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素质的途径探析

2014-03-28 19:28缪莉莉
滁州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报编辑部论文

陈 璟,缪莉莉

高校学报是一种特殊的期刊群体,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明文规定,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学报的定位就决定了学报是为高校的教研与科研服务的这一特征,而编辑工作则是整个学报工作的中心环节,所以编辑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报的整体质量,从而进一步会影响学报对高校教研和科研的服务功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期刊”[2]。而随着高校学报的发展,编辑队伍也呈现了年轻化的趋势。因此,探讨在培养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对高校学报青年编辑进行培养,对于提高青年编辑的能力,促进学报稳步发展,从而达到服务高校教研与科研这一最终目的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制约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素质提升的因素

(一)编辑学知识的欠缺

以安徽新华学院学报编辑部为例,学报编辑部共两名青年编辑,一位是文学硕士,一位是经济学硕士,没有一位编辑有编辑专业的背景,这种情况还不在少数,如广西25所高校学报的127名编辑没有一位是编辑专业出身,而就全国范围来说,高校学报编辑是编辑专业出身的也相当之少[3]。编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是始于中国的,而编辑学是关于编辑活动、编辑工作的学问,它的相关理论是来自对编辑活动的总结,同时它又指导编辑活动的发展[4]。因此,掌握编辑学的相关知识,对于一名编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大部分高校学报编辑非科班出身使得学报编辑对相关的编辑学知识掌握得少之又少。这种知识的匮乏,会导致编辑的严重不自信,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以至于一味地跟着专家的审稿意见走,专家云亦云,使得自己对论文失去了理解和判断上的敏锐性,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缺乏使得本应在初审中就能得到解决的问题遗留到了编校阶段,从而减慢整个编校环节的速度,也不能真正地把握论文的质量[5],这样不但使得编辑初审环节丧失了意义,也不利于青年编辑的成长。

(二)学报定位不明确

教育部明确规定,学报编辑部属独立建制的教学科研单位,编辑列为教学科研人员系列,但在实际的运作中,大部分高校学报编辑部被归为职能处室,学报编辑归类为行政人员或者教辅人员[6]。正因为如此,很多学报编辑部不能按照学术机构进行管理,就容易出现混乱,向心力与凝聚力较差。且因为学报编辑被归为行政人员,所以很多高校要求学报编辑与行政人员一样实行坐班制,而编辑的很多工作不是在办公室就能完成的,把编辑强行“捆绑”在办公室内,使得编辑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深层次的编辑活动,也没有时间精心钻研业务知识。

(三)部分高校教职工对编辑工作的误解

编辑人员常被人称作“为人做嫁衣的无名英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编辑人员从事的实际为幕后工作,当一篇好的论文发表后受到各方赞誉时,人们关注的往往是论文的作者而不是论文的编辑人员。很多高校的教职工认为编辑工作不需要较高的学历,本科生甚至专科生就可以做这项工作,因为编辑这项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是简单的改改错别字、改改病句,而且大都认为编辑工作是十分轻松的,把作者投来的稿件随便改改就可以了,但实际上编辑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工作。而随着学报的发展,对编辑特别是青年编辑的学历水平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很多青年编辑都是刚刚毕业的硕士或者博士,通常是怀着满腔的热诚和远大的理想来从事这份工作的,而周围同事的误解往往会打击工作的积极性,久而久之,自己也会对这份工作失去了信念,从而影响了工作的热情,最终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

二、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素质提升的途径

(一)加强自身培养

因为学报编辑大都不是科班出身,因此加强自身学习,强化随时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是相当重要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主编对青年编辑的业务培训。刚从事编辑行业的编辑,由于专业知识的匮乏,因此缺乏一定的自学能力,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而编辑的老师就是编辑部的主编,因此主编对青年编辑进行业务培训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以安徽新华学院学报编辑部为例,主编一直坚持对编辑部的青年编辑进行培训,培训一般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编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编辑论文时经常要用到的知识,譬如说对于论文的电子稿如何进行初步排版、论文编校的流程、编辑如何对论文进行初审、如何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加工(尤其是文章会涉及较为敏感的政治问题等)、如何对论文中出现的插图和表格进行加工、科技论文中出现一些英文单位的大小写、等等。二是编辑规范的学习,主要的学习材料为《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相关规范及标准。通过学习,使得青年编辑的编辑知识得到了一步步的扩充,而编辑也逐步提高。

2.青年编辑加强自身的学习。在掌握了一定的编辑学基础知识后,青年编辑就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就可以进行自我充实。自我充实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充实,一是实践充实。青年编辑应积极参加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很多内容是对编辑学理论知识的考察,青年编辑可以通过“以考促学”这一形式来鞭策自身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编辑工作要求编辑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为编辑人员要编辑各类学科的稿件,所以掌握多门学科知识相当有必要。因此青年编辑应该在业余时间广泛阅读各个专业、领域的书刊,也可从互联网汲取所需知识。与此同时,青年编辑应做好“编辑笔记”,这是实践充实。譬如说青年编辑在编校科技论文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单位英文表达错误的情况,如“赫兹”正确的表达为Hz而非HZ,“帕”的正确表达为Pa而非PA;又如我们经常在生活中常用“度”来表示用电量,但是在论文中只能使用“千瓦时”。类似于这样的小问题很多,青年编辑应该随时学习,定期把这些容易犯错的地方进行整理,把正确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达到加强知识记忆的作用,通过论文编辑这一实践形式,就可以较快地提高编辑人员的编辑水平。

3.鼓励编辑参与教、科研工作并撰写论文。高校学报刊登的论文很多会涉及最新的科研动态,一些作者往往会把捕捉到的科研动态好好利用,从而形成具有独特观点的论文,这就要求青年编辑也要具有强烈的信息感知能力和敏锐的科研捕捉能力。除了注重日常信息的采集之外,青年编辑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并撰写相关的论文是锻炼自身科研能力的相当好的途径[7]。近几年,安徽新华学院学报编辑部的青年编辑都积极参与各种教、科研工作,其中参与了一项省级教研课题,申报并立项了校级课题三项(校级教研重点课题一项、校级素质中心一般课题两项),且积极撰写论文,仅2012年就在三类期刊发表论文共三篇。

4.加强内部的交流。内部交流主要是编辑部内部关于编辑业务的交流。安徽新华学院学报编辑部会定期举行内部业务交流。每期学报出版后,学报主编都会带领青年编辑进行总体审读,主编会指出每篇论文中存在的编辑失误,而青年编辑会把这些问题进行总结,以避免下次犯错,而在主编指出错误的同时,青年编辑也可就问题的本身提出自己的疑问,大家进行交流互动,或者由一个问题引申出几个问题,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5.积极进行外部交流。外部交流是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编辑积极参与编辑业务培训,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中第七条明文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其余48小时可自愿选择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形式[8]。通过这种与同行共同参与的继续教育形式,可以及时地扩大知识面,并吸取了同行之间宝贵的办刊经验。二是注重与周围同事的交流,高校学报的定位是为本校教、科研服务,因此所刊登论文的作者以及论文的评审专家都是以本校为主,如何与作者特别是退稿的作者进行沟通,在不打击作者写作积极性的情况下,还能把评审专家的意见完整地表达出来,就体现了编辑良好的沟通能力。另一方面,编辑人员在遇到很多教职工对编辑工作有误解的情况下,良好的沟通能力就能够帮助编辑人员明确地表达编辑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工作的高难度性,从而改变他们对编辑工作的错误认识,进而更加支持学报工作。

(二)学校层面的培养

1.明确学报及编辑在学校的地位。由于学报定位的不明确,导致学报在很多方面很难开展工作,因此要明确学报在高校的地位,学校要按照科研机构的模式来对学报进行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要把学报的建设情况作为衡量一个高校工作的重要指标,从而为学报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9]。而对于学报编辑,应将其那位学校学术带头人或者学术骨干队伍建设计划,最大限度地激发编辑的潜能,使得编辑人员对于编辑这个工作岗位有归属感,进而激发编辑的工作热情,增强编辑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0]。

2.各部门、院系及教职工的支持。学报属于高校这个大家庭,发展离不开各部门的支持。对于安徽新华学院学报来说,每篇稿件送来后,都要利用知网进行查重,而知网查重系统属于校图书馆,因此每次查重都需要图书馆参考咨询部老师的帮助。而学报的定位是为本校教研、科研服务,因此,学报主要刊登的论文为本校教师的论文,这就需要学校的教师进行积极投稿,如果没有老师的稿件,学报的发展就成了无米之炊,而编辑更谈不上发展了。

[1] 徐 晶.高校学报青年编辑健康职业心理的培养[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4-116.

[2] 李世红,刘 健,张宇庆.学报编辑实践智慧的积累与提升[M].学报编辑论丛,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135-138.

[3] 张鲸惊,韩 健,黄河清.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素质的自我修炼之路:补充·更新·总结[J].编辑学报:2013(2):86-88.

[4]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01.

[5] 曹 娟.编者的角色定位于相关关系的处理[J].编辑学报,2011(8):300-302.

[6] 华晓红.论高校学报编辑的培养[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5):120-123.

[7] 刘浩芳,陈树勇.科技学术期刊编辑专业素养的作用及其提高措施[J].编辑学报,2011(8):361-363.

[8]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关于印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通知[EB/OL][2013-04-26].www.gappedu.gov.cn.

[9] 严 虹.学报编辑人员的素质培养探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3):122-124.

[10] 关鉴航.高校学报管理机制创新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48-51.

猜你喜欢
学报编辑部论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致敬学报40年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