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审美观的变迁对中国传统园林风格形成的影响

2014-03-29 02:08张浩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0期
关键词:审美观山水时期

张浩

(延安大学 西安创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自然审美观的变迁对中国传统园林风格形成的影响

张浩

(延安大学 西安创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自然审美观的变迁对中国传统园林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自然审美观在继承中的发展,并与传统园林的发展相结合,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自然审美观在传统园林风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力求在现代的园林建筑中探索发现新的思路.

自然审美观;变迁;中国传统园林;影响;风格

中国传统园林风格的形成和我国传统的自然审美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园林的风格都是在继承以往自然审美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其总体的风格与自然审美观相互呼应.因此,我国的园林风格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 中国传统园林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自然崇拜

在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被动的依靠大自然获取生活资料,对自然界充满着恐惧和敬畏.常常将一些无法解释的事物和现象神灵化并加以崇拜,这就形成了自然崇拜.在自然崇拜的影响下,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去模仿或拟造自然界中人们所崇拜的事物,比如山岳以其巨大的形体、重量和强烈的线条感等都彰显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使得世界上很多民族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山岳拟造,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商周时期的鹿台等都是古人对山岳崇拜的表现.同样的还有水,水被古人认为是生命的起源,是生命延续的基本条件,在古人心中水也是具有灵性的,被作为神的象征.所以古人一般都是靠水而居,大型活动也在水边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活动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得以传承,对后来的园林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们在建造园林的时候往往注重山水的布局,形成了自然风景的园林模式.

1.2 社会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们获得生活资料的方式,由原来的狩猎为生向农业生产转变,社会文明程度增加,分工更加的细致,生活资料也不再完全依靠自然并且有了积累,于是就出现了不用生产劳动来维持生计的贵族和贫农两大阶层.这时的贵族阶层从农业生产生活中得不到游牧生活的乐趣,于是利用自然草木,圈养鸟兽,供他们狩猎游玩,园林建筑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

1.3 “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都进行过大同小异的解释.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不干涉自然,顺应自然,最终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因为自然界是安放身心的最好家园.“天人合一”思想既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也肯定了人的自然性.人不仅是社会也是自然的产物,所以人应该尊重自然,在社会和自然之间追求完整、和谐的人性.园林作为人生活的“第二自然”,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在园林布置中的山水树石,都应该保持原有的自然状态,这种思想影响到了中国园林发展的全过程.

1.4 “比德”思想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认为山川林木能通过其特有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人的高尚品德.例如孔子、朱熹等都将山水与人的美德联系起来,认为所有山水有的美德,都是人类应该具备的,对山水的赞美也是对这一理想人格的赞美.在“比德”思想的影响下,“高山流水”就成为了高尚品德的象征,山水也成了自然风景的总代称,因此,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重视对山水的利用,园林的形式也就向着风景式的趋势发展了.

1.5神仙思想的影响

神仙思想是在原始社会对神灵、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后来道家学说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到了后来的秦汉时期,神仙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更是广为流传,尤其是昆仑以及蓬莱仙境的流传最为广泛.蓬莱神话是在昆仑神话的基础上,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的改造和发展.进一步强调了水体在园林建筑中的地位,确定了后来园林中的山水体系.例如秦汉时期园林中的山水布局,秦始皇建筑的蓬莱山等都是很好的体现,都表达了一种对仙境的向往.这对于后来的园林向着风景式的趋势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 自然审美观

2.1 自然审美观的理论起源

“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被看成是自然审美观形成的起源,对古人的审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国汉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董仲舒是第一个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人,他提出“遵循天地之道”,认为人和天是相联的,人一旦离开了天,就会造成灾难.

此后出现的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天人合一”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最终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我国的文化史、哲学史、美学史以及造园史等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也影响了传统园林的产生、发展.

2.2 自然审美观对意境美的基础作用

在不同时代的物质水平和意识形态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传统的园林在审美意识的作用下产生,并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自然审美意识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园林经历了一条从模仿自然、改造自然到创造特有人文意境的发展历程.在自然审美观的作用下,中国传统的园林形成了“意境美”的鲜明特色.

3 自然审美观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自然审美观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概括为:敬畏自然—娱神—娱人—隐逸—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在有限空间内追求精神自由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新的时期都对前一阶段的自然审美意识进行一定程度的继承,并创造出了特有的审美特色,对园林形式产生重大影响,园林的形式从最开始的自然崇拜发展到追求意、境的成熟形式.

3.1 自然审美观起源的时期

在我国的殷、商、周以及后来的两汉时期,自然审美观开始出现并取得了发展.我国的先民都是依靠自然界最原始的农业维持生活,他们对自然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对自然界很崇拜,认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能去征服或者改造自然,这也是中国传统园林向往自然美的原因之一.在两周时期,人们逐渐将自然审美和人格的完善联系起来.之后的秦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汉代继承了秦国的体制,这期间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追求越来越强,开始构建一些幻想中的建筑物形态,出现了一些象征性(如仙境等)的自然审美观.

3.2 自然审美观形成、发展时期

在魏晋到唐朝之间,我国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审美观,这一时期人们的自然审美意识越来越高.由于社会的动荡,生活的不安定,人们向往自由和解脱.人们渴望一种自由的,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思想渐渐向安逸哲学方向靠拢.其中又以陶渊明为代表,其创作的诗句对当时园林风格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从而成为当时园林建筑中的审美特色.

3.3 自然审美观的发展以及变迁时期

在宋、元、明、清时期人们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了质的飞跃,从以前的一味追求外在的自然美变为利用自然之美来表达心灵上的美.形成了在有限的自然领域内追求无限精神境界的时代特征.在宋代出现的追求“意”的写意山水庄园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种“意”主要是通过命名不同的牌匾来表现出来,让整个园林更加的具有诗意和文学特色.出现了大量的追求精美和秀气的内向型园林.这一时期的园林建筑中人为艺术的改造明显增加,人们改造自然的技术水平也显著提高,对园林的不同景点进行不同的命名开始流行,并得到普及.在宋徽宗时期,其亲自设计的皇家园林,在利用山水的同时,因地制宜的安排了不同景区内容上的差异;在假山的设计上追求自然山体基本特征的同时,更多的加入了人为的再创造;利用诗词等对景观进行命名,使得园林在自然野致中有了景观趣味性.在这一时期,园林建筑的密度明显增加,大量的使用山石,运用大量的建筑物来分割园林的空间,运用原有的自然景物加上后期人为的改造,对不同空间内的景物进行有诗意的命名,在有限的环境中追求无限的、自由的心灵空间.此时的园林在风格设计上和精美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基础上追求自身的心灵感受,是人类智慧结晶的体现.

4 自然审美观的变迁对中国传统园林风格形成的影响

4.1 园林的起源和发展时期

在商王朝出现的“鹿台”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庄园式的园林.此后出现的“圃”、“囿”等形式的园林,逐渐的体现出了其特有的审美价值,并开始具备后来园林的基本特点.比如利用自然草木、筑台等,在广阔的区域内表现出自然的原始之美.到了两周时期,园林的审美更加趋向人格化,使得园林的风格也包含了浓浓的人情味道.而在秦汉时代,园林则更加的重视游赏性,在园林的不同景区内都有自身的主题和特色.园林中尤其重视水在形态上的逼真和规模的庞大,所以园林中的水池一般都比较大.发展到汉代时,皇家的园林增加了假山、植物林木等不同的园林要素,但是由于继承了先秦追求面积的广阔和狩猎功用,这一时期的园林还没有成为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

4.2 园林的发展时期

魏晋到唐代时期,自然山水式的园林逐渐出现并流行起来.在这一时期自然审美观得到了进一步的确定,田园生态的概念也被人们普遍的接受,也提升了禽兽在园林中的地位.隋炀帝建西苑时,就让人用裁剪后的花来取代自然花,说明这时人们已经开始注重花木植物在园林建筑中的审美地位.这时的园林,以山水为主,注重建筑和自然景观的搭配,利用在水上建桥、建房等体现自然意境之美,同时,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模拟自然形态的假山,让石在园林中的美学价值得到了提升等都彰显了自然山水园林的特色.

4.3 园林的成熟和变革

在宋、元、明、清时期,写意山水园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成熟.在这一时期,自然审美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自然之美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心灵之美,在园林的有限空间中追求无限的精神感受,宋代出现的追求“意”的写意山水庄园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种“意”主要是通过命名不同的牌匾来表现,让整个园林更加具有诗意和文学特色.此时的园林,以追求秀气和精美为主,人为的设计成分更加突出,同时,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后期在园林的改造中人为设计的成分逐渐增加,对园林中不同的景区进行命名也开始流行起来.

5 针对现代园林的思考

园林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园林的不同形式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然审美观对园林风格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古典园林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艺术风格.但是,在社会多元化以及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的今天,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创新,是我们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生态观念逐渐转变的条件下,要求园林既要符合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又要继承传统的风格,让园林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焕发新的生命力.

总结

总之,中国传统园林风格的形成受到中国传统自然审美观的直接影响,就是所谓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的园林建筑中,都要在尊重中国传统自然审美观的前提下,结合时代特色,以自然为基础,建造现代化的特色园林.

〔1〕吴军,李鹏波,杜程等.自然审美观的变迁对中国传统园林风格形成的影响 [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13).

〔2〕姒敖林.自然审美观的变迁对中国传统园林风格形成的影响[J].消费导刊2013,(4):126-126.

〔3〕付美云.试论传统园林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4,1(1):39-42.

〔4〕刘雅青.中国传统园林对现代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启迪[J].大众文艺,2011(22):63.

〔5〕孙燕红.浅谈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5).

TU986

A

1673-260X(2014)10-0063-03

猜你喜欢
审美观山水时期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山水》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