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族起源与《天问》中所见夏王朝初期事迹的关系

2014-03-25 07:14杨邓旗
关键词:颛顼祝融部族

杨邓旗

一、引言

夏,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但现存文献对夏王朝的记载大多是零散的,鲜见在一篇文献中或一件器物上有系统、完整记载夏王朝的事迹。楚国传奇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中系统而完整地记载了包括鲧禹治水、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杀羿、少康中兴、覆舟斟寻、桀伐蒙山、商汤伐桀等夏王朝事迹。《天问》全篇共计一百八十多句,其中记载夏王朝事迹的共有四十八句,占了1/4的篇幅。但是,《天问》关于夏王朝初期的事迹与夏的故地中原地区的记载有所不同。那么这些记载对于研究夏王朝事迹有多大的价值?两者比较哪种更接近历史原貌?本文将通过对楚王族起源与夏王朝的历史渊源的讨论来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二、中原地区与《天问》中对夏王朝初期事迹记载的区别

(一)启与益之间相互斗争的事迹

在建立夏王朝过程中,启与益相互斗争。对于这段事迹的记载,《天问》与中原诸子差别很大。中原诸子对于这一事迹的记载,以《孟子·万章上》和《史记·夏本纪》较有代表性。

《孟子·万章上》是这样记载的:“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史记·夏本纪》记做:“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这两处记载都把启继天子位描述成一次贤者之间的谦让,中间夹杂着中原地区业已形成的正统史观。启被认为是一个圣德贤人,继天子之位和建立夏王朝是受诸侯百姓的拥戴,而益则是让贤于启。

然而,《天问》中的记载却与中原诸子恰恰相反。《天问》记:“启代益作后,卒然离孽。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皆归射鞠,而无害厥身。”显然,屈原认为,益和启为争夺天子之位曾发生过激烈冲突。益曾经把启拘禁起来,后来启设法逃走,最后打败了益,登上天子之位,建立了夏王朝。

出土文献中,可见与《天问》所见夏王朝初期事迹相似的记载。例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有“启于是乎攻益而自取”,《古本竹书纪年》载有“益干启位,启杀之”。

(二)夏初混乱时期

从现有文献看,夏初混乱时期的面影,只有在《天问》中可以管窥全貌。《天问》系统而详细地记录了夷羿射河伯,妻雒嫔,射封豕,浞娶纯狐,浇求丘嫂,少康逐犬,女岐缝裳,颠易逢殆,覆舟斟寻这段夏初混乱时期的事迹;中原地区的文献却没有详细的记载。《左传》只是在襄公四年和哀公元年中有片段式记录。《史记·夏本纪》中的记载也只有两句话。

三、楚王族的起源

(一)楚王族和楚民族的区别

在讨论楚王族的起源之前,首先要区别两个概念:楚民族和楚王族。楚民族指的是江汉地区长期存在的原著民族与来自北方的(包括楚王族在内)各个部族。他们在楚王族统治下和楚的国家形态逐步确立的过程中相互融合,并与春秋时期被征服的各诸侯国氏族和土著民族进一步融合。楚王族则特指楚国的贵族统治阶层。显然楚民族的范围更大,其传承的各类历史传说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愽。楚王族对于其本身的历史传述可能更加单纯。因此,在讨论楚王族起源与 《天问》中所见夏王朝初期事迹的关系前,有必要把这两者区别开来。

(二)楚王族源自颛顼一脉吴回祝融部族

在《离骚》中 ,屈原一开篇就自报家门:“帝高阳之苗裔兮”,追述自己是高阳氏颛顼帝的后代苗裔。《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新蔡葛陵楚墓 (墓主坪业君成是楚昭王子文平君子良的后代)出土的竹简上有关于楚先祖的记载。如编号甲三11、甲三24的两段残简上说:“昔我先出自颛顼。”[1]编号甲三 188 简有“楚先老童、祝融、鬻熊”[2]。老童即《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的卷章。《集解》:“《世本》 云老童生重黎”。《索引》:“卷章名老童,故《系本》云‘老童生重黎’”。鬻熊是商周之交时楚王族的部落首领。《史记·楚世家》:“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熊通是后来僭越称王的楚武王。新蔡葛陵楚简上有关于楚先祖的记载与 《离骚》和《史记·楚世家》中的记载相互印证,可以确认楚王族芈姓一族是出自颛顼一脉的吴回祝融部族。

(三)吴回祝融部族与夏王朝是同宗同盟关系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通志》记载:“(颛顼)有子四人,曰:穷蝉、伯鲧、皋陶、老童。”郭璞注引《山海经》:“颛顼产伯鲧”。鲧和吴回都是源自颛顼一脉。这种血缘上的同宗关系在他们的后代之间逐渐演变成了政治上的同盟关系。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启和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史记·燕世家》记载:“禹荐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大概是战国中期的作品,第三十三到三十四简:“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为后,见皋陶之贤也,而欲以为后。皋陶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遂称疾不出而死。禹于是乎让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从这两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启在登上天子之位前和益相互攻杀的面影,并且最后的胜利者是启。然而,夏启在和益争夺天子的初期,各方面情势是不利的。

益是禹指定的继承者。《史记·夏本纪》记载:“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这一记载与前文讲的“禹荐益”、“禹于是乎让益”,传递了相同的信息:益是禹指定的继承者。益是禹治水的功臣,辅佐了尧舜禹的三朝元老。益是禹指定的接班人,功绩、资历、政治影响都远在启之上,理所当然的是天下新的共主。

启能够在和益的斗争中取得胜利,背后一定有一支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他。否则,他不可能战胜各方面条件都优于自己的益。启背后的这支力量除了启自己部族的势力外,与之同宗的吴回祝融部族应该是启天然的重要同盟。如果益成为天下的新主,那么无论是夏启还是吴回祝融,都必须向这位新主纳贡,甚至会遭到这位强大的新主的劫掠。同宗的夏启和吴回祝融部族都有保护自己部族财产的共同利益。这两个部族结成了同盟,在前代天子禹之子启的领导下对抗益,并且取得了胜利。启如愿以偿的“即天子之位”,建立了夏王朝。

这种同盟关系一直延续到夏王朝灭亡。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吴回祝融部族和夏王朝可谓是唇亡齿寒。《诗·商颂·长发》有云:“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国语·郑语》记载:“昆吾为夏伯矣,……己姓昆吾、苏、顾、温、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据韦昭的解释,苏、顾、温、董、豕韦,都是昆吾之后的别封。商汤击败了韦、顾、昆吾,随着这些同盟部落的失败,夏王朝最终也寿终正寝。然而吴回祝融的另一支芈姓季连部落却生存下来,迁徙繁衍,形成了楚王族。他们也将夏王朝兴亡的传说带到了南方。

(四)芈姓季连部落的南迁

芈姓季连部落在与商汤的冲突中失败,或是因吴回祝融其他部落相继被商所败,受到商的威胁不得不迁离故地。在芈姓季连部落来到江汉地区之前,这一地区存在着其他的原著部落在此定居。在今湖北地区发现了父系氏族社会晚期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原著部落文化。在汉水流域北部也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如淅川下王岗遗址。该遗址从二期开始,黄河流域的影响突然增加。这种变化“显然不是湖北郧县青龙泉三期,季家湖下层,桂花树上层那种文化系统发展起来的,说明此时有一支来自黄河中游的力量,通过南阳盆地,沿着随枣走廊,直抵长江北岸。”[3]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年代大体与夏王朝灭亡时间相当,而黄河中游是夏王朝统治的核心区,芈姓季连部落居住于这一地区。因此,可认为这支来自黄河中游的力量是包括芈姓季连部落在内的吴回祝融部族。

四、屈原的王族身份

(一)屈原的楚王族身份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在追述了自己的先祖是颛顼高阳的后代苗裔,紧接着就说屈氏一族起源于伯庸。据赵逵夫先生考证,屈原诉述的伯庸是熊渠分封三子中的长子康。《史记·楚世家》记载:“熊渠生子三人。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司马贞《索隐》:“《系本》‘康’作‘庸’,‘亶’作‘袒’。”《世本》(即《系本》)云:“(熊渠)有子三人,其孟之名为庸,为句袒王。其中之名为红,为鄂王。其季之名为疵,为就章王。”孟即伯、中即仲,孟中季叔即伯仲季叔,因此句亶王孟庸就是“伯庸”。句亶王伯庸的受封之地是庸地附近甲水边上的句亶。“屈氏由句亶王而来,句亶王的封号又与甲水有关,故屈氏即甲氏”[4]。《庄子·庚桑楚》有云:“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也就是说楚国王族昭景两氏是以职而称著;甲氏是以封地而称著。姜亮夫先生在《史记屈原列传疏证》中说:“而甲字则以始封而著称也。……至甲氏当即屈氏,甲、屈古双声,又鱼、麻韵近之通转也。”[5]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屈氏一族是起源于熊渠之子句亶王伯庸,屈原是句亶王伯庸的后人。

(二)屈原的王族身份与《天问》的创作

楚王族重视历史传承。《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王”指的是楚灵王。《孟子·离娄下》记载:“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梼杌》是楚国的国史,可惜的是这些宝贵的典籍都已亡佚。优秀的史官被国王称颂,有着系统的历史记载,可以看出楚国对于历史传承的重视。

屈原是句亶王伯庸之后,楚王族先祖之嫡系,应该接受过系统的历史教育。后来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这一要职,掌管屈、昭、景王族三姓事务。显然,熟知王族历史和典章是担任这一职务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认为屈原系统地学习过楚的国史,对于楚王族的历史非常熟悉。因此,他在创作《天问》时才能将夏王朝历史传说运用到纯熟的地步。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天问》中所见夏王朝事迹,是吴回祝融部族在长期与夏王朝唇齿相依的同盟关系中所保存下来的关于夏王朝兴亡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通过吴回祝融部族的巫史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后来载入楚国的史书,传承至屈原时代,最后被屈原所采,用于《天问》的创作。比之中原地区对夏王朝事迹的记载,《天问》所见夏王朝事迹是较为原始的材料,是揭开夏王朝神秘面纱的重要参考。因此,在研究夏史时要高度重视《天问》中所见夏王朝事迹,把这些材料和其他文献材料结合,再与地下出土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运用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可进一步揭开夏王朝历史神秘的面纱。

[1]董珊.新蔡楚简所见的“颛顼”和“雎漳”[EB/OL].[2003-12-7].http://jpkc.jnu.edu.cn/zgctwh/2009netware/html/ex_link/link_05.html.

[2]陈伟.读新蔡简札记:三则[EB/OL].[2004-1-30].http://jpkc.jnu.edu.cn/zgctwh/2009netware/html/ex_link/link_05.html.

[3]俞伟超.寻找“楚文化渊源的新线索”[J].江汉考古,1982(2).

[4]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颛顼祝融部族
一、卫拉特蒙古与天山北麓各部族
“祝融”落火——惊心动魄的9分钟
部落里的秘密
民族寓言与部族叙事——阿来创作简论
“祝融号”火星大冒险
“祝融号”冒险日记
秦人的祖先
黑色帝王颛顼
祝融胜共工
秦人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