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第二类危险源的HSE体系建设探索

2014-03-25 03:54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14年3期
关键词:环境因素危险源管理体系

李 健

(中国石化集团上海海洋石油局,200120)

HSE是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危害识别和风险控制是HSE管理核心所在,要求企业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其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HSE管理体系强调预防和持续改进,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和自我激励的机制。随着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日益重视,世界上各个石油公司都建立了符合自身的HSE管理体系,理念基本一致,只是管理要素不尽相同。现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目前实施的HSE管理体系为例,对基于第二类危险源的HSE体系建设进行探索。

1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HSE管理体系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HSE管理体系共有10个要素(见图1)。

图1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

领导和承诺、方针和目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风险管理与隐患治理,承包商管理,装置(设施)设计和建设,运行和维修,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检查与监测,事故、事故管理和预防,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等要素紧密相关、相互渗透,以确保体系的系统性、统一性和规范性。该体系力图体现领导作用、全员参与、风险控制和持续改进的方法,并按照“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模式组织实施。它始于计划、重在实施,通过实施检查整改措施,实现持续改进,不断提高HSE管理水平。

2 第二类危险源的风险评价及实践

2.1 第二类危险源的风险评价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按照系统归因理论,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为第一类危险源,把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一般包括人、物、环境和管理)。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没有第一类危险源就谈不上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就无所谓事故;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第二类危险源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也不会发生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1]。

与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相比,第二类危险源是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变化更大,控制更困难,因此识别和监控第二类危险源能够减少事故发生和扩大的可能性。HSE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风险评价,尤其是第二类危险源风险评价。

2.2 第二类危险源评价实践

在第二类危险源评价实践中需要避免风险评价的不完整性、主观性和恐惧心态三方面的因素。

(1)风险评价的不完整性

风险评价的不完整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危险辨识阶段,分析人员不可能保证找出所有的危险;二是对已辨识的危险,不能保证将所有可能引发事故的原因及后果考虑在内。

(2)风险评价的主观性

由于风险评价具有高度主观的性质,评价结果与假设条件密切相关,不同的评价人员使用相同的资料评价同一个问题,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尽管有很多经验性的预测方法,但是风险评价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判断的正确与否,尤其是假设条件。针对风险评价中的限制因素,风险评估人员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适用性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进行风险评价,为工程控制、行政控制和人员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3)风险评价的恐惧心态

在进行风险评价的过程中,一些职工,尤其是一线职工不理解该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认为找出自己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后,可能影响单位的荣誉或担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因此避重就轻。

针对上述风险评价中的限制因素,在进行风险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反映客观实际,即识别出岗位、作业活动、设备设施等存在的所有危险,为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分析:

(1)以询问、交谈的方式与岗位职工共同完成某项风险的识别,找出存在的危险源;

(2)通过对工作环境的现场观察,发现存在的危险源,从事现场观察的人员必须具有安全技术知识,全面掌握职业健康安全法规、标准;

(3)查阅相关的事故、职业病的记录,从中可发现存在的危险源;

(4)从有关类似组织、文献资料、咨询专家那里获取有关危险源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有助于辨识出存在的危险源。

系统安全分析和评价的对象涉及企业的人、物、环境、管理各个方面,因此系统分析和评价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多种评价方法,如对具体的设备进行分析时,可同时采用安全检查表和失效模式分析;对某一油罐维修时则采用工作危害和预先危害分析。

3 风险评价的方法与更新

3.1 风险评价的方法[2]

风险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如:作业条件风险评价法(LEC)、矩阵法、预先危害分析、风险概率评价法、事故树分析和环境因素评价法等。其中,作业条件风险评价法和环境因素评价法是目前风险评价中操作简单、评价全面、使用最多的方法。

3.1.1 作业条件风险评价法

作业条件风险评价法是一种简单易行、评价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以系统风险率相关的3种因素指标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发生事故可能性大小(L)、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及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C)。

根据作业条件风险评价法,风险等级(D)=L×E×C。D超过70 分的,风险等级在显著风险(3级)及以上,一般确定为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性较高危险源,需要立即进行整改。可参照表1进行风险等级的划分,但应注意:由于风险等级的划分是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不能认为是普遍适用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

表1 风险等级划分

3.1.2 环境因素评价法

环境因素评价法包含是非判断法和打分法两种。

(1)是非判断法

是非判断法的内容及其应用见表2。

表2 是非判断法的内容和应用

(2)打分法

判断环境因素以法律法规为基本依据,从环境因素的影响范围(超出社区为6,社区内为4,场界内为1)、影响程度(较严重时为6,一般为4,较轻时为1)、发生频率(持续发生取6,间歇发生取4,偶然发生取1)、社区关注程度(社区关注程度强时为6,一般时为4,弱时取1)和可改进程度(强管理可明显见效时为6,改进工艺可明显见效时为4,较难改进时为1)等方面进行评价。当上述5项之和大于15时为重要环境因素。

3.2 风险评价的更新

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第二类危险源风险评价需及时更新:

(1)当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变化时,生产单位应对法律法规的相应变化部分所涉及的生产过程进行危险源辩识和风险评价;

(2)当相关方提出合理要求时,应及时对其反映的情况进行危险源辩识和风险评价;

(3)发现重大危险源遗漏时,由责任单位对其进行风险评价;

(4)生产设备、工艺或流程发生重大变更时,变更单位应及时对变更涉及到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4 结语

第二类危险源具有动态性、随机性和客观性的特征,识别和监控第二类危险源能够减少事故发生和扩大的可能性。因此,在HSE管理体系的建设实践探索中,开展第二类危险源的风险评价更具有现实意义。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第二类危险源的风险评价,是实现HSE管理体系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等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

[1] 陈宝智.危险源辨识控制与评价[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牟善军,王广亮.石油化工风险评价技术[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环境因素危险源管理体系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铁路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的研究
论庭院花卉种植的环境因素
可靠性工程之环境因素分析与控制*
免耕播种实践及其对小麦生产环境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