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符码视角下《A&P》篇名中译

2014-03-25 07:12尹青
关键词:篇名符码译法

尹青

(昭通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美国著名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以其丰富的创作和深邃的主题,以及刻意求新的艺术风格,被称作杰出的“心理现实主义”文体家。《A&P》是其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该作品被译介到中国后,深受许多读者、学者的喜欢和关注,并成为众多文学作品选集的必选篇目。但有趣的是,其篇名却出现了多个不同的中译本,这主要缘于小说篇名独特的审美符码特征。

在文艺符号学视角下,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一个指向某种所指的特殊的审美符码系统。而在这套符号系统中,小说的篇名无疑又是作家不惜笔力进行特殊编码的对象,用以暗示其独特的创作意图,体现其创作特点,揭示小说的象征意义,以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等,因而文学作品的篇名,往往承载着更多审美符码特征。约翰·厄普代克的小说《A&P》就是作家精心编制的特殊的审美符码。小说的标题A&P由大写字母 “A”、“P”和“&”三个符号组成,其标题本身就构成一个独立的、神秘的审美对象。同时,与其他符码相比,这篇小说篇名高度符码化的特点,体现了其所指意义的高度不确定性、开放性和动态性。因此,译者在对其进行翻译时,不能进行简单的处理,而应充分考虑到其作为审美符码的特征。《A&P》被译介到中国后,针对其篇名的中译,出现了诸多不同的版本,其中,“大西洋—太平洋食品商场”、“A和P”、“A&P”是最具代表性的三种不同的译法。

一、“大西洋—太平洋食品商场”所指的单一性

“大西洋—太平洋食品商场”这一译法,忠实地传达了小说篇名A&P多个所指意义中最为明显的一个含义。A&P是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Great Atlantic and Pacific Tea Company)的简称,在小说中,指波士顿北部一个小镇上一家名为大西洋—太平洋的食品商场。然而,此译法却不利于展现原篇名审美符码的多义性。据笔者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对A&P的解读多达7种。靳涵身在《约翰·厄普代克短篇小说〈A&P〉赏析》中,提出了6种不同的阐释:其一,A&P有从大西洋到太平洋(Atlantic & Pacific)的含义,喻示整个美国,因为从大西洋到太平洋(Atlantic& Pacific),正是美国本土的地理位置;其二,它是一个商场的名字,暗指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商品经济社会;其三,还可把A&P视为青年与讲经教师(Adolescent & Preacher)的缩写,预示故事的主要情节;其四,可把它理解为审美与道德规范(Aesthetics & Proprieties),表明其要探讨的社会哲学问题;其五,也可把A&P理解成赞美与嘲讽(Appreciation& Persiflage),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表现风格;其六,它的位置和含义都有冠顶明珠(Acrogenous Pearl)的影子。[1]除此之外,有学者认为,小说使用了神话原型(Mythic archetype),A&P不仅仅指商场名,同时也指代神话人物,A指代Aphrodite,P指代特洛伊王子(Paris),整个故事情节平行于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天后赫拉(Hera)、智慧女神(Athena)、美神(Aphrodite),因为金苹果纷争,特邀特洛伊王子Paris做评判的故事。[2](P94)

不仅如此,A&P还等待着不同读者赋予它多样的、丰富的、新的解读。罗兰·巴特认为,文学是建立在文字的“多重意义”基础之上的。换言之,“一部作品之不朽,并不是因为它把一种意义强加给不同的人,而是因为它向一个人暗示了不同的意义”[3]。因此,A&P作为审美符码的特性,决定了不宜将其直译为“大西洋—太平洋食品商场”,因为它固化了篇名的抽象性、多义性,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破坏了原标题的神秘性和陌生化审美效果;同时,标题本为缩写,缩写本身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冗长的内容更加简练,以达到简洁、浓缩之美,然而“大西洋—太平洋食品商场”这一译法,无异于对作者精心编织的符码进行了简单的还原,容易消解作家为达到独特的审美效果而付出的努力,不易体现作家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

二、“A和P”的不妥之处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A和P”和“A&P”两种译法,只有细微的差别。其差别就在于对&的不同处理。“A和P”这种译法,把符号&译为中文的“和”,语义上虽无不可,但是放在两个缩写字母中,便显得僵硬,且易给人一种中西文夹杂的非正式的英语的感觉。事实上,A&P作为缩写词,更应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在此,&虽意为And,但是也被作者符号化了,仅起连接前后缩写字母的作用,因此,在翻译中宜对其进行弱化处理。不仅如此,如采用“A和P”这一译法,当文中再次提及A&P时,易造成语义上的歧义。如,“我想,肩带荡下来走进A和P超级市场的人,大概只有这副面孔”,“我敢说,要是你在A和P公司的一家超级市场引爆一颗炸弹”。The A&P在原文中指代一家名为A&P的超市,此处不管是将其译成A和P公司,还是A和P公司的一家超级市场,都会导致语义的混乱和理解上的困难。读者容易误把A和P视作由“和”这个连接词连接的两个并列的成分,而非一个整体,从而使译文与原文内容相去甚远。同理,“A和P”作为标题,也极易让读者产生和原文内容偏离的阅读期待视野。鉴于此,笔者认为,不易采取“A和P”这一译法,因其无法再现原标题符码的整体性、统一性性,及其引导性(阅读视野)。

三、“A&P”的可接受性

与以上的两种译法不同,“A&P”这种译法,直接借用原文的标题“A&P”并冠之以中文的书名号。笔者认为,这种译法更为妥当。

首先,与“A和P”和“大西洋—太平洋食品商场”两种译名相比,“A&P”这一译法保留了原标题符号的整体性、统一性、多义性、神秘性;同时,其由于保留了原标题中的缩写字母A、P,更利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其次,“A&P”这一译法,由于保留了原标题语言形式本身的美,能激发读者丰富的审美体验。标题A&P本身就构成一个独特的审美对象。靳涵身认为,小说的标题可谓别出心裁,“如果说整个小说像一顶玲珑剔透、工艺精美的王冠,那小说的标题A&P就是镶嵌在最顶端的那颗最亮丽最迷人的明珠;从形式上看,A&P这个书名用两个大写字母和&符号作标题,A与P各立一边,中间用&符号相连,外形像一个精美的徽标,给人以简练平衡的美感”[1]。另外,此译法有助于体现作者喜用意象符码的艺术创作特点。郭定芹在《论厄普代克小说中的意象符码》一文中指出:“意象符码在厄普代克的小说中十分重要,从小说标题到小说的内容,诸如人物、场景、情节、事件等等,莫不如此。”[3]他还特以《A&P》和《S》两部作品为例,具体阐释了意象符码在这两个作品标题中的独特运用。

除此之外,从译文目标语的文化语境来看,在大家都已经熟知国外如Wal-Mart(沃尔玛)、Carrefour(家乐福)等超市名称的今天,用A&P指一个食品超市(作为该标题的多个所指中的一个),这样的名称,在国人看来,不会产生强烈的突兀感,对受众来说,也是可接受。另外,从A&P的使用率来看,国内很多学者发表的关于这一小说的论文,大都采用了A&P这一译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它的可接受性。

参考文献:

[1]靳涵身.约翰·厄普代克短篇小说《A&P》赏析[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1).

[2](英)安纳·杰弗森,等.西方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 [M].陈昭金,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3]郭定芹.论厄普代克小说中的意象符码[J].求索,2009(3).

猜你喜欢
篇名符码译法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电影符码解读
本刊1—6期篇名索引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符码的游戏艺术
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群体记忆与精神符码
从编辑角度谈科技论文篇名的拟定
设施农业文摘
设施农业文摘
“快”字的不同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