有戏,无戏不陇端”。壮戏就是借陇端节平台演出并得以代代传承延续。每年能正常举办陇端节活动的村寨均有着深厚的壮戏文化土壤和群众基础,能保持完好的传承。代表戏班如归朝镇后州戏班、归朝镇街道戏班。归朝镇后州村是原土富州沈土司官邸所在地,有利的环境和丰厚的山歌土壤,使得壮剧在这里诞生了又一个本土声腔——〔哎啲呶腔调〕,引领了富宁土戏的第二次兴盛。归朝街道戏班每年正月初三正常举办春节庙会演出,除演出壮剧之外,还有拔河、丢沙包、打陀螺等文体活动。

2.约10%的戏班曾停止活动20余年,从2008年开始恢复以来,在现任有魄力的班主、村支书等骨干带领下迅速成长,成为富宁壮剧各个不同唱腔的代表戏班,这些戏班有着深厚的壮戏文化土壤,麽公、戏师傅、主要演员、乐队等班社建制仍完好保存,并且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所以恢复态势良好。代表戏班如剥隘索乌戏班(哎咿呀戏班)、归朝镇老街三寨戏班(哎啲呶戏班)、那能乡那瓜戏班(依嗬嗨戏班)。其中剥隘镇索乌戏班是富宁壮剧〔哎咿呀腔调〕的诞生地之一,戏班历史悠久,在现任班主黄汉堂的组织下,演员培养注重四功五法的应用,兼具传统的〔哎咿呀腔调〕,表演风范又有较强的舞台表现力。再如归朝镇老街三寨戏班是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历代都是由三个班主共同主持活动,在退休教师、云南壮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农志刚的锐意改革、精心编排下,改变冗长铺陈的连台戏传统,创新出结构紧凑、精短幽默的剧目,将壮语快板、地方俚语、壮族民歌等民族文化因素纳入传统土戏表演中,获得极大的成功,两次斩获富宁县壮剧比赛的金奖。成为富宁壮戏班的新势力,代表了富宁壮剧发展的新方向。

3.约10%的戏班刚刚恢复重建。这类村寨响应群众的心声,凭着“其它村寨能赶陇端节,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赶”这个朴素信念的支撑,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排练,最终迈出了复兴的一步,成功举办了陇端节,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如剥隘镇百英戏班、阿用乡平兑戏班(2012年恢复),洞波乡芭莱戏班、百江五寨戏班、那达戏班(2013年恢复)。值得一提的是洞波乡百江五寨戏班复兴过程:它是一个由5个自然村组成的戏班,1984年因演员外出打工、戏服破烂而停止演出。时隔28年后的2012年,因受洞波文化站站长赵永昌鼓励和村中老人倡导,在全村努力下于2013年3月27日在百江村河畔田坝中举办了盛大的陇端节活动,活动当天几千名观众汇聚而来,场面非常壮观,再现了当年壮戏繁荣时期的非凡影响力。百江五寨戏班的恢复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就带动了周围的芭莱戏班、那河戏班、那达戏班等4个戏班恢复。从中可以看出富宁壮戏文化土壤历经岁月的冲刷仍保有深厚的生存空间和群众基础。

4.约11%的戏班正在筹划恢复。这一两年,随着富宁民间戏班的成功恢复,激励了周边村寨恢复戏班活动的极大热情。往往是一花引来百花开,一个村寨恢复了戏班,就会带动周围一些村寨的戏班重建。例如归朝老街这两年壮戏班活动积极,并两次斩获全县壮剧比赛第一名,引得周围龙头井戏班、甘美戏班羡慕不已,正在计划排练中,预计2014年能恢复活动。那能乡南究戏班、洞波乡那拉戏班均在恢复排练中,争取早日举办陇端节。

5.还有64%的戏班仍然消沉停寂,没有恢复的迹象,这些戏班的情况不容乐观。笔者在2009年走访归朝镇尾洞村戏班时,唯一一位戏师傅黄发良已87岁高龄,戏班因1971年火烧房子时戏服道具全部被毁而停止活动至今。此外还有归朝镇那旦、玉林、百油、里呼、里索戏班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活跃积极、红极一时的戏班,现如今因为演员外出打工、老艺人逐渐离世、戏服乐器破烂、戏本残缺,这些村寨的壮剧文化土壤一点点被侵蚀,尚无复苏的迹象,这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戏班存续状况分析:一个戏曲剧种的繁荣兴盛是建立在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物质生活条件丰富的前提下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是最高指标,故而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21世纪初受破坏最严重。而随着经济基础加强,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和达到和谐发展的全面小康社会目的,国家又开始重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富宁民间土戏班就是在经济状况改善和国家政策方针导向下开始第四次复兴之路,尤其从2012年以来,富宁民间土戏班社恢复态势喜人,根据2013年10月份统计,仅2013年富宁县恢复活动的戏班就多达8个,由此,富宁民间壮剧班数量从2008年的十几家发展到如今能正常开展活动的33家。富宁土戏逐渐由沉寂向整体复苏趋势转变。

(二)戏班传承情况

一个戏剧存在和发展的要素包括喜爱它的观众、指导戏班排练的戏师傅、戏班伴奏和主要演员。现在富宁壮剧正在面临传承保护的关键期:传承链条尚未建立,能够传承技艺的艺人已经老去,而传承后继乏人。如果在这关键几年内不能恢复,很多壮族村寨的壮戏底子就会随着人亡而艺绝,出现断代危机。

富宁农村戏班由班主、戏师傅、演员和演奏员组成。富宁土戏演出程式化不高,且每个戏班具有不同的演出套路和演出风格,很多戏班演出的剧目仍为条纲戏,这意味着大量的舞台演出技艺还需要师傅的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可以说戏师傅是一个戏班的灵魂,是代表这个戏班传统演出风貌的领军人。传统戏师傅都是经过十几到几十年的长期积累、切磋摸索才真正具备编、导、演的教导能力。而现在农村很难年年演出壮剧,那种传统培养戏师傅的文化土壤已被破环,很多戏班面临着缺乏戏师傅而导致传承困难的问题。

俗话说,半台锣鼓半台戏。可见乐队伴奏在壮剧表演中的重要作用。马骨胡和二胡是壮剧伴奏的文乐主奏乐器,演奏员需要长期训练积累才能参加伴奏,即使是同一腔调的演出风格,富宁民间戏班之间也会在伴奏上稍有差别。曾经活动积极的归朝镇孟村三合班就是因为没有伴奏乐队而被迫停止壮戏演出;2013年剥隘镇索乌这个代表着富宁县〔哎咿呀腔调〕的传统戏班也因为空缺二胡和唢呐演奏者而忍痛放弃到县城参加展演的大好机会。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戏班传承的文化土壤已然改变。这正考验着新形势下戏班传承的方式,必须及时调整应对,以免造成传承断代带来的消极后果。

(三)演出场所悄然变化

随着文化惠农政策和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推广和加强,很多村寨已经建立起文化活动广场和新戏台。例如2013年竣工的花甲乡那耶村文化广场可以算是文山州内最好的村级文化广场。富宁壮剧班的表演活动场所开始由临时性、随意性和原生性转向规范化、时尚化和现代化。这些文化设施建设的完善,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戏班活动的开展和激发民间艺人演出壮剧的热情。但是,“到田坝里赶街聚会”(陇端街原意)那种踩着泥土的柔软、人挤人的亲切、舞台和观众难分彼此的乡土性氛围和原生性特征已被冰冷的水泥隔断了。这也是乡村戏台大同小异的建筑风格导致的。能否在现代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中融进壮民族传统建筑、演出场所风貌亦是值得将来富宁民间壮剧戏台设计者们深思的问题。

(四)面临如何坚持传统与不断改革的难题

壮剧生存的深层原因是稻作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诉求。在民以食为天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社会中,五谷丰登是农民最基本的愿望。壮剧演出习俗中,戏台最好搭在田坝,人踩的越多,就预示这片土地越会五谷丰登,来年人寿年丰。哪个地方赶得起陇端节、演得起壮戏,就证明这个寨子有经济实力、有威望、有面子,受到周围寨子的佩服、羡慕和敬仰。而现在,农民不再以田地为中心,打工经济带来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壮剧存在的深层祈愿已明显淡薄,娱乐性意味增加,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成为主要原因。在今天各个村寨的陇端节现场,最忠实的观众往往是年过半百的老年人,传统壮戏很难吸引年轻观众。在复兴道路上,如何在保持传统与不断改革中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参与活动,契合现代生活方式,如何改变传统的一剧演三天全景铺陈式慢叙演出风格,排演精短、故事情节贴近生活的新壮戏成为戏班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富宁土戏班社复兴的契机

富宁农村土戏班在经历20多年的发展低谷后步入新世纪,在新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下,富宁农村土戏班发展开始走向复苏的道路,促进戏班复苏重建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是富宁壮剧复兴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打工经济极大促进了农村面貌的改变,据2012年1~3月份统计,全县共有外出务工人员78081人,占总劳动力的33.5%,按每年人均最低收入3500元计算,全年预计可创收2.7亿元。在打工经济的支撑下,农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小洋楼一座座拔地而起,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很多外出打工者带回资金和技术在当地创业致富,他们也成为壮剧复兴的资金扶持来源。此外,政府大力发展油茶、甘蔗、网箱养鱼等产业,使农民增收,农村富裕。根据马克思理论,上层建筑建立在物质基础上。当人们的温饱需求得到改善时,才会萌发出更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愿望。在富宁很多壮族村寨,两层楼的砖瓦房代替了传统的木质吊脚楼,土地不再是生计的唯一来源,人们从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富宁土戏在这种物质基础上开始了它的第四次复兴之路。

(二)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和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是富宁土戏复兴的精神动力

剖析富宁民间土戏班恢复的原因,首先是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是老一辈壮乡人对土戏的不舍情怀,更重要的是经历十多年的功利经济和流行文化的碰撞,人们思想开始变得成熟,厌倦成为主流文化的旁观者和盲从者,理性回归,意识到本地区本民族文化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价值,意识到个体若没有本民族文化的浸染和滋养会变成无根的浮萍,会遗失心灵家园变得无所适从。这部分人成为戏班重建的倡导者和主力军。很多外出工作者亲身经历沦为流行文化的旁观者的心痛,看到自己民族文化的衰落和离现代生活的渐行渐远。那能乡那瓜戏班、洞波乡芭莱戏班和百江戏班都是在这些知识阶层的支持下恢复重建的。很多外出打工演员为了支持戏班恢复,不计个人得失,顶着巨大经济损失毅然返乡参加戏班排练。例如阿用乡平兑戏班,为了支持本村戏班,外出打工者毅然从外地赶回来参加排练演出;那能那瓜戏班女主演黄妹仙和男主演梁存弟为了回乡参加陇端节壮戏排练,毅然请假一个月最终被工厂辞退。2013年滇桂两省(区)五县文化交流活动为了培养少年演员,指导那瓜少年戏班演员排练,她们又一次请假回乡。这样的事例很多,作为一个家庭顶梁柱,他们的每一份工资就是全家的生活必须,他们为了家乡壮戏恢复,放弃了个人物质利益,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并获得一种向前的力量。当个人到社区群体都具备这种保护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并付诸实践,那这种文化绝不会没落的,而且是大有前景的。富宁壮剧就是有一个个关心支持者聚拢来才擎起复兴这面大旗的。外出工作的人团结起来筹资筹力,利用个人资源凝聚人心,解决戏班恢复的首要资金困难,可以说是壮族人民的文化觉醒和保护传统优秀文化的自觉意识成为戏班复兴的核心条件。当壮乡人在壮戏舞台上用祖辈传承下来的壮话道白和壮族山歌歌舞演绎人生悲欢喜乐时,他们已然变成自己民族文化的主人,是自己民族文化的享有者和创造者,他们回归到本民族文化的主位并且获得了自信。他们开始由浮躁走向理性和成熟,壮乡村寨由流行文化的沦陷区,开始自省觉悟,重振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是一种民族文化保护的本能。这几年随着外来文化喧嚣沉淀后,许多群众开始觉悟,开始寻找自己的民间文化精神家园。而壮剧就是壮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它是壮族文化的根脉,需要一代代传承、保护下去。

(三)政府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是富宁民间土戏班复兴的重大推力

随着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加强,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文化软实力对推动地方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壮剧文化,富宁县委政府认真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政府主导”的职责,将打造壮族民歌——“坡芽情歌”和壮族传统节日——以演出壮剧为主的“陇端节”作为提升富宁文化品位的重要举措。采取了以下措施:

1.完善壮剧保护体制和机构。2012年,经多方积极争取,富宁县仍然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云南壮剧”项目的传承保护基地;在2012年文山州“关于深化全州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中,由于州委州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文山州壮剧团仍然保留原有机构和编制,承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职能并调整为公益性文化保护传承机构;同年5月28日,“文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 在文山州壮剧团隆重挂牌,标志着我县壮剧保护工作进入更务实、更专项的时期。文山州壮剧团的工作重心回归到专业壮剧的打造和培育。

2.从政策扶持、财政支撑方面做好包括壮剧在内的民间文化保护。县委县政府站在历史的高度,向外宣传、提升富宁壮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五场壮剧《彩虹》作为云南省领衔性的壮剧精品并在2013年参加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荣获银奖;向内做好培育传承工作——积极督促各乡镇政府扶持本地村寨恢复戏班、举办陇端节;筹措传承保护经费。《富宁县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全省文化惠民先进县实施意见》规定:“从2012年起,每年从县财政安排5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确保富宁县文化事业顺利发展。”

3.为民间壮剧班搭建展示交流平台。为了掀起壮剧复兴热潮,县委县政府发动全县力量,定期主办县级大型陇端节活动,比较有影响力的是2012年度“曼瑞陇端”系列活动之专场“民间壮剧比赛”。此次比赛共有包含4个腔调的14个民间戏班参加,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富宁民间壮剧大交流。2013年,县委县政府借十一届滇桂两省(区)五县文化交流活动在富宁县举办的契机,主办了专场“民间壮剧展演活动”,专门邀请广西田林县民间壮剧班与富宁县5家民间壮剧班同台演出,各乡镇戏班班主、演员和广大壮剧爱好者奔走相告,相约前去观看,盛况空前。这些贴近民众的壮戏演出赢得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真心拥护,也成为激励戏班恢复的坚实力量。这些举措向广大群众传递了党和国家对扶持民间文化的决心。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专项保护经费的落实是富宁民间壮剧复兴的有力支持

文化部门将壮剧保护作为非遗保护的重点工作,积极开展申报工作,争取国家专项保护经费。2006年富宁县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壮剧之乡”,2008年云南壮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拓展项目, 2013年争取得到部分国家专项保护经费,县文化局用这些保护经费为近30个戏班解决了服装道具等活动经费难题,大大推进了戏班恢复的热潮。

此外,2007 年以来,文化部门协同文山学院开展“富宁土戏〔哎依呀〕〔哎的呶〕壮剧班社田野考察及研究”的科研项目,几年来走访了50多个戏班,基本摸清了富宁民间土戏班的源流班史,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和视频材料。更重要的是调查人员和专家在田间地头、在壮乡村寨中与壮戏艺人近距离相处,宣传党和国家保护民间文化的大好政策,了解他们对恢复活动的迫切愿望和戏班存在的诸多困难,鼓励他们恢复排练传统壮剧和举办陇端节,并将这些田野调查写成调查报告,作为县委上级部门决策壮剧保护方案的依据和基础,促成了富宁县关心壮剧、保护壮剧的良好舆论氛围和连续两年举办壮剧展演的大好局面。

文化部门主动密切与戏班的联系,关注戏班的发展动态。积极帮扶、参加农村戏班举办的陇端节活动,刻录壮剧演出视频光盘、冲洗戏班照片免费发放给戏班成员,满足他们成为自己文化娱乐主人的喜悦心情,激励他们年年开展活动。为了切实提高富宁民间土戏班的演出水平,相继举办了“壮剧脸谱化妆技巧”“壮剧表演基础知识”“民间戏班二胡培训班”等针对农村戏班的免费培训活动,邀请专家下乡针对性地辅导戏班排练,鼓励支持了戏班发展。

三、结语

振兴壮剧艺术,是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保护壮剧文化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民俗节庆陇端节,就是保护我们壮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文化的根脉和发展新文化的不竭源泉;是落实国家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实现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职责;最重要的是作为富宁世居民族——壮族后代的一种神圣的历史责任感。不让祖辈世代集体智慧凝聚成的壮剧艺术传承链条在我们这一代断裂,让我们做上不愧于祖先、下不愧于后辈的事业。

[1]黎方,何朴清.云南壮剧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富宁壮剧戏班
江都市教育局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滇南桂西地区白苗族群音乐的传播方式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从社会组织的视角看云南壮剧民间戏班的性质
壮剧来啦
广西壮剧的保护与继承研究
描绘富宁新画卷
富宁,梦一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