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维西县傈僳族民间歌舞乐的艺术特色及其传承发展

2014-03-23 05:33艾之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傈僳维西傈僳族

艾之华

(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文化馆,云南 维西 674600)

浅谈维西县傈僳族民间歌舞乐的艺术特色及其传承发展

艾之华

(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文化馆,云南 维西 674600)

维西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傈僳文化的发祥地,傈僳族音节文字的创造的诞生之地,有丰富多彩的傈僳族民间歌舞乐文化,极具开发价值。本文就傈僳族民间歌舞乐的艺术特色,打造傈僳文化品牌,建立傈僳族特色文化县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维西;傈僳族;歌舞乐;传承;发展

傈僳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总人口120多万,我国的云南省和四川省有70多万外,其余的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等诸多国家。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下多民族和谐融合,推进了本民族的整体发展进步,也为发展丰富多彩的本民族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维西县傈僳族民间歌舞乐的源流

历史上傈僳族没有文字(直到上世纪初哇忍波创造出傈僳族音节文字),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傈僳人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并以“目刮”(意为唱歌)的方式传承下来。维西是“三江并流”的腹心地,傈僳族三次大迁徙的最大中转站,傈僳族创造文字的地方,也是傈僳族反对历代反动统治,举行起义次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地方,这里傈僳族人口较多,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由于各种因素,使这块土地上沉淀了深厚的傈僳文化,加上资源丰富、山高谷深、风光神奇美丽,自古以来就是傈僳族同胞及各兄弟民族向往的地方—“王巴明”。

(一)木刮的故乡

千百年来,这里的傈僳族同胞,“会说话就会唱木刮”、“盐巴不吃不行,‘目刮’不唱不得”,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目刮,以“木刮”宣泄自己的情感,抚慰彼此的心灵。野外放牧、山中砍柴、田间劳作有目刮,劝导别人,调解纠纷也用目刮。目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傈僳族人智慧的结晶。历史上傈僳族没有文字,以目刮的形式,口传身授传播传承着自己的历史文化。上世纪初傈僳族音节文字诞生,才得以改变。哇忍波用傈僳音节文字写下了歌曲集《祭天古歌》,其内容丰富,是傈僳族用自己的文字保存下来的唯一的文化遗产。维西傈僳族的目刮说不完,唱不完,有以下几个类型:

1、阿尺目刮——山羊之歌,模仿山羊而歌的歌曲,唱词丰富,包罗万象,称为傈僳族的百科全书。

2、尼尚尼故目刮——祭祀歌。

3、阿尼目你目刮——古歌,关于神话、历史的歌曲。

4、习俗歌——反映生活习俗的歌曲。

5、明以倮以木刮——反映生产劳动技能的歌曲。

6、洒迪木刮——山歌,男女求爱,朋友相会时唱的歌。

7、器乐曲——有十多种吹拉弹唱自制乐器,这些乐器合起来可以奏成多声部和旋律,分开也可以演奏出很多单体的曲目,代表性曲目有:瓦器器,舞蹈18段“阿菩比”,瓦器舞曲8段,起本曲、积资曲等。

(二)舞的海洋

舞蹈分为五种自娱性舞蹈,男女老幼都可参加。需要乐器伴奏的有:“瓦器器”、“阿菩比瓦器”、“欠俄”三种。不用乐器伴奏,踏歌而舞的有:“阿尺目刮”、“夕标”两种。最负盛名的要数“阿尺目刮”和“瓦器器”,称为维西傈僳族民间舞蹈的“双翼”。

1、阿尺目刮流传在维西康普、巴迪、叶枝一带。傈语“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是模仿山羊的声音、动作、习性而踏歌起舞。歌声如高山牧场羊群的悠悠长鸣,音调曲折多变,包蕴丰富的感情。动作有脚步的跳摆和蹉跺,上身左右晃摆和臀部送收,前俯身、抬头、回望等。舞蹈有十余种跳法,每种跳法自成一个独立的舞段。队形有多种样式,男子服饰富有武士气概、女子服饰古朴典雅,广场、院坝、街头、牧场、草坪都可以跳。参舞者分男女两队,每队有一领唱,音乐由领唱合唱交替而成。庞大的表演队伍,大场面、大动作,其队形变化更加丰富、别具一格,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在其中我们还能找到傈僳族长期迁徒游牧的影子,“舞龙环”舞段中,舞者手拉着手,脚步紧跟脚步,随领舞者蜿蜒前行,时而踏着碎步弯着腰低着头,小心翼翼,跌跌撞撞蹒跚前行,时而昂首阔步、引吭高歌、飞速前进,如同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进发,九弯十八拐后才高昂着头走下舞场。把傈僳人民历史上迁徒的艰辛、困苦及傈僳人民团结奋进、不畏艰辛,与自然勇敢抗争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阿尺目刮因其音乐、队形变化、服饰都可以用“古、奇、异”来形容,推上舞台就备受关注,在各类歌舞赛场上屡屡获奖。如今阿尺已成为维西的一张“黄金名片”、维西的代名词。

2、“瓦器器”傈语“踏脚起舞”之意,是傈僳族的一种传统舞蹈。舞蹈从一脚跳到十二脚,又称“跳十二脚”,有二十四个舞段,每个舞段有各自名称及寓意。其形成流传着一个关于傈僳族起源的神话传说。舞蹈表现了傈僳族发展的历程,喻为傈僳族音乐舞蹈史诗。舞蹈从傈僳族的起源,探寻道路,历尽艰辛不畏困难向前迈进,到最后傈僳儿女得到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到后面气氛更加热烈,情绪愈加激昂,最后高潮结束。其音乐与舞蹈和谐一致,舞蹈节律鲜明,刚柔兼济,张弛疾徐错落有致,舞步的踏、抬、跳、踢、跺,层次变化分明;以“提托瓦”为基本动作,在此基础上反复派生其他动作,动作变化主要在脚上,于粗狂中现细腻,精微奥妙尽在其中。初学者只要掌握基本动作,在别人的带动下,边跳边学,由浅入深。感召力很强,不仅傈僳群众喜欢,其他民族也乐于参与。主要流传于永春、攀天阁、白济汛、维登等乡镇。瓦器器已列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欲将其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众多的乐器

傈僳族舞蹈伴奏的乐器有7件,归纳为以下两类:

1、弦乐类:“起本”(四弦琵琶)、“积资”(二弦胡)

2、吹奏类:“菊律”(竹笛)、涡钉菊律(竖笛)、“叮哩突”(短笛竹节)、“斯全”(木叶)、“除除”(口弦,又分三片组、单片组)、“马果”(形似单片大口弦)、“布鲁”(锁呐)、“阿朴比”(葫芦笙)、“奔迟”(牛角)。

这些乐器各具独特的发音功能。起本、积资、菊律称为傈僳族乐器中的三大件。给“瓦器器”伴奏时,一般用三大件,也可配上口弦。配置是一支“菊律”,两把“积资”,三把“起本”。演奏时各乐器按自己固定的旋律进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傈僳人擅于利用乐器来宣泄自己的感情,除目刮外,乐器也是傈僳人沟通心灵的工具,用它表达思念,谈情说爱。傈僳族是一个富有灵性的民族,山上放牧的半大孩子,找片树叶,就能吹奏起优美的旋律,傈僳艺人们把养蜂的木桶搬上舞台,也能敲起鼓动人心的旋律……

二、维西傈僳族民间歌舞的传承和发展

傈僳族民间歌舞乐大多与吉庆欢乐联系在一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感召力,在节日、婚庆中,傈僳群众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民族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1、有人说,民间歌舞乐最好的传承方式就是民族节日。像我们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佤族的《狂欢节》、白族的《剑川石宝山歌会》等,就是唱民歌、跳民族舞蹈。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在自娱自乐中传承并弘扬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增添商品贸易、旅游观光的成分,搞活了经济。我县也借鉴这样的方式。几年来,以“香格里拉”、“三江并流”、“阿尺目刮”等品牌为突破口,努力打造傈僳族特色文化品牌,成功举办了“阿尺目刮艺术节”、“兰花节”、“阔时节”,开展以傈僳族民间歌舞乐为主的文化系列活动,千人万人同跳“阿尺目刮”、“瓦器器”,场面热闹非凡,既跳出了民族特色,又跳出了团结、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阔时”傈语“过年”之意。是傈僳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冬至前后,期间有许多民俗活动,歌舞活动。老人们聚集在火塘边吟唱古老的歌谣及神话传说,年轻人围着篝火尽情歌舞,一连三天通宵达旦狂欢。这些节庆活动加上媒体、电视的宣传,更形象、生动地得到展示和传承。

2、云南省文化厅实施的“民族文化工程”中的“三个一”工程,就是要使云南省2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要有一首代表性歌曲,一个代表性舞蹈和一支代表性乐曲。“代表性作品”必须即传统又现代,特色浓、艺术品味高,能成为本民族、本地区的一种文化标志、文化品牌。精品,是要有一流水平,能流传千古,是文艺工作者的奋斗目标。我县傈僳族傈僳族民间歌舞乐种类繁多,但经过挖掘创编搬上舞台成为精品的不多。2003年启动的两年一次的新歌新舞大赛,为我县优秀的民间传统歌舞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一些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开始崭露头角,在省、州举行的各种大赛中屡屡获奖中。2012年5月,我县80人的阿尺目刮农民表演队代表云南赴北京,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文艺汇演开幕式,标志着我县民族民间传统歌舞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3、2006 年开始,以普及我县傈僳族、蔵族、纳西族传统民间歌舞为主要内容的“大家乐”民族健身舞,遍及全县。不但丰富了全县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动了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县民族民间歌舞的传承和发展。

4、2006年5 月阿尺目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1年11月,叶枝镇被誉为“国家级阿尺木刮艺术之乡”。我县现有1个国家级传承人和13个省级传承人。出版发行了《迪庆民族文化概览—维西卷》、《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维西傈僳族民间歌舞集》①、②、③集,其中《维西傈僳族民间歌舞集》收录了大量流传于维西的传统民歌、乐曲、创编歌曲。为我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傈僳族民间歌舞乐是傈僳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有潜力和价值的项目,打造傈僳文化品牌的金钥匙。举办节庆活动时展示我们民族文化的风采,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起到了动态的保护,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民间歌、舞、乐才会有希望,并永葆生命力。如何打造好傈僳族文化品牌,以造福维西人民,造福社会,是一个大的工程,政府部门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做好对外的宣传与推介,并多方面争取智力支持、资金支持。

[1]中共迪庆州委宣传部等编.迪庆民族文化概览.维西卷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10.

[2]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局编著.维西傈僳族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卷.

J605

A

1005-5312(2014)02-0162-02

猜你喜欢
傈僳维西傈僳族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morphological comparisons of the genus Hebius Thompson, 1913 (Reptilia:Squamata: Colubridae) uncover a new taxon from Yunnan Province, China, and support revalidation of Hebius septemlineatus (Schmidt, 1925)
“傈僳山寨换新颜”精品线路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傈僳语施受标记
上学第一天
민족 만화 —리쑤(傈僳)족
漫长告别
怒江傈僳少女求学记
浅谈武定傈僳族“哒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咱们村来了傈僳族宣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