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发展,财政要给力

2014-03-28 07:57本刊评论员
财政监督 2014年9期
关键词:财力包容性财税

●本刊评论员

“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吟诵古人对联,其中“乐事还同万众心”一句,总理称“印象特别深,用现在的话,就是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出了“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治理目标。改革和发展决不能只追求总量上的丰裕,还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正如一些学者所说,要告别攫取性增长,重构包容性发展体制。包容性的体制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体制,要让人民在经济发展当中受益,能包容下每一个人的发展权和有尊严的生活,还要注重代际公平,包容下子孙后代的发展机会,不能让少数人以牺牲多数人甚至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谋取利益。

决策层提出,“抓好财税体制改革这个重头戏”是今年工作重点之一。改革中财税体制的“戏份”之所以重,主要在于它在构建包容性体制中的关键地位。财税体制的分配功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财税体制的调控和经济行为导向功能,在约束不公平地消耗自然资源、向社会转嫁私人成本等外部性行为方面至关重要;财税体制支付行政成本的功能,决定国富与民富的平衡和纳税人的负担轻重。财政体量越大,在建立包容性体制中的责任就越大。

“人均万元税负”阶段到来,单看这一口径的政府收入,构建包容性体制的财政基础似很薄弱。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人均财政收入远低于发达国家,追求低税负、高福利财政不可持续。笔者认为,客观评估中国财力和通过财税体制改革挖掘财力的空间,构建包容性体制,财政仍大有可为。

客观真实地评估政府财力,首先必须注意到两大特殊国情,一是土地国有制使我国拥有巨额的土地收益,去年土地出让收入就超过4万亿,二是国有企业资产和经营收入规模巨大,国企利润也是数以万亿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理应通过国有资产收入来造福人民。第二,从政府收入统计口径上,我国的各项社保收费并未计入财政收入,而很多国家此项收入是列为社会保障税纳入财政预算的,去年仅养老保险费收入就超过2万亿,此外,还有规模不可小视的规费收入、罚没收入等。不考虑这些客观情况,就会低估计政府财力,弱化政府责任。

通过财税体制改革,挖掘财政潜力,途径也很多。在财力配置上,重投资轻民生的倾向仍然存在,沉淀财政资金规模不小,一般性行政支出规模还有压缩的余地;在财政绩效上,跑冒滴漏现象还相当严重,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过多,“三公”消费仍需进一步治理,一些部门预算打得过宽,花钱大手大脚。优化财力配置,提高财政绩效,将公共资金用在更需要的地方,能极大地增加包容性体制的财力基础。

财政在包容性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摸清财政家底,用有效真实的数据说话,在此基础上,公平、高效地向社会各阶层提供与财力相对称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通过分享型财政和民生财政,促进包容性发展的落实。摸清家底,重在实行全口径预算,预算法修正案草案新增第4条明确:“预算分为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财政分配的公平、高效,需要严格界定政府责任,实行财政公开,严格预算管理和监督,财政负担要公平,财政性社保资金要真正向弱势群体倾斜。此外,也要处理好国富与民富的关系,稳定宏观税负水平,让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收入在经济上成为可能。

猜你喜欢
财力包容性财税
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来源分解及动态演进
“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对县级的转移支付规模只能增、不能减”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财税政策的启示
结算财力
结算财力
中国企业在境外的财税管理
2016:打好财税改革攻坚战
践行“三严三实”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