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报道扫描

2014-03-26 14:33郭之恩
对外传播 2014年1期
关键词:公报议程会议

郭之恩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在闭幕当天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发表公报。15日授权新华社发布《决定》全文。

在中国的政治格局中,新一代领导人执政后的历次三中全会往往是其首次亮明施政思想的重要会议,是中国此后改革发展的总路线,因此得到外媒的极大关注。本次三中全会的会议时间在2013年10月29日的中共政治局会议上确定,因此,外媒对该次会议的集中关注聚焦在当年11月间。

我们以主流英语国际媒体(通讯社、报纸、杂志及其网站)为主,兼顾东亚(日韩、新加坡)及法德两国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调查了60多家媒体在2013年11月1日至28日间的涉华报道,着重分析外媒(以英语媒体为主)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情况。

一、举世关注

在此期间,通过数据“抓取”得到的外媒涉华报道总数共计在5300多篇,其中涉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大致有一千多篇。

2013年11月间,外媒关注中国热点不断,在众多报道中,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独占五分之一,足见外媒对本次会议的重视。

二、报道“节点”主要集中在三个

从每日涉华报道总量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三个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节点。(如下图所示)

(注:另一节点“11月25日”,当日报道“爆棚”,达到单日600多条,其原因是中国国防部宣布设立“东海防空标识区”。)

第一,11月4日前后,预测优先改革对象涉及金融、土地、税制、国有企业四大领域。该时间节点距政治局会议确定三中全会具体会议日期一周,同时离会议开幕还有一周时间。经过大致一周的准备,外媒纷纷开始报道的“预热”。此时,以预测会议主题、关注改革力度的报道为主。比如:

《经济学家》杂志推出重磅文章,对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充满期待。该文认为会议将出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政策和国有企业新规。任何人或国家低估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改革的信心和能力,都将是一个错误。

韩国《每日经济》3日报道称,这可能预示着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35年后最高强度的改革举措或许将出台。此次三中全会改革方案的重点可能围绕经济、行政体制、反腐等三大核心进行,而优先改革的对象将是金融、土地、税制、国有企业四大领域。

香港《南华早报》4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司法体制改革将是三中全会政改的组成部分,审判独立确定将成为司法改革方向。

第二,11月13日前后,认为中国的改革将是渐进式的。在三中全会召开且发表《公报》之后这段时间,由于外媒驻华报道力量有限,外界对会议内容总体并不清晰。因此,其报道以“零散的”、“关注某一方面”为其要点。这一时期的报道以消息人士“臆测为主”。比如:

路透社11日报道,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对备受期待的改革细节保持沉默,但投资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预期: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推动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推动利率的进一步市场化;农业和土地改革;银行业改革;铁路行业改革;能源行业改革;环境保护;人口政策改革;住房市场改革。

三中全会会期确定之后,通过各种消息渠道透露“此次会议的改革力度将是空前的”、“全面的改革蓝图”,外媒的胃口已被高高吊起。但是,由于三中全会闭幕后没有在第一时间公布具有具体操作性的《决定》,而只是公布了会议《公报》,因此引发了普遍的失望。比如:

彭博社称,《公报》显示中国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内容却缺乏新意。

《纽约时报》称,改革的内容没有超出社会预期,说明中国的改革将是渐进式的。

英国广播公司称三中全会“雷声大雨点小”。

《华尔街日报》认为会议没有满足社会的期待。

路透社称《公报》强调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让人非常失望,说明政府毫无改革国有企业的意图。

第三,11月15日以后,称会议将催生更广泛的改革。中共中央授权新华社发布《决定》全文,一份具有实际操作性、切中中国社会当下发展问题与解决思路的改革规划“浮出水面”。此时,外媒的言论立场犹如坐上了“过山车”,发生了“逆袭”。

同是此前对会议充满失望的路透社,在16日改变立场,称会议是“中国几十年来最大胆的改革”。

《纽约时报》17日刊发社论称,如果能够贯彻完成,十八届三中全会勾勒的改革方案将大大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

英国《金融时报》15日称,最终出炉的《决定》让人感到鼓舞,《决定》中提到的很多行动可能会催生更广泛的改革,这些改革对于遏制腐败、弘扬建设更公正社会的精神是必要的,总的来说,这些都将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尚未定义的“中国梦”注入实质性内容,而“中国梦”正是他在此次全会中着重提到的。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认为,改革将导致出现一个“新中国”。

英国《经济学家》16日以“党的新蓝图”为题称,在中国媒体报道中,它被称为“改革2.0”。这种描述也许有所夸大,但中共的确推出了多年来范围最广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措施。15日公布的《决定》可能引发新的试验浪潮……

新加坡《联合早报》称,长达两万多字的《决定》从十余个方面,展开了对深化改革的全景式描述。一般以为《决定》可能会讲较宏观、大原则的内容,但公布的内容有不少具体细节,出乎意料,而且范围之细致与针对性,也获得学者赞赏。

《时代》周刊网站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规模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广泛”,中国承诺的改革比此前的任何设想都更饱满……

三、一场言论“冰火两重天”的体验endprint

三个节点言论立场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是外媒本次三中全会报道中普遍反映出的现象:领导人更替后首次表明执政思想、各路消息纷纷吊起“胃口”,使其在“预热报道”阶段对会议充满期待,对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及中国的未来满怀期望;较为纲领性的会议《公报》因为缺少具体的改革内容,使得外媒的热情在被“高高抬起”之后“重重摔下”,普遍的失望情绪蔓延;《决定》公布,中国改革蓝图清晰可见,外媒“失落”的“惆怅”瞬间被“空前的改革力度”一扫而光。看好中国、鼓励中国的言论此起彼伏。

在诸多外媒中,英国的《金融时报》、《经济学人》、路透社,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以及香港《南华早报》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最为突出。在他们的报道中虽然也有描绘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不确定性的文章,但是,总体而言,支持和鼓励中国发展成为主流。相反,持对中国不太友好立场(如“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媒体越来越少。

在这其中,《华尔街日报》成为了一个缩影。

在报道预热阶段,《华尔街日报》连续报道关注会议:6日报道《“中国改革4.0版”呼唤政治体制改革》;7日《为何说中国可能在本周末永远改变?》;8日《改革意志与周期力量促中国经济重回8%》;9日至10日间,其在网站上以7篇文章大幅报道三中全会,如:《回顾中共历史上的三中全会》、《京西宾馆是本届三中全会的会场吗?》、《三中全会面临改革重任》,此外以“以小见大”见长的“华尔街日报体”配合描述中国改革焦点的文章,《一个中国家庭与户籍制度的“持久战”》、《中国农民是否能拥有自己的土地?》等。

在公报发布之后,失望之情见诸笔端:“户籍改革在公报中没有踪影,金融市场改革也仅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一笔带过,在改革的提法上有所退步”,“公报篇幅有限,因此语言高度凝练,掩盖了一些隐藏在细节中的重要变化,不可能详细地勾画经济蓝图。三中全会传递的仍然是‘渐进改革的调子,一些方面的改革不及预期正反映出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复杂形势,不能指望一次会议就能解决所有深层次的问题。”

在《决定》公布之后,《华尔街日报》有克制地表现了其对中国未来的信心,这点在19日前后的报道中有了集中体现:《中国转向真正的改革》、《中国放宽生育政策造就“二胎概念股”》、《房价高企 房产税成部分中国人福音》、《三中全会国企改革并非全无亮点》、《中国将注意力转向改革计划的实施》。

四、报道中的议程设置:从“猜议程”到“跟议程”

外媒“猜议程”与“会议议程”之间存在重合,也存在一定差距。

《决定》公布后,“会议议程”对外媒“报道议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将调查时间段内主要外媒报道的议题进行归类,可以分为:总体报道+专门领域两大类。在专门领域下,又可分为“经济金融”、“生育、养老、退休”等十六个子项。

从议程和发表时间的关系来看,“会议议程”与“外媒报道议程”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关系(如上表所示):

在报道预热阶段,“外媒报道议程”大都属于前瞻性质——“猜(会议)议程”:“经济金融领域改革”、“农村土地改革”、“国企改革”、“地方政府改革”、“财政改革”、“外交”、“户籍制度”、“中等收入陷阱”等成为外媒为会议设置的议程。

到了《决定》正式公布之后,会议议程设置报道议程——“跟议程”尤为明显。外媒的报道迅速集中在“三中全会力度最大,为外媒所始料不及的”议程上,如“生育、养老、退休”、“劳教制度”、“反腐”、“国家安全委员会”等。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并不能脱离报道事实本身。通过这次三中全会外媒报道的表现,可以总结出一点经验和教训:在影响外媒“议程设置”方面,中国仍有巨大空间。摒弃言之无物、“假”“大”“空”的“套话”和“陈词滥调”,这样才能吸引并积极影响外媒对中国报道的“议程”。

责编:吴奇志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报议程会议
欧洲理事会会议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图解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特朗普表示美国不支持G7 公报
主席团会议
阿塞拜疆向联合国提交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规划报告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
一场会议和它的记录者
目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