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麦22高产的基础条件及关键配套栽培技术

2014-03-22 04:47高秀云李从勇曹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太和县配套技术

高秀云+李从勇+曹军

摘 要:周麦22系河南省周口市农科院选育的优质、抗病、中筋高产小麦新品种,2009年在太和县6.67hm2超高产攻关中,经国家科学技术部组织专家组实产验收,获得平均667m2产718.2kg超高产,在大新镇万亩高产示范中,连续3a平均667m2产量突破600kg,高产达619.69kg。该文主要介绍了周麦22高产基础条件,关键配套技术。

关键词:周麦22;高产基础条件;配套技术;太和县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5-28-03

太和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以粮食生产为主,小麦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常年小麦种植面积为10万hm2左右。自2006年以来,太和县在小麦生产上实施了国家“十一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淮北地区(太和)小麦优质丰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和国家“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淮北地区(太和)小麦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实施为太和县小麦持续增产丰收、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使全县小麦平均667m2产量由项目实施前2006年的398kg,持续增产到2013年的503.4kg,增产26.48%。2007年以来,太和县连续6a被评为全国小麦生产先进县,2013年全县小麦平均667m2产量首次突破千斤大关,进入全国小麦667m2产量千斤县行列。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期间,自2009年以来太和县大新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相应承担了“万亩小麦高产核心技术示范”项目,为保持小麦持续增产高效,做好技术支撑储备工作,在项目实施期间,开展了周麦22高产的基础条件及关键配套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工作,围绕高产试验研究,连续4a获得了周麦22平均667m2产量分别为595.0kg、618.60kg、619.69kg和615.83kg高产。其中,6.67hm2周麦22超高产攻关田平均667m2产量高达718.2kg。

1 周麦22高产的基础条件

根据多年对周麦22高产栽培因子土壤、肥料、播期、播量、群体动态等的系列实验研究和超高产攻关的生产实践结果表明,周麦22高产应具备下列的基础条件:

1.1 土壤 周麦22高产农田,应是土壤耕层深厚、肥沃,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其土壤肥力应达到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在16g/kg以上,水解氮含量在85mg/kg以上,速效磷含量在45mg/kg以上,速效钾含量在155mg/kg以上。

1.2 播期、播量与基本苗 10月10~17日之间播种,播种量11.5~12.5kg/667m2,其基本苗21~23万/667m2,单株成穗2.3~2.1个,667m2成穗45万以上。

1.3 群体动态变化 11月15日前越冬前(计入越冬初期)群体为68万~72万/667m2,2月15日前越冬后返青初期80万~96万/667m2,3月15日前起身拔节期105万~115万/667m2,4月15日前拔节期55万~60万/667m2,4月25日前孕穗期至抽穗初期45万~50万/667m2,5月5日前抽穗杨花期45万~50万/667m2,6月6日前小麦灌浆至成熟收获45万~50万/667m2。

1.4 产量三要素结构 周麦22的产量三要素结构,667m2成穗45万~50万,穗粒数38粒,千粒重42~45g,理论产量为718.2kg~855.0kg,实收产量610~726kg。2009年6月6日经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实产收获平均667m2产718.2kg。2011年6月4日经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专家组实产收获平均652.5kg/667m2。2012年6月4日经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专家组实产收获平均676.1kg/667m2。

2 高产关键配套栽培技术

2.1 做好播前准备

2.1.1 种子处理 针对当地危害小麦的主要病虫害,对小麦种子进行药剂拌种,药剂拌种可选用成品农药“小麦拌种剂、小麦种衣剂”。也可用40%多菌灵悬乳剂与45%的甲基异柳磷乳剂混合液拌种,对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可使用45%辛硫磷乳剂或45%的甲基异柳磷乳剂等进行土壤处理。

2.1.2 深松深耕,精细整地 在小麦种植方面,多年来普遍采用旋耕机旋耕整地,耕层浅而不实,麦田耕层仅有12~14㎝,犁底层上台,土壤保肥蓄墒能力大幅下降,一方面严重抑制小麦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另一方面小麦根系在土壤中分布浅,吸水吸肥能力差,形成小麦后期倒伏早衰,这是小麦获得高产或超高产的一大障碍因子。因此土地深耕深松、精细整地是小麦超高产生产的一大技术措施,土壤耕深应在26㎝以上,旋耕耙实,旋碎耙细,镇压整平。

2.2 提高播种质量,确保苗全、苗匀、苗齐

2.2.1 适期播种 半冬性小麦品种周麦22的适宜播期在日平均温度17℃左右,一般在10月8~18日,我区的最佳播期为10月10~16日。

2.2.2 适量播种,确保基本苗 旱茬地小麦的播种量及基本苗数,受天气、整地质量、土壤墒情、播种机械,机手素质等因素影响较大。严把播种量,做到适量播种,确保基本苗是小麦超高产生产的基本措施之一。小麦超高产攻关的实践结果证明,最佳播种量为11.5~12.5kg/667m2,其基本苗21~23万/667m2。

2.2.3 改变播种方式,适度深播 改机械等行距窄垄幅播种方式,为等行距宽垄幅播种方式,适宜的播种行距为23㎝,播种垄幅为3.5~4.5㎝,,播种深度为3~4㎝,做到深浅一致,落籽均匀。对旋耕播种麦田,一定要在播种前或播种的同时镇压踏实土壤。

2.3 科学施肥,合理用肥

2.3.1 无机和有机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 实践证明,小麦667m2产量超650kg必须有较高土壤基础。因此,重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开发农村生活垃圾,推广应用商品化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为小麦超高产奠定扎实的土壤肥力基础。一般667m2施农家有机肥2 000kg或商品有机肥100kg。含量为45%的三元素复合肥(N含量25%,P含量12%,K含量8%)50kg/667m2或含量为50%的三元素复合肥(N含量27%,P含量14%,K含量9%)40kg/667m2,肥料深施。endprint

2.3.2 氮肥后移追施拔节孕穗肥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主要是尿素,进行追肥,一般不超过15kg/667m2),并调节氮肥基追比例,追施氮肥时间由返青起身期推迟到拔节孕穗期,一般为3月20日~4月5日。有利于实现小麦超高产和品质的提高。氮肥后移对塑造理想的小麦株型、优化群体结构、提高分蘖成穗率和穗层整齐度、减少小穗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延缓植株衰老、提高后期光合效率、改善小麦品质等具有显著效果。

2.4 强化田间管理技术措施的实施

2.4.1 科学合理用水 麦收三场水即底商水、拔节孕穗水、灌浆水。一是在小麦适时播期内即10月8~16日之间,若天气干旱,土壤墒情差,一定要灌水造墒,做到足墒播种;二是在小麦的拔节孕穗期内即3月15日~4月10日,若天气干旱,土壤墒情差,要及时灌溉浇水,以利于穗分化,形成大穗;三是在小麦齐穗杨花后的灌浆期内即5月4~15日,若天气干旱,应及时灌溉补墒,以利于小麦灌浆,形成大粒。

2.4.2 科学合理用肥,氮肥后移,重视叶面追肥 生产实践证明,在小麦生产过程中,氮肥追施过早,易形成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养分损耗多,有效成穗率底;氮肥追施过晚,易形成倒伏和贪青晚熟,不抗西南干热风,千粒重降低。因此,科学合理适期追施氮肥,氮肥后移对塑造理想的小麦株型、优化群体结构、提高分蘖成穗率和穗层整齐度、减少小穗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延缓植株衰老、提高后期光合效率、有利于实现小麦超高产和小麦品质的提高。最佳追施氮肥的时间为3月18日~4月5日,每667m2追施尿素10~12kg。要重视叶面追肥,以防小麦中后期脱肥早衰,在小麦拔节孕穗末期即小麦鼓泡期,4月16~25,每667m2用96%的农用磷酸二氢钾200g加46%的尿素1kg兑水50kg,叶面喷施1次。小麦杨花后的5月6~20日,喷2次,每隔7d喷1次。

2.4.3 加强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做到防早防小 (1)越冬前及越冬期的病虫草害防治。主要是防治麦田的播娘蒿、荠菜、猪殃殃等阔叶杂草和小麦纹枯病、根腐病、蚜虫、红蜘蛛等为主。在小麦进入越冬前期即11月8~21日,防治麦田杂草667m2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g加入6.9%精恶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60~70mL兑水30kg喷雾一次。防治麦田病虫,667m2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加入40%氧化乐果乳油50ml兑水50kg均匀喷洒在麦茎基部。(2)起身返青期(2月8~21日)的病虫草害防治。基本与越冬前及越冬期相同,防治麦田杂草667m2用6.9%骠马乳油50mL加入75%杜邦巨星干燥悬乳剂1g兑水30kg喷雾。防治麦田病虫667m2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加入40%氧化乐果乳油50ml兑水50kg均匀喷洒。(3)拔节孕穗期(3月20日~4月22日)的病虫害防治。此时易发病虫为小麦白粉病、锈病、蚜虫和红蜘蛛等,主要采用一喷三防,667m2用20%粉锈宁100mL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加1.8%阿维菌素乳油10mL,兑水50kg均匀喷雾。也可667m2用40%杜邦福星乳油8mL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加1.8%阿维菌素乳油10mL,兑水50kg均匀喷雾。每7d喷1次,连喷2~3次。(4)抽穗杨花期(4月24日~5月4日)的病虫害防治。此时是小麦蚜虫、粘虫、吸浆虫、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多种病虫重发、叠发危害高峰期,应做好防治工作。除对小麦吸浆虫单施药防治以外,对其他病虫重点采用一喷三防的技术措施。防治小麦吸浆虫,于4月24~28日,667m2用3%甲基异柳磷可湿性粉剂2~3kg拌细土20kg均匀撒施于麦田中。防治其它病虫,兼治吸浆虫,于4月26日~5月2日,667m2用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60g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再加2.5%敌杀死乳剂30mL,兑水50kg均匀喷雾。连喷2次。(5)灌浆与成熟前的病虫害防治。在小麦进入灌浆与成熟前即5月4日(下转39页)

(上接29页)~6月4日,主要病虫为小麦蚜虫、粘虫、锈病、白粉病等,防治667m2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加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g再加4.5%高效氯氰菊酯乳剂40mL,兑水50kg均匀喷雾,每7d喷1次,连喷2~3次。

2.5 适时收获 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收获最佳时期是小麦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 (责编:吴祚云)endprint

猜你喜欢
太和县配套技术
苹果高光效树形改造综合配套技术
太和县人民医院
——智慧医疗助推高质量发展
桑树穴盘育苗组合配套技术要点
东江本地早快速投产配套技术研究
但愿那爱心星火早燎原:记太和县关工委主任廉月富
魏源祖籍在泰和县还是太和县——兼析《辞海》《辞源》的二处疏漏
西洞庭湖区免耕耕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
徐薯22号种植配套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