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研究生媒介素养研究

2014-03-28 10:54文/李
传媒 2014年8期
关键词:媒介研究生素养

文/李 锋

相对于传统印刷媒体,新媒体以数字传输、互联网络、移动通信等新技术为基础,具备传播速度迅速、信息要素多元、交互功能强大、承载信息海量等特征。新媒体形态丰富多样,包括飞信与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手机报刊等手机移动媒体、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等互动式电视媒体、搜索引擎与博客等网络媒体。

一、媒介素养内涵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定义的“媒介素养”概念被广泛接受: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即处于信息化社会环境之中,人们面对媒介信息的选择(choose)、理解(understand)、质疑(question)、评估(evaluate)、创造(create)、生产(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respond thoughtfully)。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认为,媒介素养包括认识、发现、检索、利用、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强调解读、批判媒介信息,将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提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批判性解读、欣赏媒介信息,利用媒介获取自身和谐发展的能力。

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源地,英国多数高等院校以公共基础课形式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以及相关教育培训项目。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部分国家高等教育均设置了媒介素养研究学科以及课程体系,并设立了媒介素养教育学位,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起源于图书馆技能教育。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新媒体的迅速普及与发展,《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与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近年来,中国图书馆学会多次举办“全国高校文献检索教学研讨会”“文献检索教学经验交流培训班”等研讨,针对基于互联网传媒的媒介素养相关理论、实践深入探讨。

传统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主要依托图书馆用户教育,重点旨在培养读者加工、利用纸质文献的素养能力。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结构信息化、数字化,各类传媒承载了海量信息,信息资源丰富、共享,信息环境交互、虚拟、动态,较之传统的媒介素养内涵,基于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的媒介素养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基于新媒体的媒介素养是指基于思维意识、文化积累、心智能力,借助先进信息技术,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快速获取媒介信息,正确评价、利用、处理媒介信息,基于知识存储与结构创造性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与素质,具体包括了媒介认知、媒介信息思辨能力、媒介信息意识、媒介信息使用能力、媒介信息伦理、媒介信息礼仪等维度。

二、高校研究生媒介素养现状

本研究通过问卷、面对面访谈,调查了来自于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浙江省共计12所高校的312名研究生。通过统计分析,高校研究生媒介素养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研究生媒介认知较薄弱、媒介信息思辨能力较强。媒介认知包括对于媒介类别、特质、功能、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基本了解与认知。媒介信息思辨能力包括批判性思考、真实性识别媒介信息以辨别、采信、质疑媒介信息的能力。

依据大众媒介主要社会功能:文化传承、社会协调、娱乐、环境监测,研究生对于其娱乐功能的认知比例高达100%,其他媒介功能的认知比例分别是社会协调92%、文化传承52%、环境监测15%。对于新闻的采编制作过程,69%的研究生表示不了解。对于传统媒介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及运作方式,91%的研究生表示基本了解,但是对于以微信、搜索引擎等为代表的新媒介,86%的研究生选择了不确定其主要经济来源、运作方式。研究调查了研究生对于媒介信息的思辨能力,面对微博或微信大量转发的信息,65%的研究生表示“根据发布者确定真实性”,12%的研究生表示“基本相信”或“完全相信”,23%的研究生持“通常质疑”态度。针对新媒体,高达89%的研究生偏向于信任官方媒介,大多数研究生对于社交网络、BBS等非官方新媒介信息发布的真实性持保留、质疑态度。尽管相比较于传统媒体,97%的研究生偏向于喜好新媒体,但是对于媒介信息的信任程度,75%的研究生倾向于认可传统媒体。

2.研究生媒介信息意识较敏锐、媒介信息使用能力较薄弱。媒介信息意识体现了研究生对于特定媒介信息感受力的敏锐性、注意力的持久性以及对于媒介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媒介信息使用能力即恰当选择信息工具,有效识别、采集、处理、利用、评价媒介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基于互联网传媒与新媒体环境,98%的研究生能够在海量、纷繁的信息源中较为准确、敏锐地洞察并获取相关信息。82%的研究生具备较强的防范病毒与信息安全问题意识。92%的研究生具备了信息共享意识,其中仅有21%的研究生同时具备了相关的信息共享技能。对于新媒体类别,研究生经常使用的工具包括QQ、微信、E-mail、论坛等,主要用于信息浏览与即时通讯,对于新媒体的参与性、互动性功能使用较少,对于常用软件熟练操作的比例仅占31%,一定困难或较大困难依托新媒体技术及时追踪研究领域发展动态的比例高达75%。其中,研究生对于国内的媒介信息意识显著高于国外媒介信息,英语水平与研究生媒介信息意识与媒介信息使用能力正相关,理工科研究生的媒介信息使用能力显著高于文史类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媒介信息使用能力显著高于硕士研究生,两类群体信息意识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研究生总体媒介信息意识较敏锐、媒介信息使用能力较薄弱。

3.研究生媒介信息道德较全面、媒介信息礼仪较薄弱。媒介信息伦理道德是指在媒介信息获取、使用、发布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与伦理规范。随着互联网传媒高速发展,信息源呈几何级数增长,传媒环境自由、匿名,色情、暴力、反动、虚假等低俗信息屡禁不止。媒介信息礼仪由现实社会延伸至新媒体环境,是指互联网传媒环境中应有的行为规范与礼貌。媒介信息礼仪涉及简洁、正确、安全、尊重、隐私、友善等基本维度,有助于形成良好健康的传媒信息行为秩序。

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总体体现了较高的媒介信息伦理道德。98%的研究生认同信息伦理,71%的研究生有意识区分新媒体环境信息资源付费与免费的区别,69%的研究生认同应当尊重新媒体环境中的知识产权、抵制学术信息剽窃,92%的研究生具备较强意识自觉抵制色情、暴力、反动等网络信息,89%的研究生表示强烈杜绝参与或传播网络不良信息。25%的研究生表示完全认同与遵守媒介信息礼仪,能够将现实社会的行为礼仪延伸至新媒体环境,42%的研究生选择了“不确定”选项,填写的理由主要是网络匿名。另外,33%的研究生明确表示完全不会考虑与遵守媒介信息礼仪,填写的理由主要包括便于情绪宣泄、匿名、网络环境信息礼仪遵循程度总体较低等。

4.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重视程度较低、引导力度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7%的研究生基本了解媒介素养概念,45%的研究生认识到媒介素养能力与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69%的研究生所在院校尚未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47%的研究生所在院校单纯采用文献检索或计算机网络教育课程替代媒介素养培养,21%的研究生所在院校开设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了研究生必修课程,明确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评价体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国际媒介素养教育概述”“文献检索”“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新闻、传播与媒介素养”“网络心理学”“网络伦理学”等,教育形式主要包括系列讲座、课程讲授、实践交流、嵌入式教学等,32%的研究生所在院校完全未涉及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开设相关课程的受访者中仅62%的研究生表示完全或较为满意实际教学效果,其它研究生表示相关课程无法满足他们处于新媒体环境中对于媒介信息的需求与有效使用。尚未开设相关课程的受访者中高达96%的研究生表示学校如果开设相关课程将非常愿意接受培训与教育。

研究调查了研究生遇到信息检索困难时的解决渠道,选择比例最高的渠道是通过网络论坛咨询,其次是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向同行求助,仅8%的受访者选择了求助于情报学、传播学、新闻学等相关专业机构或人士以提升媒介信息检索技能。由此可见,研究生遇到信息检索困难时首先考虑信息获取的简便性与快捷性,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权威性考虑不足。

由此可见,基于新媒体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渠道,研究生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强烈,高校对于媒介素养教育重视程度较低,部分高校将相关课程设置于公共选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单一,尚未完全满足研究生相关需求。他们主要通过自我摸索以积累媒介素养能力,缺乏系统学习与嵌入式教学指导,高校引导力度不足,导致研究生有效使用信息效率较低。

三、研究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逐渐改变了传统生产与思维方式,信息社会强大的传播速度、海量的信息资源以及广泛的应用领域影响了社会、教育、生产、流通等诸多领域。研究生作为新媒体技术的参与者与使用者,时刻体验着新媒体技术所引发的信息革命。基于新媒体环境,如何帮助研究生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媒介素养水平、增强媒介信息使用效率,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针对调查研究数据,借鉴国外高校媒介素养培养体系,本研究提供以下研究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1.更新观念,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较之国外,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尚未受到足够关注与普遍重视。更新观念、重视媒介素养教育是切实提升研究生媒介素养水平的先决条件。一方面,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媒介素养对于当代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影响作用,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对于研究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创新精神与科研水平的强力推进作用。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需加强宏观调控,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保障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资源、经费等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积极引导研究生接受、参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研究生充分认识媒介素养水平对提升其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2.科学设置,完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高校媒介素养传统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形式显然已难以满足现代教育需求。科学设置、完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势在必行。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当代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以及科研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高校应当充分论证,开设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的媒介信息应用类课程,避免单纯传授程序设计语言与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增加新闻学、传播学、媒体研究、大众文化、媒介信息伦理学、礼仪学、心理学等媒介素养能力与修养教育,以此增强研究生媒介信息观念,提升媒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能力,确保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涵盖知识、技能、素养、能力等多元化教育内容。

3.积极推动,提升研究生英语水平。根据本研究调查结果,研究生英语水平与其媒介信息意识与媒介信息使用能力正相关,即研究生英语水平越高,其媒介素养能力越高。基于新媒体环境,网络信息高度发达,全球信息一体化,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能够有效地帮助研究生密切关注全球媒介信息发布,较好地捕捉学科领域最新动态与前沿发展。因此,英语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能力能够有效地帮助研究生增强媒介信息意识,准确领悟信息编码,提升媒介信息获取、分析与创新能力。

[1]刘伟国.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实施难点分析[J].新闻界,2005(1).

[2]潘翠瑶.研究生学术能力与媒介素养关系调查研究[J].金田,2013(3).

[3]冯丹娃,起文华.网络时代提升研究生信息媒介素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2).

[4]徐沁.博士生媒介素养教育隐忧及对策——基于浙江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10(4).

[5]魏瑞.“80后”和“90后”媒介消费比较研究——以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作为研究样本[D].开封:河南大学,2012.

[6]芮必峰,陈夏蕊.新传播技术呼唤新“媒介素养”[J].新闻界,2013(14).

[7]蔡骐,李玲.信息过载时代的新媒介素养[J].现代传播,2013(9).

猜你喜欢
媒介研究生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