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药质量的质疑为何愈演愈烈?

2014-03-20 20:35杨锐
癌症康复 2014年1期
关键词:饮片中药饮片炮制

□杨锐

对中药质量的质疑为何愈演愈烈?

□杨锐

一石激起千层浪!就在2013年6月26日,国外记者报道了绿色和平组织对我国中药的调查报告,称购自同仁堂、云南白药、天士力、九芝堂等九家品牌药店的多种常用中药材,超过七成被检测出含有多种农药残留,且残留农药种类和残留量惊人!继而又传出在包括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美国、意大利、英国在内的七个国家购自中国的菊花、枸杞、金银花、百合、三七、红枣和玫瑰花七种常用中药材样品中检出残留农药,甚至在接近一半的样品中检测出了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剧毒高毒的农药!此消息一出,备受关注,舆论哗然……其实近些年,医生、患者对中药尤其是中药饮片质量质疑的声音就已经越来越多了,业界和媒介关于评价中药和中药饮片质量的报道也纷至沓来,有人喟之“中药有病了”,中医医生则担忧“中医迟早要毁在中药手里”!这还真不是偶发之声,过激之词。试想一个多年寒窗苦读又经年累积的中医医生,在望闻问切得出明确诊断开方之后,病人数日或数月用药却达不到预想效果,医生的那份无奈甚至挫败感非专业人士所能理解,而最终贻误的是千千万万病痛待除的患者,更有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药文化瑰宝如何传承的重大问题。

中药到底怎么了?为何对其诘难之声不断且如此悲观?

中药饮片的质量首先取决于中药材质量,此后又取决于中药材加工炮制后的饮片质量,而做成中成药又进一步取决于所有饮片和附加材料质量以及工艺水平。因此在哪一步出问题都将影响药物的最终质量和疗效,而现今似乎各环节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问题之一,中药材种植和采收不规范。中药材不同于食用植物,它是以其所含成分及其剂量来发挥治疗作用的,因此它的种植必须有适宜的生长地点,而采摘期也必须满足它所需要的生长周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种中药材含有足够量的有效成分。比如,在海拔3,000~4,000米的山地野生生长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大黄质量最好,但近年有人仅在海拔1,000多米的地区种植且两年即采摘上市;又比如黄芩、黄芪、党参等多年生才能使用的药材,市场上一年生药材大量上市;云南文山产三七为道地药材,但市场上半数以上不为文山产,与文山产存在质量差异……凡此种种,因为中药材种植和采收不规范导致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严重减少。

问题之二,饮片加工技术不规范。《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但现实是有相当部分的中药饮片是由个体户小作坊加工炮制的,质量无法保障。小作坊加工炮制成本低,价格便宜,占领了市场,甚至有饮片加工企业将其收购换包装“合法”上市,大有“劣币驱逐良币”趋势。

问题之三,物流过程不规范。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包装、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会直接影响中药材和饮片的质量,尤其对温度和湿度有具体要求,但因为参与其中的人“良莠不齐”等原因,这一流通过程的中药材和饮片质量根本无法保障。专家认为:我国中药材物流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普遍存在着物流基础薄弱,物流技术水平落后,流通效率低下,流通渠道不通畅,信息管理差,包装不标准等诸多问题。物流费用占中药产业费用高达30~40%,而发达国家仅为4%,中药材传统的物流方式已经成为制约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瓶颈。

问题之四,中药造假猖獗。近些年因为出现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使用增重染色、中药提取物替代中药材投料生产等等不法行为,201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严厉查处中药生产经营各环节存在的制假售假、掺杂掺假等违法违规行为,通知要求各地监管部门重点查处数种违法违规行为。但就在2013年10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对四个省的中药饮片抽样检查397批中,有22批存在染色问题,使用了有害人体健康的色素或染料。事实上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违法违规行为之多、之乱、之严重已令人瞠目结舌,不乏高科技技术,有人用“日新月异”来形容造假技术。比如一些无德厂商居然把提取过有效成分和单体的中药原料再加工切片,销售到药材市场,使药效大减或根本无效。且造假成本之低,按相关法律法规,贩卖假药材仅按产品价值的2~5倍处以罚金。

除此之外,尚存在中药质量标准低下或缺失、中药说明书过于简单、上市后不良反应跟踪不够等问题,这都会严重影响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的最终质量,也才会出现2013年5月因多家中药企业的药品使用了毒性饮片或一些含毒的药材,进而在国际国内引起了很大波澜等问题。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其影响之大,源远流长,无可估量。据2013年5月30日中国医药报上刊登的“大中药产业扬帆起航”介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达5,156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的31.24%;截至目前,我国已和外国政府签订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60个。据此,我国出产的中药会影响数亿人的健康和福祉,亦关乎国家的声誉。另一方面,业内人士都清楚地知道,国外借助质量优势,大举进军国内中药市场,目前洋中药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达到1/3,有人称之为“洋中药逆袭”;而在全球中药市场,日本占到80%的份额,韩国占到10%的份额,中国仅占5%!因此,中药质量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健康问题,还影响我国的政治、经济等等一系列问题。

如上种种,究其原因众多,诸如政策法规缺失,监管打击不利,地方保护主义,知识产权不设防,某些人道德沦丧……形势之严酷,拯救中药质量和中药产业已迫在眉睫。

从政府层面,早已意识到中药质量的严重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2年行动计划》,根据这份行动计划,我国将高度重视强化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开展打击“黑心棉”、“粉末砖头”、“瘦身钢筋”、“中药材造假”等质量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行动;2013年7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部署各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集中开展药品“两打两建”专项行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针对中药材市场突出问题,打击中药生产经营违法行为,整治中药材市场。而从业界专家层面,都在各个场合,发表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但还原风清气正的中药市场尚需时日,在此形势下作为药学工作者,愿为中药使用中趋利避害提出几点忠告:

其一,北京市政府应首先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允许北京各家使用单位采购外省饮片。业内多有反应北京的一些中药饮片公司管理水平不高,提供的饮片质量不佳,因缺乏竞争致使整体水平徘徊不前,不但影响首都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亦可能导致在京企业的落后。

其二,应取消中西药房合并,中西药混发的做法。中药与西药本属两个不同的专业,中药理论指导和使用方法答疑只能由中药师来做,中药房与西药房合并,表面看是减少了患者排队次数,实际上是严重弱化了中药师指导用药的作用,隐藏着用药风险危机,并可能将中药理论的传承彻底淹没在本已强势的西药之中,如此,我们将是历史的罪人。

其三,医院应高度重视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摒弃中药治慢病,治未病,治不好也治不坏的意识,参假中药或足以不治慢病且致急症!一旦如此,医院难逃其责。因此,对中药房建设和中药师的培养重在长远规划。

其四,重视中药师的业务培训,传统的中药饮片鉴别知识,已满足不了现代形势的需要,要想破解掺假造假,就要及时了解这些“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并有相应对策。

其五,普通百姓要有比食品安全更为强烈的用药安全意识,病体更加经不起假药劣药的打击!尽可能到正规医院和药房购药,会减少遭遇假药劣药的几率;饮片要反复清洗后煎煮,将可能附着在表面的重金属、染色剂等清除;能自己煎煮就自己煎煮,严格按要求操作,以保证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保留药渣,及时上报及时就医。

猜你喜欢
饮片中药饮片炮制
基于电子舌的白及及其近似饮片的快速辨识研究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炮制专家王琦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2个时期3个阶段”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
中药饮片市场监管乏力
探讨常用藏药材的炮制方法
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作用及改进策略分析
中药饮片鉴别真伪的意义及相关方法
易混淆中药饮片安全用药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