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世博会中国馆的色彩艺术设计

2014-03-23 05:33谢玲玲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国馆横梁中华民族

谢玲玲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试论世博会中国馆的色彩艺术设计

谢玲玲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充满人类智慧与文明结晶的中国馆,是中国文化与思想观念的外在表征,其独树一帜的色彩艺术设计,值得对其静心分析研究。本文试着对中国馆色彩艺术的浅析,而从中获得灵感与启示。

中国馆;色彩;中国红

中国馆建筑由国家馆与地区馆两部分构成,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充分展现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特质。国家馆的建造不仅吸取传统文化营养,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元素,又开拓创新以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与构成,使国家馆造型雄浑有力,宛若华冠高耸,深具现代意识,与当代国际高层审美相符合。国家馆融合了多种中国传统元素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如中国古代榫卯穿插、层层出挑的斗拱元素,它的应用使建筑具有着“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态势与气韵。国家馆顶部平面呈经纬分明的网格架构,这一设计的灵感亦来源于中国古代城市所谓“九宫格”结构的棋盘式布局,而这一文化底蕴则来源于周代王朝的棋盘式布局形制理论,如《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①另一中国元素更是深入人心,即象征着喜悦和鼓舞的,散发着大气、稳重和经典气息的“中国红”,它传达着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展示着中华民族“热情、奋进、团结”的优良民族品格。

一、中国国家馆色彩的塑造

国家馆建筑的顶大底小的蘑菇状结构、巨大的空间和建筑大部分处于背光状态的几大特点使得色彩设计愈加显得艰难无比。最能象征代表中华民族的色彩无疑为中国民众最喜闻乐见的、符合中国人心境的“中国红”。而“中国红”一直是一个模糊的红色概念,于不同历史时空中有着多样的审美表达。“‘中国红’的形象从国际语境上看,即是中国人在重大庆典上使用的主色调,即‘大红’的概念,被称作‘中国红’”。②设计师们首先想到北京天安门的红,但经考察发觉天安门的红色偏粉,后又考虑用中华牌香烟包装纸与国旗的红,经分析亦不觉得理想。最后将目标锁定于北京故宫的红,北京故宫的红是一种复合的红色,是一大批一组红,大概七八个红相组织于一起从而造就了“故宫红”。如它的红墙是红土,不同的门与柱子呈现为不同的红,而正是这种复合的“故宫红”给了设计师们一个重要启示,即单用一个红不可能把国家馆有效的塑造起来,而应该找到一组红组成一个整体的形象来完成国家馆的色彩设计。中国馆馆长徐沪滨每次遇到外宾都会自豪地说:“这是从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则中,特别是故宫的红色中,采集而来的。”

国家馆色彩设计经反复比较与分析,最终应用了层层渐变的七种红,即外立面四种红,内部三种红。外立面的四种颜色依由深至浅分别标注为NO.1至NO.4。NO.1号色明度深,味微冷,因此位于均在受光位置而色度需重的顶部最大屋檐部位,以“压住”建筑以免出现“飘起来”之感。NO.2号色较NO.1号色稍轻,色味微暖,位于最顶部的贵宾厅屋顶及大屋檐下的两条栋梁上,主要效果为辅助NO.1号重色以消解突兀之感。NO.3号色为主调色,适中,色味暖,其位置于横梁NO.2号色下端的三根横梁及国家馆柱体上。而NO.4号色高且艳丽,主要作用为点缀色,位于国家馆最下端的一条横梁上。其他横梁间椽子部位的色彩亦是依据这一由NO.4至NO.1号色自下而上有序的攀沿分布。国家馆内部由三种红构成,分别标为A、B、C号色。A号色最重,用于国家馆室内的四个角斜撑部位;B号色明度略高色感微粉,用于上半部两根横梁;C号色为国家馆内部的主打色,明度高,色感较粉且色味微冷,用于室内下半部的其他横梁上。这样一组变化微妙细腻的红色调能够使背光位置的建筑构建呈现着通透的“中国红”。

中国国家馆的建筑立面采用多色塑造的启示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营造,如北京故宫不同的墙、影壁、门、窗、柱、梁、匾额等不同部位,相应的采种不同的红,表现出用色得体、浑然天成的睿智。而另一方面可谓是道法自然启迪的表现,在美丽和谐的大自然中,我们可以发现凡有生命的色彩均由细腻自然的微差构成,且每一色度的颜色均处于合适的位置,以彰显着生命的魅力。中国国家馆将这组微妙细腻的“中国红”演绎得浑厚端庄、大气稳重,令观者无不深切感受到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的特有精神风貌——“道法自然,气韵生动。红分七色,内外有别。上下呼应,一脉相承。艳而不媚,沉着大气。和而不同,浑然天成。”③

二、中国国家馆色彩设计的审美特征

(一)与民族心理期待相呼应

不同的历史与社会背景造就了各民族不同的审美观念与色彩喜好,虽每一民族的单独个体会呈现出对色彩偏爱的不同,但当从跨国文化的视野下观看时,不难发现每一民族总是有着一种大多数人都共同喜爱的颜色,当这一大多数人都喜爱的色被广泛和频繁使用时,久而久之,就成了这一民族的象征代表色。中国国家馆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它肩负着传递中华民族所特有精神和气质的使命,它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呈现于全世界人们的面前,因而在色彩设计上不免要考虑本民族共同的色彩偏好与心理期待。红春联、红灯笼、红嫁妆、红红的迎亲队伍等等,无不诉说着中华民族对激动人心的红有着特别的喜爱情结,这富于生命律动的红融入了华夏的历史文明,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喜庆的“中国红”是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与团结奋进的民族品格的代表与象征。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现于全世界人们面前以来,大气稳重、温润细腻的“中国红”受到民众与媒体的广泛好评。这种现象一方面体现出民众对色彩的关注与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喜庆的“中国红”与中华民族心理期待的相呼应性,而中国国家馆亦正是基于中华民族对色彩的心理期待而穿上了一件稳重不失艳丽的大气“红色外衣”。

(二)与国际审美心理相接应

中国国家馆的观赏者来自全世界,以什么样的姿态于世人面前就不得不考虑到其他民族的审美心理,而非仅局限于自己本民族的审美偏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丰富的文明大国,其色彩形象在世人眼中应该是大气稳重、不娇不媚的。而属于高艳度的红色位于可见光谱700纳米以上的波段位置,在如此大面积中应用实为一种很难驾驭的颜色。它不仅在空间中穿透力极强远远就一眼能辨,且会给人的视觉产生很大的刺激。设计师们以“灯芯绒”为肌理,以一组不粉不媚、色味纯正、大气温润的“中国红”把中国馆展示的大气磅礴,与国际审美心理相符合。北京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日趋增强,国家形象的建立也开始与象征中国的“中国红”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是北京奥运会内部以“中国红”为主的“鸟巢”主场馆、以红色勾勒“祥云”的奥运火炬,还是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那一组大气温润的“中国红”,使得在国际语境中,“中国红”俨然成为了中国形象的代表与象征。

(三)与建筑形态结构相融合

中国国家馆作为一地标建筑,造型独特,对这样一宛若华冠的建筑赋予合适的色彩,对其建筑形态与内部空间及其环境形象的分析就显得异常重要。国家馆的形态如同一巨大的“阳伞”,而这一形态特征使得建筑立面在阳光的照耀下产生非常态的变化。国家馆在地理上的经纬度决定了建筑主体形象只有在太阳东升的早晨与夕阳西下的傍晚,东西两立面可以大面积受光,而大部分时间,建筑主立面是处于大屋顶的遮阳下的。这一特殊特征使得单一的一种色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而若想要处于阴影中的建筑主立面上的“中国红”依然生动富于生命的话,那就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分别处理,即不同位置的顶、梁、椽、柱等结构及内外部关系,分别赋予其相适应的红。为与建筑形态结构相融合,国家馆外表呈现了由深至浅的四种“退晕”渐变的红,使“中国红”整体的层次感与空间感得到加强。令国家馆无论近看、远看、中看还是白天看、晚上看,或者阳光下、灯光下看都有着微妙细腻的质感变化。

注释:

①钱玄注译.周礼[M].长沙:岳麓书社,2001.

②③宋建明.中国馆与“中国红”诞生——回首2012年上海世博会中国红建筑色彩设计的历程[J].流行色,2010.6.

J59

A

1005-5312(2014)02-0055-02

猜你喜欢
中国馆横梁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软横跨改软索式硬横梁研究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基于钢横梁刚度折减的钢板组合梁地震响应分析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
立式车床高精度、高刚度进给式横梁设计
浅谈框架式玻璃幕墙闭腔横梁系统
2014柏林轨道展“中国馆”及“中国馆日”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