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性主义美学

2014-03-23 05:33揭谜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父权女性主义妇女

揭谜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论女性主义美学

揭谜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女性主义美学是美学的分支之一,它通过对传统美学的反抗和批判建立起自身的理论框架,本文从女性主义美学的起源、发展及内容概要出发,层层深入并着重探讨女性主义美学在实践中存在的几个缺陷,并论述由这些缺陷所引发的问题与思考。

美学;女性主义美学;父权观念

一、女性主义美学的源起

氏族社会早期,女性在社会中享有较高地位,世系按女性继承,子孙归女性所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母系氏族社会。然而,随着人们对自身生理现象认识的不断进步,了解到两性关系和繁衍后代的必然联系,又由于男性生理条件更容易获得生产资料,能承担家庭责任,母系氏族社会就逐渐消亡了。自从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后,男性在社会发展中就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女性只能退居从属地位。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推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女性都处于次要地位。从地理位置来看,东西方各国都有女性长期受到压迫的历史和故事。从各个艺术流派来看,不论是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大多艺术品都满阳刚意味,艺术家笔下的女性大多都以满足男性欲望而设立的。妇女想要创作表达没有更多的途径,只是局限于手工艺品、装饰品。且并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也从未受到鼓励和承认。女性的艺术表达受到父权主义的限制和束缚。

二、女性主义美学对传统美学的批判

在这样一个充斥着父权色彩的传统社会中,传统美学也同样包裹着父权观念的外衣。女性主义美学的源起就是从批判传统美学开始的。康德美学的性质和他对女性角色的公开言论受到女性主义美学的责难。在康德的哲学里,道德与审美只与先验结构的形式有关,而绝不沾染物质。此种区分事实上乃重建了古希腊哲学中理性、形式与男性的结连以及物质与女性的关系。女性主义者当然并不接受此种区分。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审美判断无须一定要倚赖理性或概念性的架构进行。但艺术知识架构、批评论述,长期都在沿用男性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词汇,如要革新,必须要有新的工具。

三、女性主义美学的实践

我们可以看出女性主义美学初步的主张,也发现了女性主义美学理论跟形式主义理论的差别。基于上述观念,女性主义美学特别推荐某些较个人化及情感化的表达方式。在审美观念方面,女性主义艺术家亦喜欢身体和感情的表达,远离那些缺乏经验的、纯主观概念的艺术。近年的女性艺术作品,已越来越多的采取女性主义角度进行创作。这些作品不只强调女性的经验,且批判艺术圈中的霸权和充斥于其中的父权意识形态,特别是把那些女性创作视为多余及不重要的恶习。

女性主义美学及女性艺术家们的实践目的在于寻找艺术史研究与艺术批评的新策略,希望能改善艺术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希望不再以过去的应用于男艺术家的标准来衡量女艺术家及其作品。

四、传统对女性主义美学的批评

主流媒体和学者对女性主义美学的偏激和缺陷提出质疑,波兰美学教授莫华斯基(Stefan Morawski)向女性主义美学者发难。

美学范畴问题。传统美学中“壮美”或“祟高”等美学范畴,原来就不是为了压制妇女而设的。笛卡尔的思想主体及康德的美学中的非利害态度是欧洲文化史的发展过程,起首为抗衡巫术及异端,后来又为了平衡走上极端的理性文化,至于对妇女创作造成的规限,不过是历史操作下的后果。

身体理论。女性主义美学试图用感官包括味觉、嗅觉和触觉打破传统美学中的“视觉中心主义”。总而言之,凡在传统中被压制或忽视的美感经验元素,皆被女性主义美学所罗致及“平反”,那些有压制妇女嫌疑的元素,其强势却被企图扭转过来。但很难,主因为它们提供的感觉资料太过浮动,对象亦不易被辨别,因此认识其中的艺术性便更感困难。

五、一些问题与思考

1.女性主义艺术与女性艺术有区别吗?如果有,那区别又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女性主义艺术与女性艺术有区别,既然加上了“主义”就与没有“主义”有区别了。区别在于,女性艺术表现女性柔弱,娇小,依附于男性的传统“女性本质”观念,是妇女艺术,是没有脱离传统价值观和父权价值观的艺术。而女性主义艺术是没有共同的风格、媒介或技巧,但宗旨却必须相同,就是要对过去局限着妇女创作的社会建制及条件作出批判性的回答。

2.在理论方面,西方传统的理论语言和方法,充满着高抬理性,维护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如果完全靠批判传统美学而建立的支离破碎的理论依据将使女性主义美学进入另一个极端,而这种极端没有任何历史和理论的支撑将会站不住脚,最终坍塌。

3.通过女性主义美学对传统美学犀利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出,美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开始关注女性生理心理的感受和变化,衡量的标杆也开始不再一味的向男性倾向。

4.如何找到新方式、新手段,打破传统理论框架,或者用旧工具旧方法建立新思维和表达方式,已经成为哲学整体面临的重大挑战。

[1]李醒尘.西方美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潘迎华.19实际英国女性主义与自由主义关于妇女劳动权益思想剖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4.

J01

A

1005-5312(2014)02-0269-01

猜你喜欢
父权女性主义妇女
论利维坦的父权路径
当代妇女的工作
李安家庭三部曲下的现代父亲形象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胡适的父权缺失与母权凸显——兼论中国传统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华盛顿广场》中话语权背后的父权统治与女性成长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