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改革

2014-03-26 05:47衡军山王学军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

衡军山,邵 军,王学军

(1.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河北 承德 067000;2.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人事处,河北 承德 067000)

自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已经被社会认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等项目的实施,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要求进行了全方位深化改革,并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改革成果。

在建设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中,IT行业发展迅速,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也呈现出可喜态势。特别是围绕产业发展、职业需求、学生学习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持续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改革没有穷期。本文以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中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改革分析出发,重点剖析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应对新的发展进行教材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提出一系列新的建设思路。

1 高职院校教材改革的动因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承担着培养IT行业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其培养过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都将影响着教学过程及人才培养的结果。《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教材改革的成果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改革思路,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1)培养目标变化的因素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教材建设的重点就要突出学生的职业性,结合实际就业的岗位需求,以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2)培养方式变化的因素

诸多调查显示,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反映出活泼好动、乐于交流、思想比较活跃、交际能力较强等的一些优势,但同时这些学生具有学习自主性不强、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学习的目标性不强等不足。因此必须针对这类学生的学情特点改变以往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授课方式、考核方法,并全面体现在教材改革之中。

3)招生形势变化的因素

教育部2013年4月15日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方式,高职招考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在这种形势下,单独招生、自主招生应运而生了,2012年高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人数已达133万名,占高职招生人数的40%;2013年,仅河北省进行单独考试招生的高职高专院校就已扩大到44所。这一招考变化导致的招生结果是:高职院校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知识性学习能力方面(理论学习能力)较以前的高职统招生来说有所下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们在技能性实践能力方面(实践动手能力)又有自己的特点。

上述因素都将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起到非常大的影响,这就是必须要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建设的动因,同时高职教材建设也必须适应这样的新情况、新要求。

2 高职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改革思路

本文以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教材改革新思路,并将该成果在相关院校、相关专业进行推广,以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普适性的要求。

1)明确教学内容改革的总要求和系统思路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以培养适合于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在培养方式上面提出了更加重视实践的思想,在教学安排方面突出了“教学做一体”方式的应用,考核方面探索了“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体系,反映出实践性、工程性、职业性的特色。教材借鉴了当今较为流行的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些优秀教材,采用新颖方式,主要介绍了C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基本程序设计结构、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体、文件以及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熟练使用C语言编程分析和解决基本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材内容的整合更加适合高职学生的特色

在教材整体结构方面,以IT类专业的产业发展和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从岗位的要求出发,体现学生在职业岗位中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特色。集教、学、做于一身,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符合“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在案例选择方面,减弱以往注重数学分析的案例,而选择贴近生活和应用的现实性案例;在课程知识描述方面,改变以往先叙述知识点,再举例说明的表达方式,而是由案例引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课程内容。同时教材在知识性、趣味性、难易程度等方面,其针对性和适用性都力求达到最佳的匹配程度。

3)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体现高职院校突出实践的要求

教学广泛采用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等方法,讲练结合,对于相对完整的知识点通过专题实训的方式进行理解和巩固。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在阶段学习后,进行综合性的应用训练,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较为完整的C语言程序设计概念。教材应设计适量的师生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考核方式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方式进行。

4)编写方式的改革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力求好学易学爱学

教材的编写应从学生特点出发,对于每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设计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引例,从一开始就抓住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单元中各个知识点的选择和描述方式都力求达到职业需求和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协调统一,力求教材能让学生从第一页一直就投入进去、钻进去,不说教、避免晦涩难懂的表达方式,确保学习热情、学习质量和学习目标的达成。

3 高职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改革实施

1)以整体培养规格为目标,优化内容体系,体现出由易到难、由知识点掌握到综合应用、循序渐近的学习原则。因此,从课程学习角度考虑,各个单元设置“问题引入”、“知识描述”、“单元练习”、“实训指导”等环节,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促进并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教材编写时淡化理论上的说教,在内容的撰写上力求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并搭配简短、生动、活泼趣味性强、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案例说明知识点,同时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说明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针对高职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达的特点,每个教学单元的后面设置“单元总结提升”环节,让学生自己对单元内容进行总结展示,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材,领会教材。为避免学生单元总结时无从下手,这部分内容采用提纲列表的形式给出,让学生根据提示信息进行总结。这种方式既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

3)教材牢牢把握以必须、够用为度的要求,但是为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可持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中的每个教学单元的最后撰写适量的“知识拓展”内容。“知识拓展”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内容的选取与课程密切相关,内容的表达通俗易懂。“知识拓展”将对学生给与必要的知识补充,丰富学生的知识量,培养编程的综合思维能力。

4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切忌好高骛远、形式主义。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探讨如何学习、如何获得知识的问题。不可否认,最近一批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教材在逐渐引入大陆,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际版教材并没有板起学术化的严肃面孔,而是亲近学生、贴近实际、重在实用,这给了我们以许多启迪。本文通过高等职业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改革的探索,为计算机专业的教材改革提供了一个案例,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相信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是十分有益的。

[1]王玉娟.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8):5-6.

[2]李飞鸿.对示范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38-40.

[3]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
基于Visual Studio Code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探索
51单片机C语言入门方法
从细节入手,谈PLC程序设计技巧
基于C语言的计算机软件编程
高职高专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设计探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系统的实现与研究
浅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PLC梯形图程序设计技巧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