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毕淑敏散文中爱的特质与风骨

2014-03-23 05:29魏彤光石竹青
大连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毕淑敏亲情散文

魏彤光,石竹青

(1.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处,辽宁 阜新 123000;2.辽宁师范大学 影视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浅论毕淑敏散文中爱的特质与风骨

魏彤光1,石竹青2

(1.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处,辽宁 阜新 123000;2.辽宁师范大学 影视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当代中国文坛,作品以温情著称的莫过于著名作家毕淑敏。她以女性细腻、柔和的视角看世界,将爱与温情传播出去;用从医时养成的职业习惯冷静客观地引导读者,感悟人生,尊重生命。毕淑敏的散文作品洋溢着爱的暖流——自信与自爱、亲情与博爱、医德与仁爱是其散文中最重要的三种爱的特质与风骨。

毕淑敏;散文;爱;特质;风骨

人生经历是作家创作不可或缺的灵感沃土,对毕淑敏来说,严酷的昆仑山军旅历程带给她的除了无尽的故事宝库之外,更铸就了她冷静坚韧的精神品格。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象其他女性作家一样,毕淑敏对于“爱”的关注与描绘构成其散文的主线。女性柔软细腻的内心,再加上冷峻旷达的昆仑山精魂,自然形成了作家自成一系的散文风骨,关于爱的描绘更是特质鲜明,初读云淡风轻,细品厚重练达。

一、女性意识视角下的自信与自爱

毕淑敏是当今受到普遍欢迎和欣赏的女性作家之一,其作品中有不少书写女性意识的精彩篇章。“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赋予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这种女性意识体现在散文《素面朝天》中是睥睨一切伪饰的气度和对淳朴自然之美的自信。一个敢于不加粉饰、直面人生的女作家,她虽没有天生丽质的姣好姿容,脸上却有着不事雕琢的“纯洁而美好的微笑”,她也许并不明眸善睐、顾盼生辉,但“目光却更加坦率而真诚”。作为女性作家,毕淑敏通过自己的文字告诉她的女读者和所有年轻年老的女性,“自信并不与年龄成反比,就像自信并不与美丽成正比,勇气不是储存在脸庞里,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拥有美丽的女人,并非也不拥有自信”。篇幅不长的一篇小文,善意而平和地阐明了美的真谛。敢于素面朝天,绝非仅仅是对待容颜的态度,而是作家用一颗平淡的心看待生活中自然的美,体现了朴实真诚、醇厚柔和、勇敢自信的生活态度。

《淑女书女》则展现了这种自信的由来,可看成是作家写给女人的文字。她想告诉女性朋友多读好书之妙用。作家没有以女性成功者的口气居高临下地训导读者,而是如同唠家常一样,将淑女必读书的道理自然传递出来。“淑字,温和善良美好之意。好书对于女人,是家乡的一方绿色水土。离了它,你自然也能活。但与书隔绝的日子,心无家园。半生过下来,女人就变得语言空虚眼神恍惚心地狭窄见识短浅了。”毕淑敏的散文告诉大家,“读书的女人”,“更善于倾听,更乐于思考,更勇于决断,更充满自信”;“读书的女人”,“较少持续地沉沦悲苦,较少无望地孤独惆怅,较少怨天尤人孤芳自赏,较少刻毒与卑劣”。作家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醒女性,要想做自信、坚强、聪明的女人,做一个能成为孩子榜样的妈妈,当然必须要好读书、读好书。从这里不难发现,这份自信是来自书本的滋养,当滋养年深日久化为浸入骨子里的学养,自然“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很重要》将这种一以贯之的自信与自爱高调的宣之于口,不仅是对几千年来饱受封建压迫的妇女地位的一种彻底平反,更是对漠视个体生命价值的某些不合理论断的否定。每一个“我”都积聚了无数日月星辰草木山川的精华,既然我们对一粒米、一滴水都充满了感恩和敬畏,那么消耗了大量物质才得以濡养的万物之灵——人,又怎能说是不重要?这正如老子所说的“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作者强调了“爱我”的表现其实就是“爱他人”的前提和基础。连自己都没有能力爱的人何谈爱他人。“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作家正是这样以自爱和博爱的情怀抒写着人性的光芒。

二、多种角色向度中的亲情与博爱

毕淑敏笔下的感情世界,没有高山般的伟岸雄浑,也不似大河般的汹涌澎湃,她的笔触永远柔和、平静,字里行间流淌着温暖的气息,友善、平易地与读者交流。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她的作品在表达爱与亲情时,并不把爱字挂在嘴边,留在笔头,没有卿卿我我、故作娇态的世俗化写作风格,而是在体现细腻情感的同时,表现出女性作家少有的豪爽与大气。她用睿智的眼光看世界,用独树一帜,深入浅出的手法传达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毕淑敏散文很性情,写意的情感绵延不断,把她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妻子的脉脉温情投射于细腻深邃的笔端,织就了一张关于爱的大网,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用真挚的笔触传达着爱与眷恋,并在多样角色的丰富性中彰显亲情与博爱的内涵。《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是作者写给自己孩子听的,更是说给普天下爱孩子的父母和每一个孩子听的。如果说落在孩子身上的棍棒、皮鞭是冰冷的、钢硬的,那母亲举起棍棒皮鞭的手却是柔软的、温暖的。作者将这种爱的特殊方式用伴随着愧疚和酸楚的温存的语言娓娓道来,表达了普天下慈母的共同心声,也让无数年轻读者通过这篇散文更真切地体会到了亲情的另一种内涵。

同样表达亲情,《孝心无价》则是向儿女们发出的爱的呼唤,“孝的宏愿”不是只有在自己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时才能兑现的。反哺、跪乳的感恩和尽孝并不是以物质回报为衡量标准,更不是未来某一个阶段的任务,尽孝要趁早,“要趁父母健在的时光”。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体会到那种无法弥补的切肤之痛。在生活中,毕淑敏也是位实实在在的孝女,文如其人,作家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化作提醒和期待,也让读者明白了爱与温情是相互联接、相互传递的。

在毕淑敏的散文作品中,少了一些生活琐事,多了对生命的领悟,对感恩情怀的寄予,对真心真爱真感受的希冀。《提醒幸福》无论是对待朋友、亲人还是自己的生命都传递出更为博大的胸怀与气度。“当我们从天涯海角相聚在一起的时候,请不要踌躇片刻后的别离”,“当我们守候在年迈的父母膝下时,哪怕他们鬓发苍苍,哪怕他们垂垂老矣,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天地无常,总有一天你会失去他们,会无限追悔此刻的时光”,“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拥有并体会了这样的幸福,对周遭万物都会怀有敬畏与悲悯之心,都会有道德有价值地生活着,这就是毕淑敏所要传递的亲情与博爱的内涵。

三、历练人生境语下的医德与仁爱

毕淑敏作品中流淌着爱的旋律,这和作家的人生经历有直接而必然的关联。在从事专业写作之前,她在西藏阿里地区的部队医院工作生活了11年。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西藏佛教文化的濡染,培育了毕淑敏一颗观照万物生灵的慈爱之心。她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用自己敏感、善良而又美丽的心灵去看待、包容世间万物。散文中传递出的大爱的思想,如沐春风,沁人心脾。无论是在小说或者散文作品中,毕淑敏对医生的书写都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自身多年的从医经历,给了作家大量的创作资源,也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创作视角。

《呵护心灵》,讲述的是作家17岁时在部队医院做化验员时发生的事情。作品中表达的是对心灵的尊重与呵护,是医者的慈爱与德行。作家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怀,对医患关系提出了深刻的认识,仿佛一次心灵的洗涤,治病救人不仅仅需要身体上的治疗,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家用近乎检讨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她善待他人、关爱他人,呵护他人的人格品质。这种愧疚和自责流淌出的却是医者的慈爱,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尊重,是在雪域高原里滋养出来的厚重宽广的胸襟。

《最后一只西地兰》,讲述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月里,焦如海带领一班良莠不齐的学员兵成长为优秀医生的故事。小说中的焦如海身处困境却依然不忘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学员一名合格的医生是怎样炼成的。老师身上医者的那种奉献和大爱,改变了很多受时代困扰的年轻人被扭曲的心灵。

《教授的戒指》,带有几分科幻色彩。在一个用电脑诊断病情的世界,声名卓著的老教授却能诊断出电脑力不能及的问题,而老教授的研究生们被一茬又一茬的逐出师门,最后的弟子想探究老师的秘密,最终发现老师通过手上的红宝石戒指切身的感受到病人正在遭受的病痛。教授告诉学生这是一条无比艰辛的路,只有高尚的品格和无私的奉献才能接受老教授的衣钵。学生明白了老师的秘密和苦楚,接过那枚能医人的红宝石戒指却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毕淑敏笔下多是正面无私的医者形象,在医患关系复杂紧张的今天给予人以慰藉和启示意义,这些源自于医者和女性的特质成就了作品中仁心仁术、拯救与奉献的大爱精神。

《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作家对自己人生经历的阶段性回顾,通过类似日记般的回忆,介绍了自己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并在这条路上坚定地前行。作者以平淡、深情的笔触叙述每一处细节,“昆仑山呼啸的风雪,卷走了我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它浓重的身影,横亘在我生命的原野上。昆仑山在向我索取了高昂的代价之后,馈赠我一件终生享用不尽的珍宝,这就是青年时代艰苦生活的磨炼”。

从医的工作经历与昆仑山的宽广厚朴构成了她对生命不同于常人的理解,对人间的真善美,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都融进了作家的笔端。在散文《爱怕什么》中,作家写道:“在生与死之间,是孤独的人生旅程。保有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得以温暖的灯。”这就是毕淑敏,她在用爱与温暖向生命、向人生致敬。

[1]王竹良.沉稳、质朴、冷静 毕淑敏散文特质赏析[N].人民日报.2006-10-12.

[2]黄勇.温情主旨与清馨哲理 毕淑敏散文的精神内涵[J].襄樊学院学报,2007:48-51.

[3]马闪闪.浅析毕淑敏人生经历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J].鸡西大学学报,2011:104-105.

[4]毕淑敏.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D].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07.

On the Love Qualities and Strength of Character in Bi Shumin’s Proses

WEI Tong-guang1,SHI Zhu-qing2

(1.Fuxin Higher Training College,Fuxin 123000 China;2.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1,China)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arena,Bi Shumin’s works are noted for its tender feeling.She observed the world,and spread love and tenderness with female delicate perspective.She guided her readers to percept and respect life calmly and objectively with professional habit developed during her career of medicine.Bi Shumin’s prose works are brimming with warm current of love.self-con fi dence and self-love,family a ff ection and caritas,medical moral and charity are the three most signi fi cant love qualities and strength of character in Bi Shumin’s prose.

Bi Shumin;Proses;Love;Quality;Strength of character

I207

A

1008-2395(2014)04-0045-03

2014-05-17

魏彤光(1969-),阜新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石竹青(1972-),女,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与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毕淑敏亲情散文
《毕淑敏心灵独白》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善良是颗种子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毕淑敏:愿你的“生命借记卡”物超所值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毕淑敏的两次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