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例聋人耳聋基因诊断结果分析及婚配生育指导

2014-03-28 03:50王荷溪潘蓉蓉戴晓云魏钦俊康东洋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聋儿聋人杂合

王荷溪 潘蓉蓉 戴晓云 魏钦俊 康东洋

1.江苏省镇江市计划生育指导所(212004);2.南京医科大学生物技术系;3.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

我国是出生缺陷和残疾高发国家,出生缺陷总发生率40‰~60‰。残疾人群有8296万,其中听力残疾人群有2780万(33%),居各类残疾之首[1-2]。研究表明,中国耳聋人群中,GJB2、SLC26A4及线粒体基因(mtDNA12Sr RNA)是导致大部分遗传性耳聋发生的三大责任基因,所占比例分别约为21%、14.5%及3.8%,由此催生出的耳聋基因诊断技术在中国已成为耳聋病因学分析的有力工具,并常规应用于临床检测[3]。目前中国耳聋人群中约66%的遗传性耳聋已能够得到明确诊断。对于明确遗传学病因和遗传风险的耳聋人群和听力正常的致聋基因突变携带者,在其婚配前进行遗传咨询,孕早期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可指导其家庭生育听力正常的孩子[4]。笔者2012~2013年对镇江市区165个青年聋人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及生育指导,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1月~2013年12月,对由市残联组织的年龄20~35岁有生育意愿的青年聋人165例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及婚配生育指导,其中男性97例,女性74例;含聋人夫妻12对。

1.2 方法

1.2.1 一般检查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发病年龄、原因,有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用药史,有无头部外伤史,以及家族史等情况。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查体以及耳鼻咽喉专科查体。听力学及影像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听觉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颞骨CT以及颅脑MRI等。建立记录册,签订耳聋基因检测知情同意书。

1.2.2 DNA提取方法 抽取外周静脉血3~5ml,EDTA抗凝。所有血样用小量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DNA(北京天根生物公司),定量鉴定,其余保存于-20℃备用。

1.2.3 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方法 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北京)对GJB2(35delG、176del16、235delC、299delAT)、SLC26A4(2168A>G、IVS7-2A>G)、GJB3(538C>T)和mtDNA12srRNA(1494C>T、1555A>G)4个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致聋突变位点进行检测。该试剂盒以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带有Tag标签序列的基因位点特异性引物对相关突变位点所在的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荧光标记,然后与能够识别相应标签序列的基因芯片进行杂交,最后通过软件对芯片进行扫描和数据分析,得到9个突变位点的检测结果。基因芯片采用微量点样技术,将检测突变位点的通用探针与各种对照探针固定在经过化学修饰的基片上,每一个检测探针重复5个点,每一个对照探针重复5、10或15个点,形成11行×15列的微阵列,每张芯片上有4个同样的微阵列,每个微阵列可以检测一份样品。

2 结果

2.1 耳聋基因检查情况

165例青年聋人中发现有91例携带致聋基因,男性52例,女性39例。其中GJB2 39例,SLC26A4 38例,mtDNA12Sr RNA14例。有2例携带两种致聋基因,1例为SLC26A4IVS7-2A>G杂合+ mtDNA12Sr RNADNAA1555G;1 例 为 GJB2235delC杂合+SLC26A42168A>G+IVS7-2A>G复合杂合。见表1。

2.2 婚配生育指导

165例中有12对夫妻,只有1对夫妻双方均未检出致聋基因,1对夫妻双方都携带相同致聋基因。3对聋人夫妇妊娠,其中1对夫妇男方致聋基因为GJB2235delC纯合,女方未检出,妊娠后在解放军301医院行产前诊断胎儿基因型为GJB2235delC杂合,现已生育,女孩,听力正常。另1对夫妇男方未检出,女方检出致聋基因为mtDNA12Sr RNAA1555G均质,子代芯片检测为mtDNA12Sr RNAA1555G均质,目前听力正常;第3对夫妇男方为SLC26A42168A>G+IVS7-2A>G复合杂合,女方为SLC26A4IVS7-2A>G/1079C>T复合杂合,现已生育,男孩,听力障碍,基因型为IVS7-2A>G纯合。未婚聋人141例,检出致聋基因76例 。

表1 165例聋人致聋基因检出情况

3 讨论

同症婚配是遗传学一个普遍的现象,其会增加连续的遗传性状变异的发生几率已成为共识,而耳聋群体的同证婚配在国内外有极高的比例,耳聋患者的出生随着高密度的同症婚配而持续增长[4]。在我国,聋哑学校、聋儿康复机构和残疾人福利机构使得聋人处于同症聚集状态,聋人之间的婚配也是主要的婚姻模式。耳聋基因诊断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为相当部分的耳聋患者揭示分子病因,为耳聋家庭提供致病基因的携带状况和遗传规律等信息,从而为耳聋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出生缺陷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对未婚人群我们专门印制了婚配生育指导卡,用红、黄、紫分别代表 GJB2、mtDNA12Sr RNA、SLC26A4不同的3种基因型。告之耳聋的遗传规律,在选择对象组织家庭时让对方也来做基因检测,尽量避免与携带相同致聋基因(同色卡)的人婚配生育,妊娠后要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以有效避免生育聋儿,实现一级预防。对3对拟生育但检出致聋基因的聋人夫妇均给予了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其中2对夫妇生育听力正常儿;另1对生育聋儿的家庭有其特殊性,由于女方是再婚且年龄比男方大,婚姻得不到双方父母的支持和认可,特别希望生育一个听力正常的孩子建立家庭维持彼此感情,产前由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检测,生育聋儿的几率几乎是100%,但是最终他们还是选择生下孩子。

聋人是生育聋儿的高风险人群,他们的生育意愿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因此迫切需要得到确实有效的专业指导。耳聋基因诊断使得耳聋的诊断跃升至分子水平,大大提高了临床耳聋患者的确诊率,并为预防耳聋患儿的出生和耳聋的发生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和实施途径。本资料中SLC26A4基因检出率(23.03%)明显高于文献报道,也与袁永一等[5]报道(19.43%)有差别。由于本文例数有限,有待于更多耳聋人群基因检测结果验证,以分析判断地区差异。

[1] 康媛,楼懿婷,凌佩华,等.婚前医学检查与出生缺陷预防的现状调查[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08,(1):4.

[2] 孙喜斌,魏志云,于丽玫,等.中国听力残疾人群现状及致残原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7):643-646.

[3] 韩明昱,卢彦平,边旭明,等.遗传性耳聋家庭康复与预防模式的探讨[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4,12(1):12-14.

[4] 袁永一,戴朴.耳聋基因诊断--转化医学推动耳科学发展的范例[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4,12(1):1-5.

猜你喜欢
聋儿聋人杂合
中日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比较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比较
浅谈幼儿音乐律动教学在聋儿康复中的运用价值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文化趋同下的翻译视角
携手聋儿 奉献爱
浅析英语文学汉译中杂合现象的成因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
特殊教育期刊在聋人文化建设中的关系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