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间隔年现状研究

2014-03-29 09:39王亚韵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8期
关键词:义工间隔大学生

王亚韵,俞 宁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1 间隔年理念概述

间隔年,英文中叫G ap Y ear,是西方的一种叫法,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非常流行.它的大概意思是青年在毕业之后工作之前,用大概一年的时间做一次长时期的旅行,让他们并不急于投入到工作之中,而是利用这一年的时间来休息思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从而制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选择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2 大学生需要进行间隔年的原因

2.1 社会实践少,缺乏社会经验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处理事务能力及创新精神.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体系不是很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不是很明确,没有给与其足够的重视.学校只是把它当做学生完成学位课程过程中的一个任务,而学生则只是把它当做应试教育的一部分.其次,实践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化,缺乏系统性.大多数学校的社会实践都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组织一只学生队伍去乡下进行社会调查,时间短、范围窄且缺乏专业性的指导,最终使其变成一项形式化的活动.[1]

2.2 独立性差,心智不成熟

现在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且由于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于是便造当代大学生在生活方面的独立性差的现象.在学习方面,独立思考性差、创造性差,很少有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知识与创造性结合在一起.在经济法面,我国大学生的学费及生活费通常都是从父母处获得,很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只是为了改善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生活后能够做到经济独立.[2]

2.3 对自我认识不够,目标盲目

我国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盲目跟风找工作或者是漫无目的投简历.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最适合自己的是什么,只是抱着一种随大流、得过且过的态度浑浑噩噩的给自己选择了一条人生道路.于是便出现了很多人在工作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并不适合这个行业,然后不停地辞职换工作.大学生只有通过不停地对自我认识进行探讨分析,才能全面的了解自己,客观的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需求,从而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

3 间隔年道路上的一些障碍

3.1 个人方面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及大学生自身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我国的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及人生追求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很多学生虽然满怀抱负,有着远大的理想与目标,但是由于生存的压力他们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二是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的倾向.如今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是水涨船高,盲目攀比的心理越来越严重,很多人认为金钱、权利、社会地位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志、幸福的象征.这种功利主义的风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三是人生追求上的颓废.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花在床上的时间比花在课堂上的时间要多,虽然他们也懂得社会竞争的激烈与残酷,但在现实中他们宁愿无所事事、归于平庸.[3]

3.2 家庭方面

家庭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父母的过度“保护”.父母对于子女的宠爱与保护便愈来愈盛.且很多父母都对这自己的子女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冀.有许多大学生心中已经有了进行间隔年的想法,但是由于父母的阻拦,却始终迈不出那一步.父母一方面对于间隔年不是很了解,认为其与出去游玩没有区别,且时间过长耽误找工作等正事.另一方面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一个人出去这么长时间不放心,怕在路途之中发生意外.中国父母不像外国父母对子女采取“放养”的政策,正是由于他们的这些过度“保护”,使得大部分的年轻人都是按着他们的想法在生活.[4]

3.2 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的障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的压力.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高达699万的高校毕业生创下建国以来的人数之最.很多学生希望可以谋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很多原本怀有间隔年梦想的大学生望而却步,长时间一段的职业空窗期可能会在之后的面试中给他们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并且现在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考试中很多职位对于报考者的要求是“应届毕业生”,这促使很多学生不得不利用他们“应届毕业生”的身份而放弃间隔年的想法.即使没有放弃,当一年之后回来看见以前一起奋斗的同学在事业上已经开始小有成就的时候,对比会使这些还没有职场的年轻人的内心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

二是不可预测的安全问题.2011年4月,一位名叫魏茵的广东女孩辞职后独自一人踏上了川藏之路,但是在云南迪庆遭致抢劫后惨遭杀害.此事一出,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使得很多人开始关注间隔年途中的安全问题.很多大学生在进行间隔年时,会采取“搭便车”、“沙发客”等形式来节约费用,可是这其中的安全问题却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最近一段时间很流行“搭车去西藏”,如果你开车行驶在318过道上,会看见很多人向你竖起大拇指请求搭车.虽说大部分人的内心还是很善良愿意帮助这些敢于尝试的年轻人,但是我们无法保证这其中没有不法之徒,尤其是对于独自一人上路的女生,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三是组织机构的不完善.国外目前有很多与间隔年相关的成熟的N GO机构,而国内目前最被人熟知的间隔年方式就是去青年旅社做义工.豆瓣网的“青旅打工换宿”和“蓝三角”论坛是大学生寻求义工职位最普遍的两个途径,很多青年旅社的老板会在这些网站上发布招募义工的帖子.由于不是正规的N GO组织,很多老板由于利益熏心开始把义工变相的变为免费劳动力.

4 消除间隔年道路障碍的几点建议

4.1 加强人生观教育

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同样,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像的两个人.我们目前的教育太过于理论化,内容空洞,千篇一律.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每个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的特点与优势,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他们制定适合他们的人生目标,使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具有灵活性.同时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树立人生观的重要阶段,我们应当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当学生在实践中出现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时,要给予及时的纠正.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成功的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种,金钱与地位是具有一定的诱惑力,但他们的背后往往隐藏的是理想的背弃与道德的滑坡.当代大学生要不断的充实、改正和完善自己,选择一条适合自己人生的发展道路.[5]

4.2 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将自己的教育观念强加给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孩子不停地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高考时,由他们来选学校、选专业;大学毕业时,由他们来选择职业、选择人生道路.他们本着一切为孩子好的初衷对子女的人生道路发展干涉限制,但这种包办式的教育观念不仅延缓了孩子的社会化进程,使他们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无视了子女自己的丰富情感和独立人格,没有尊重孩子内心实际的愿望及尊严.家长应该在教育观念上逐渐由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变,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多听听孩子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不要总是用自己的羽翼来为他们遮风挡雨,应当鼓励他们多出去锻炼.只有亲身体验生活是何种滋味,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自己过得有声有色.只有走自己选择的道路,才不会才往后的人生中感到遗憾.

4.3 社会舆论的支持鼓励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选择了一种职业后仿佛可以一下就看到自己年老时的模样.虽说稳定,但却失去了年轻人应有的蓬勃朝气,且现在大部分国人对间隔年这一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认为只是像旅游一样出去享乐,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金钱.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应当利用它们自身这种宣传广、力度大的特点,宣传何为间隔年及它的优点,让人们了解间隔年的作用,同时鼓励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多出去走走看看,不要盲目的择业从而选择了一条错的人生道路.只有当社会认可这种方式时,学生才能真正从社会压力中解脱,间隔年才能真正在我国的大学生中普及开来.

4.4 增强个人安全意识

一个人出门在外,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问题.尤其是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出现意外则会给家庭带来无以言表的打击.大学生在进行间隔年时,一定要将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出发之前,将自己的打算详细告知与父母,如果选择某一固定地点做义工或志愿者,则要将对方的详细地址及通讯方式告诉家人或朋友.如果在路途中选择搭车前行,则要在上车之前将车牌号记下,如今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已经非常普遍,你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情况发布到网上.如果选择当沙发客,最好选择一些老沙发主,他们已经接待过很多沙发客,信誉比较有保障,不要因为一两次别人的帮助就对所有人放松警惕.

4.5 加快相关组织机构平台的建立

间隔年在国内没有普及开来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关组织机构建立的不完善.希望国内可以快速建立起一些相关的N GO组织,将民间的一些义工、志愿者方式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管理,起到一个第三方的监督作用.同时建立一些相关的网站,将有关间隔年的活动方式发布在网上供学生选择.这样一可以对间隔年起到一个很好的宣传作用,二可以方便学生做好间隔年前的相关准备,三可以对学生的间隔年之行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只有相关制度完整了,父母才会放心的让子女去进行这一活动,学生也才能更加放心大胆的走上间隔年之路.

〔1〕邵朋来.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

〔2〕王玉祯.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1).

〔3〕羊展文.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现状分析[J].梧州学院学报,2006(10).

〔4〕武世龙.当代家庭教育观念误区浅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5〕宋雪霞.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4(9).

〔6〕敖成斌.间隔年与中国青少年社会化[J].当代青年研究,2013(1).

猜你喜欢
义工间隔大学生
间隔问题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国际义工,一段在国内未曾有过的经历
间隔之谜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偶遇”一次义工活动
我要当义工
大学生之歌
上楼梯的学问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