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

2014-03-26 05:47李雅伟时丽颖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言语跨文化交际

李雅伟,刘 飞,田 晓,时丽颖

(1.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资产与后勤管理处,河北 承德 067000;2.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体育健康与艺术教育部,河北 承德 067000;3.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园林艺术系,河北 承德 067000;4.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科技发展与校企合作处,河北 承德 067000)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最初重视的只是沟通所需要的交际工具——外语。研究者与学习者普遍重视外语语言知识的研究与学习,而且,更注重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以及可接受性。但是,人类的交际活动,除了语言交际,还有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遗憾的是,人类沟通的非言语方面只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才积极地展开规模性的研究。朱利叶斯·法斯特在1970年发表了一部关于身体语言的著作以后,公众才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存在,这部著作总结了到那时为止行为科学家关于非言语沟通的研究成果。然而,在目前的现实社会中,人们对非言语交际的存在和实际应用仍处于下意识或潜意识地对其加以运用和解释的阶段,这降低了交流过程中有效的信息,存在的问题有待实际解决。因此,在研究人类交际活动时,我们绝不可片面重视语言交际而长期忽略非言语交际的特点与作用。同时,一定要结合语言交际的优势,挖掘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问题,积极探索有成效的对策,否则,有效的交际难以达成,交际失败也会频繁出现。

语言是交际的主要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语言体系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而且不同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也不尽相同,因此语言差异也是构成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1]。非言语交际,与语言交际一样,也是人类文化铸造出来的产物,反映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所习得的文化模式,它包括了以一切非语言文字形式的交际信息符号来进行的人际交往,如:表情、手势、身势、触摸、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加速发展,非言语交际也开始受到相关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和广泛深入的研究。

1 非言语交际的特点与作用

语言交际的重要性是由其自然的功能所确定的。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能传递言语交际难以表达的事物、意念和情感,起到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的作用。在行为学上存在两个学派,一个是心理学派,主张非言语行为体现一定的感情色彩;另一个是交际学派,坚持非言语行为制约人际交往。交际行为既有表现性又有社会性,而且都与文化相关联。为此,非言语行为的主要特点与作用归纳如下:

1)补充(Complementing)。非言语交际与语言交际相互结合,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非语言行为可以对语言行为起到修饰和描述作用。例如,一对恋人在公园手拉手散步时,并不说“I love you.”,可他们之间的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往往把“我爱你”的信息传达得十分清楚。这种非言语交际手段没有一套明确意义的符号,却能表示出双方的真实情感。

2)替代(Substituting)。语言交际遵循语法规则,具有严谨的结构,而非言语交际往往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也没有固定的结构。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不能或不便用语言发出信息,此时,往往用间接、曲折、隐晦或委婉的非语言方式来代为传递某种信息。因此,通常需要综合分析当时周围的情景或语境才能作出准确判断。下面引述一篇题为“My Son”文章中的父子之间语言和非言语行为相互结合的替代例证。“At a time when an eight-grader's social status was measured in the traction of an inch of hair kissing his collar,my father would march me down to the barbershop on Saturdays and triumphantly tell me the man with the scissors.‘Just leave him enough to comb.’I would close my eyes,determined not to give him the satisfaction of seeing my cry.Without even thinking about it,I froze him out of my life,speaking only when spoken to.I learned to use silence like a knife.”(译文:“那时候,一个8年级学生的社会地位是依据他头发触及衣领的长度来衡量的。而每到星期六,父亲就会押着我去理发店,得意洋洋地对理发师说:‘只留一点够他梳的就行。’我会闭上眼睛,决心不让他得到看见我哭的满足。我甚至不假思索就将他排斥在我的生活之外,从不主动跟他说话。我学会了用沉默当刀。”)从上述例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儿子用“闭上眼睛“和“沉默”的非语言行为,来表示对父亲的严厉与苛求的抗议和怨恨。

3)否定(Contradicting)。非语言行为所表达的意思可以完全与语言行为相反。例如,日美贸易谈判中,美方人员看了样品后嘴上说:“GOOD!GOOD!”目光却冷峻严厉,直视着对方眼睛,这在日本文化中会被认为无礼,甚至是挑衅对方,更不会相信对方所表达的肯定。一般说来,在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传达的信息冲突时,人们更倾向于相信后者。因为非语言具有生物性,一般人的意志难以控制下意识的行为,更能反映交际者的真实感受。

4)重复(Repeating)。对语言交际行为的强调和补充。它可以单独起作用,重述交际信息。例如,在指引方位的对话中:A:Welcome on board!My name is Lisa.Please follow me to your seat,A6.B:Thank you very much.A在说“… to your seat,A6”时,同时,用手、微笑、头部右倾重复示意。为了配合言语行为,乘务员的非言语行为几乎一直不停的,即使语言功能停止了,她的服饰、举止、表情、手势等在不断地传递某种信息,因此,非言语行为又是连续性的。

5)强调(Accenting)。主要用来强调语言信息或其他非语言信息的特别或重要之处。例如,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Suddenly the church clock struck twelve.The master rose from his chair.‘My friends,’said he,‘my friends,.I… I…’But something choked him…”这个例证突出了课堂教学中的教师——韩麦尔先生,他简短的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交替出现的情景却再现了当时的环境、声音、语气、停顿、哽咽、肢体等非语言行为,着重强调了他即将面临失去语言和家园等一切的悲愤心情。可见,非语言行为明显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感情色彩。

6)调节(Regulating)。交际时,人们常用手势、眼神、语调或停顿等暗示对方继续说下去或住口,起到调节相互之间关系的作用。比如:交谈双方进行交际时,谈话者说出的观点正合听者之意,听者笑容可掬,眼睛熠熠发光,还不时点头等,明显表露出赞同或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的迹象。反之,听的一方对说话者表述的观点并不认可,为了礼节等,又不好当场打断对方,而是皱皱眉头;清清嗓子或摇摇头等,潜意识中表示出不满意或想让对方打住话题等暗示[2]。

从以上列举分析中可以看出:作为交际的另一种方式,非言语交际可以直接用来抒发情感、表明态度、交流思想、掩饰内心状态等,从而增强交际的整体效果。在不同文化的交际场合中,非言语交际的特点和功用分明是多样复杂的,更深层次的挖掘与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2 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及对策

2.1 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语言和非言语行为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都被置于文化的大环境之中,由于受到文化价值观、世界观和习俗规范等不同因素影响,不同文化的语言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普遍性差异,交际双方容易统一认识,经过良好沟通,可以顺利达成一致意见。可是,非言语信息是千变万化的,常因文化、历史、性别、个人乃至场所等状况而异。相对而言,非言语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的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更为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读那些差异,交际者之间必然产生歧义和误解,甚至会导致交际冲突与失败。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的重点应该放在文化差异上。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生而知之的。而非言语交际中的面部表情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行为,也是人的本能,例如:哭。中国人的丧祭场面往往宏伟而热闹,死者亲属可以用各种哭的方式来表现出自己的悲伤与难过。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对死亡真正痛苦的其实是族群生命力的衰弱,而非一个唯一个体的消亡。目前还流行一种风俗,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过世,有些地方则安排所谓“喜丧”,请专门的哭丧队来嚎啕大哭,甚至,搞一些看似喜庆的说唱习俗,想让丧礼办得体面与热闹。而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的丧礼更多的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需要安静,因此丧礼非常肃穆。哭丧无论是初终还是在教堂,也无论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时,亲友都不能大声嚎哭,只能默默流泪或嘤嘤啜泣,意为不要打扰死者灵魂安静[3]。总体而言,西方人认为在人前号啕大哭是一种没有修养的表现,至于群体性的嚎哭对于西方人而言更是匪夷所思。

2.2 对策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文化差异在不同语境下也是最难理解,最难把握的。为了交际的成功,避免冲突的产生,增强跨文化意识,培养积极主动的跨文化态度,了解和学习非言语交际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掌握适用于各种不同文化交际场合的非言语交际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策略来应对。

首先,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以目的文化和学习本土文化为实例。例如,英语在英、美国家的使用是在母语环境中的语言使用,而在中国使用属于非母语环境中的语言使用,这样,所处的大环境不同,因此,同一语言在母语和非母语中使用的意义则不同。先了解本文化中的非言语行为,有助于更好理解其它文化中的非言语行为;对比不同文化环境对英语使用的作用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英语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与风格,从而加强对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的认识与理解。

其次,培养积极主动的跨文化态度。态度指的是对持有与自己不同价值观念、遵守不同行为规范、采用不同意义系统的人们的态度。这种态度常表现为成见或偏见。然而,成见或偏见都可能影响和阻碍交际双方的交流与理解。因此,增强自我意识,认识成见的存在,清除偏见。同时,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开放、欣赏和移情等态度。所谓移情,就是针对不同于自己本族文化系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文化习俗持开放、欣赏的态度,并能将心比心,愿意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

最后,不断累积和提高非言语方面的知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应该具备和运用的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他们自己国家和对方国家的社会群体及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是关于个人和社会层面交际过程的知识。本族的非言语文化知识往往是我们不知不觉中进行和积累的,而学习其他国家和群体的非言语文化知识则通过阅读、学习、参观、访问、调查等各种手段,将其与自己的本族文化进行比较和对比,有意识进行的。只要我们不断积累、鉴别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并在实际交往中应用,就能不断提高和完善知识的拓宽。

3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明确认识语言与非言语交际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异特点以及非言语行为的特殊作用。人们由于生活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语言环境下,非言语行为带来了极大的的文化差异,而这些差异又是十分微妙和难以辨认的,也是代代相传和自然生成的,这样,不同文化交际中难免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有成效的跨文化交际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及跨文化意识,对不同的非言语行为采取理解、宽容、开放、欣赏、移情的态度,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只有这样,跨文化交际才能顺利进行。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吴娇.浅议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特点[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9(6):126-127.

[3]姚振强.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J].人民论坛,2010(32):206-207.

猜你喜欢
言语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关于冬天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