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发展观渗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阐释

2014-03-29 09:39孙亮范雯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8期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科学

孙亮,范雯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关于科学发展观渗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阐释

孙亮,范雯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在二十一世纪新时代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渗透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方法;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完善;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目标.

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十一世纪新时代下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知识不断更新,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下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在其身心健康上也有着相应的影响,存在一定心理困惑及轻度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比例高达25%—30%.同时,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年龄一般是在20岁左右,对周围事物及其所处的环境虽然有了一定得认知但是仍然比较单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致使所有的认知容易脱离实际;大学生往往精力比较充沛,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强,通过在校期间系统的学习掌握了较多的专业知识,有了较高的智力水平,对自己有较高的自我评价,往往是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大学校园是年轻人的世界,异形之间的频繁接触也使得大学生深受着人际关系、恋爱问题、性心理困惑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格尚未定型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更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认知态度.另一方面,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父母的处世态度、生活方式、是否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大学生的心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如今的高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采取各种方式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活动经费不足致使工作难以全面开展,师资队伍不够优良使得教育质量不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课程倾向化和医学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氛围不浓,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使用外国引进的心理测量工具使其教育工作不够科学等.而此时,中国的新时代孕育出新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当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再一次与时俱进时,这一新时代里的战略思想,便拥有了新高度的实践要求,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发展,尽致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科学发展观渗透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做到:

1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本质.党的十八大准确把握“以人为本”战略的实质意义:要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要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满足大学生根本利益为基础.首先要尊重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主动性的发挥,尊重大学生在心理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自愿权、知情权、享有权和参评权,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完善;其次需满足学生多方需求,通过观测、访谈、问卷调查、心理分析、专题研究等方式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将学生遇到的问题作为教育的重要问题,用问题引导教育,用教育解决问题;最后应对心理教育工作管理机制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质就是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大学生的角度,换用大学生的思考和顾虑发展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和谐美好的大学校园.

2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方法

将科学发展观渗透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深刻理解“统筹兼顾”的内涵意义所在.基于党的十八大强调的“总揽全局、兼顾各方,统筹谋划、综合平衡,把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统筹兼顾思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然将做到:全局考虑统一筹划的“统筹”结合细致入微全面抓工作的“兼顾”,建立起全方位、开放式的心理教育模式.其一,高校本身要考虑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心理的综合影响,统筹家庭关心、社会引导、学校教育的多渠道照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实现全员育人.其二,深刻认识大学生从小自身所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其心理的重大影响,兼顾发现大学生所携带的恶习和对事对人的错误认知等问题,抓主次问题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开导和教育.其三,建立理论结合于实践教育机制,统筹校园的心理教育理论知识兼顾理论领域之外的教育实践活动,于声于色给大学生带来三维立体式教育.其四,形成辅导员和专业心理教师之间的互动机制,协调辅导员教育大学生和专业心理老师教育大学生的两面力量.辅导员是和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工作者,是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线,辅导员应更用心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更用心地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承担起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前线责任,分析问题,找到问题根源所在.建立辅导员与专业心理教师和谐互动的机制,对于及时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共同探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3 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完善

党的十八大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教育的高度标准,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效率性和公平性.科学发展观在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所体现的既尊重效率,又关心爱护帮助弱势群体,尽可能地使最大多数人生活幸福和得到共同发展的内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到如下两点指导:其一,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的“四个多样化”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多样化发展的情况之下,高校要把握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有效地为大学生赢得一种身心能得到健康发展的氛围,引导大学生在既有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不违背社会法律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有一些庸俗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文化观念并行之下,选择可以建立的、可以发展的能够带领自身走向光明未来的文化价值观念,选择一种积极的生活学习方式,为自身创建一个健康的心理.其二,更加关爱弱势群体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大学校园是一个充满种种诱惑的应有尽有的环境,在这样一个林林总总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有得意者也有失意者.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应该积极做好对弱势群体的心理管理和教育工作,这样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切身利益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这就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尊重弱势群体学生的合法权益、基本需求和独立人格,努力降低弱势群体学生的脆弱性,在弱势群体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就业、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时对其进行心理上的安慰和实质性的帮助,为他们争取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对学习困难而产生焦虑不安的学生群体,要第一时间带去鼓励的积极影响,并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动力;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教育,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4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目标

党的十八大指出“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其意在于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于此,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教育工作,具有阶段性和持续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高瞻远瞩,不停滞在眼前问题,在根本性、长效性上建立长效机制.高校在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将科学发展观渗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就要注重教育之外的教育机制建设、师资力量强化、校园氛围营造.首先,建设大学生教育机制,就要做好高校的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加大心理健康课程的投入,建设符合科学的高水平大学生心理交流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等,并且加大在校推广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类似活动的经费投入.其次,强化师资力量,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专业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培养和引进,督促专业心理健康教学组在教学研究中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本校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做前期调查、搜集数据和分析,为进一步研发出适合高校自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详细科学的规划.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高校在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研发上应给足经费和空间上的工作支持.另一方面,辅导员是和大学生接触机会最多的一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高校强化师资力量,和大学生年龄相近的辅导员是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作为前线教育战斗力,辅导员更应该拥有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在遇到大学生遭遇因学习、生活上的挫折而情绪异常或者发生过激行为时,辅导员要及时发现问题之所在,从中调和,亲近抚慰,利用师生之间的熟知度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其解决问题,缓和大学生波动的心理.为此,辅导员还应该为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以备不时之需;组织各班心理委员、班干部、党员和寝室长形成以心理委员为组长的心理小组并带领心理小组定期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大学生心理商讨会议;利用QQ群、BBS、邮箱、博客等网络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鼓励大学生多参加对自身社会阅历、抗挫能力有进一步提高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寒暑假兼职.协调之处,由于辅导员工作烦琐,压力大,心理易疲惫,再加之受家庭、子女、情感等问题的影响,时常会出现情绪困扰,有时会把气撒在学生身上,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开导大学生的同时,要不断进行自我心理的调节、适度地释放内心压力,用实际行动为大学生做好积极、乐观向上的学习生活的榜样.心态决定生活方式,不让心理阴霾影响大学生自我的认识、自我的提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让大学生更好的成人、成才就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1〕张钦哲.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2010(5).

〔2〕赵丽霞.浅谈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4).

〔3〕徐建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更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9(3).

B844.2

A

1673-260X(2014)09-0116-02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健康科学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科学拔牙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