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在场
——海德格尔对绘画艺术的理论启示

2014-03-23 05:33韩照丹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本源海德格尔艺术作品

韩照丹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存在与在场
——海德格尔对绘画艺术的理论启示

韩照丹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本文基于对海德格尔著作《林中路》一书中有关艺术作品本源问题探讨的诸多观点解读,进而引出对当今艺术问题的一些感悟。虽然对于艺术起源的追溯是来自于终极意义层面的追问,然而海德格尔的哲学理念却在一定程度上为艺术本源问题与创作理念提供了相关的理论观照途径。

存在;在场;追问;艺术创作;物

一、追问

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 ——黑格尔

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根源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该怎样面对艺术?怎样做艺术?又是为什么而做?应该遵从的坚持的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从艺术发生始起就被不停地追问和探讨。历史上诸多关于艺术起源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对艺术起源的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都有合理的部分,但又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缺陷。当代重新提及对于艺术是什么的追问,有着对以往观念理解的怀疑、否定和超越。

艺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它并不只是追求客体的真实性,或可说它属于精神领域的创作活动。从我们肯定艺术是作为传递情感和精神体验的活动开始,它的肯定性便只在这种文化交际活动中得以成立,客观真理开始让位与精神需要和心灵需求。艺术居于“真理”之中,存在于“感觉”里,就如歌德曾说过,“艺术并不完全服从自然界的必然真理,而是有它自己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便成了艺术家和哲人们要深入寻找的。

海德格尔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来探讨艺术作品的本源,向人们描述了一个更为敞开的诗意的世界,在那样一个敞开的领域中,艺术超越了二元对立、物我两分,超越了主体客体、感性理性,存在者如其所是并是其所是地显现出来,物从它的对象性的遮蔽中觉醒。艺术是存在者的在场和解蔽。我们应该从“混沌”的领域中去理解和探讨艺术,它是一个整体,而不是被划分,任何的划分都势必会破坏它源初的真实性。

他汲取了现象学和符号学对艺术的理解,但是进一步认为,对艺术的追问不能仅从现象因果上来追问,要追根溯源,寻找最本源的存在,因为这种现象之因是缺乏深度的,不是本质之源。所以他在《艺术作品本源》一文中开篇就提到“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使某物是什么以及如何是的那个东西,我们称之为某件东西的本质。某件东西的本源乃是这东西的本质之源。对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追问就是追问艺术作品的本质之源。”

这是一个过渡点,既然我们要找艺术的本质之源,那作品是什么,它如何成其为一件作品就变成我们首要思考的问题,于是海德格尔引出“物因素”这个概念,他说所有艺术作品都具有物因素,那么这种物因素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理解海德格尔对追问艺术的本源的论述,是要在思维的领域中寻找一种逻辑关系,寻找那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离开的关系,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物”本身,经验的物,感官所能感受到的独立客观的物,但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不被我们认知的,那么物本身究竟是什么,真实的物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讲物提出“实体”的概念,一般认为物就是实体加属性。但海德格尔并没有止步不前,在这些基础之上认为,在感官中还有更深层的物,在那里物更大更远,同时又建立了一个时空。

海德格尔认为任何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物最重要的因缘是人,其最隐蔽的特性是人已设定其中,人的命运也隐含在一个个物性之中,物的特性给人提供可能,给人指引。任何艺术作品都可以称之为物,任何时候艺术作品都应该从这里出发找到依据。

一直以来,人们谈论艺术,都处在二元对立的争论中,物质与精神,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质料与形式,印象派之前,内容重于形式,抽象派开始,形式重于内容,艺术一直被人们分离开谈论,没有一个整体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材料本身(颜料、色彩、造型、声音等)一直被忽略。而唯有在艺术中,材料本身才能得到真正显现,艺术便是在物质中释放出来的世界,但是海德格尔提出要超越符号学的框架,就不能仅仅只是一味地强调物因素,所以在他看来,艺术还是找回感觉,找到那一片“混沌”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浑然一体,身体与大地是融会贯通的,敞开着更为原始更加真实的感觉。感觉就是整体,无从划分,它既是共享的又是个人的,若要划分势必要损坏它的完整性,这就如同中国老庄哲学中讲的“气”,是无法划分的,它不分主观客观、精神物质,存在于其中,又比之更真实。

所以海德格尔写道:“为了求得一种对物之物因素的正确而有份量的认识,我们必须看到物对大地的归属性。大地的本质就是它那无所迫促的仪态和自行锁闭。大地与世界的争执在作品的形态中固定下来,并通过这一形态才得以敞开出来”。中国的绘画理论亦是如此,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到南宋宗炳的《画山水序》,以及唐代张璪提出的“外事造化,中得心源”,都在强调艺术家与自然融合一体的重要性。

海德格尔讲艺术作品的本源,起点在“物”,他在文章中不断地追问,假设传统的理论或是他推论出的理论成立,得出结论,继而又提出问题,推翻前者,他是在一种更为开放的思维语境中来谈艺术的本源的,并不是为了得出一个结论而做这么多研究,正如他在后记中说到,“本文的思考关涉到艺术之谜,这个谜就是艺术本身。这里绝没有想要解开这个谜。我们的任务在于认识这个谜。”

二、在场

好的艺术家能使画画成为出于本能的毫不费力的活动,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感受无拘无束地融入作品中,这是一种直抒心性的流露,也正巧呼应了出自《庄子》中国画术语中“解衣般礴”的创作状态。

根据海德格尔的理论,我们已知道艺术的原则,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被称为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也就是说人在艺术发生之先就已在场,艺术家把那个在场的世界连通起来,亦即“存在者在一种无蔽的领域里生发”,鲁虹曾在一篇《对于“触摸感”的关注与表达——谈谈石冲的选择与创造》中谈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巡视从文艺复兴到西方现代大师的作品,就会发现:有关绘画的许多问题,诸如透视、比例、色彩、构图等等,似乎都已解决的尽善尽美。正因如此,有些当代中国画家不免感到大师们的杰作如同一座座不可超越的屏障,我辈想要有所作为几乎是不可能的”。基于此,若我们还是处在从表象的因果现象中区寻找解决之道,就仍然是在以往的二元对立中打转。真正的解决之道,并不是你用全新的观念或是回避就能解决的。此认为在当代绘画中,怎么画的重要性已被提示出来,回到艺术最本源的问题上来才能作出好的艺术作品,回到颜料、色彩这些绘画本身的材料上来,首先就是艺术家的一个创作状态,即自由地运用那些材料来作画。让艺术作品真正显现,自由地与万物沟通。

正如海德格尔在本篇文章中表达的那样,解蔽真理,用心感受,让自己与天地自然万物联通,便可进入那个万物由此而生发的、最有可能性的、最自由的、最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

[1]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1-70.

[2]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4-83.

[3]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1-80.

[4]鲁虹.蜕变——鲁虹艺术批评文集[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60-83.

J205

A

1005-5312(2014)02-0101-02

猜你喜欢
本源海德格尔艺术作品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保函回归本源
追溯本源,自然生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析错因找方法 溯本源寻对策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