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丝细节如串珠

2014-03-29 08:42崔晶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制作者专题片茉莉

□崔晶

丝丝细节如串珠

□崔晶

众所周知,细节之于塑造人物形象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意义,很多优秀的人物专题片也往往以细节取胜。然而,通过运用细节来形成人物专题片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也绝非易事。唯有制作者对细节精心拿捏、巧妙调动、合理衔接,方能使片子拥有“余音绕梁、三日未绝”的魅力。

聚焦于全国道德模范、勇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张丽莉,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创作的人物专题片《茉莉花开》(以下简称《茉莉》)运用诸多精巧的细节布局谋篇,如同采撷颗颗美丽的珍珠,营造出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捕捉饱含张力的细节

人物专题片中的细节来不得“拿来主义”,每一个都需要制作者精挑细选,恰到好处地彰显它们各自的表达意义。这就要求制作者善于在已知素材中挖掘新意,捕捉那些张力十足、感染力丰富的细节。为报道好张丽莉这位感动全国的典型人物,《茉莉》制作组深入主人公所在学校、医院、康复治疗中心等地采访,捕捉到诸多鲜见的宝贵细节。比如,片中有一处先用远景拍摄丽莉在康复中心增加训练强度、吃力地做训练动作的画面;再把镜头由远推近,定格在她浸满汗水的后背上;随后响起同期声“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影响更多的人……”这一连串的细节表现把丽莉那坚强、乐观、感恩的心理状态自然而然地衬托出来。再如,丽莉班里的特困生张旭讲起一个特别的秘密:三年前,丽莉老师就开始默默资助他,为了保护他的自尊心,丽莉每个月都是趁课间操时间偷偷将一百元钱塞进他的课桌里……此时镜头给了孩子的课桌一个特写,由此丽莉那种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便不言而喻。

强化细节与思想内蕴的联系

一个典型人物形象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在于其思想境界,即“根”在内蕴。因此,充分运用能够为“根”服务的细节,才能触摸到典型人物的灵魂本质,才能真正塑造起“立得住”“站得稳”“信得过”的榜样形象。《茉莉》在展现张丽莉的先进事迹过程中,让观众感动于丽莉在车祸来临瞬间挺身救出学生的同时,还巧妙地采用若干细节引导观众“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场偶然的车祸,实则是一次必然的扑救,是主人公理想情怀长久积累的瞬间爆发。出身教师家庭的张丽莉,从小便对教师职业有着无限向往,认为做好老师的前提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于是,入党便成为她心底最深的渴望。镜头分别定格在主人公于2000年和2007年手写的两份入党申请书上,随着镜头的移动,娟秀的字迹流露出她对加入党组织的真诚和执着。这样巧妙安排的细节,仿佛散落在片中的珍珠,小而有力,准而精当,颗颗都是人物崇高思想内蕴的缩影。

注重细节的内在节奏与逻辑

细节往往散见于片中的各个角落,这样的散落看似随意自然,但实际上却有着精心设计的逻辑与节奏。细节以何种逻辑和节奏呈现,直接影响着观众对片子的理解和感受。充分重视细节间的内在联系,按照一定逻辑将它们串联在一起,形成细节“合力”,自然会帮助专题片完成主题表达和情绪营造,帮助观众形成具有立体感的心理铺垫。在《茉莉》一片中,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开篇第一个镜头便是主人公张丽莉入党宣誓的画面:“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主人公坚定的语气中,接下来镜头展开了叙述,主人公的故事在镜头的回忆中一一展开;而后,片子在末段巧妙地再次出现丽莉入党宣誓的镜头,用特写记录下丽莉眼中闪烁的激动的泪花。这样开合有度、“总-分-总”式的逻辑顺序加深了观众对主人公英勇行为的理解,给观众留下的感动也更亲切、更持久。

细节如串珠,专题片制作者须借得“慧眼”与“巧手”,精工细做,方能使之绽放熠熠光彩。

猜你喜欢
制作者专题片茉莉
水中的茉莉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茉莉雨
茉莉雨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卷雪茄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网络表情包的版权保护研究
纪录片伦理问题的几个维度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