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轨迹回望

2014-03-29 10:29许察金
大连干部学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改革

许察金

(中共宜宾市委党校 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四川 宜宾 64400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轨迹回望

许察金

(中共宜宾市委党校 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四川 宜宾 644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改革开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不仅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发挥的巨大作用,而且为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回望

201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武汉视察时曾讲:“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场伟大革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走过了三十五年极不平凡的历程。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步和倒退没有出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行的 “中国特色”式改革,发端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但真正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的改革,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几大波次改革,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这里之所以要用 “波次”来描述这几次改革,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不仅成为整个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和主旋律,而且每一波次的改革都呈现出时间长、范围广、影响远的阶段性特征与鲜明特点。

一、第一波次改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开启改革开放的进程

(一)改革的背景和状况

1978年,由于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致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文革”所引发的社会动荡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社会生产力严重衰退,物资匮乏,人民生活艰难;在国际交往上对外封闭,科技人才严重不足,教育卫生医疗落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但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反而被 “文革”假象所掩盖和扭曲。中国的发展道路迫切需要一次历史性的重大转折,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二)改革的时机和重点

中国是在困顿与落后中踏上改革开放之路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讲: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文革”前后,集权式的计划经济已经难以为继,中国社会急切期盼由 “大乱”走向 “大治”。这个时候,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民心和潮流,主持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一波次改革的重点是率先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路径是由农村逐步推向城市及其他领域。

(三)改革的社会心态和依靠力量

坦率地讲,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同一性非常高,人们的观念长期被左的思想禁锢。“文革”结束后人心思治、人心思变、人心思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几乎一致的呼声和要求。与此同时,当时的社会大家都很贫穷,又没有形成既得利益群体和出现贫富分化。虽然说极左思潮和力量依然盛行,但改革开放得到了上中下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拥护和支持,改革的认同度相当高,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四)改革的措施和效果

这时期,邓小平同志复出后,批判了 “两个凡是”错误思想,开展了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果断终止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提出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基本路线,审查和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解放了一大批老干部。通过这些深得民心的措施,实现了拨乱反正和工作重心转移,并且逐步由农村经济改革推向市场经济改革,由 “开放”来主导 “改革”、推动改革,从而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这些重大改革措施,使人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社会物资不断充裕,人民群众由 “吃不饱”逐步向 “吃得饱”转变。改革开放随之取得了显著成效,引起了世界瞩目。与此同时,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首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改革开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路线。

二、第二波次改革,1992年 “南巡讲话”开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

(一)改革的背景和状况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与开放的交替发力和进行,国内出现了 “开放”倒逼 “改革”的态势。经历了1989年亚洲金融危机和 “六四风波”之后,国内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改革陷入了僵局,阻力不仅有计划经济思想回潮,而且还有旧的思想观念一时无法转变,当时有人曾发出感慨:“革命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对改革开放产生了担忧和误解。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 “南巡讲话”发表,不仅及时地扫清了左的思想障碍,结束了姓 “社”姓“资”争论,并且提出了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即 “三个有利于”的改革评判标准,从而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新篇章。随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规划和基本框架,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改革导向。但是,这个时期计划经济的习惯性思维依然根深蒂固,计划经济的所有制格局依然存在。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体制机制僵化、创新活力不足和包袱沉重等问题也充分暴露出来,如何尽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迫在眉睫。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所发展的 “三来一补”、 “双轨制”和出口导向型经济,也遭到了世界贸易体制、国外投资体制和世界银行货币流通体制等不同轨的重重阻力,经济体制按原有路子难以再深入推进下去,必须用新的改革 “大胆地试闯”, “杀出一条血路来”。

(二)改革的时机和重点

1989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世界潮流,新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在国内,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逐步加强,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不断提速。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进入了现代工业文明时代。

虽然80年代以来中国就在进行关贸总协定(GATT)的谈判,但十多年过去了,仍然没有成为世界贸易组织 (WTO)的正式成员;而且,当时国际上许多国家也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90年代末,我国加入WTO的谈判进入关键期。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必须加快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以此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既是我国自身经济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入WTO的迫切要求。

(三)改革的心态和依靠力量

这时期人们不仅已经接受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并且逐步形成了改革共识。整个社会人心思富,价值多元,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提升;但随之而来,社会上也出现了物欲横流、风气不正与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现象。一方面,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经受了市场经济洗礼的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思想不断强化,参与意识、权利意识空前觉醒,公平正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随着生活的压力加大和节奏加快,以及贫富分化加剧与既得利益群体逐步形成,人心浮躁不安,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这波次的改革主要依靠的是全球化、市场化和社会各阶层的力量,通过政府的强势主导推动改革,但遇到的阻力也不小,所以前总理朱镕基才说: “前面哪怕是火山地雷阵,也要闯过去”, “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一口”!

(四)改革的措施和效果

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在提出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奋斗目标的同时,强调了必须长期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并开始大量实施国有企业改制,加快推行法人结构治理,开通股票债券市场为国企改革募集资本,从而使一部分包袱沉重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在改制重组和关停并转后获得新生,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开启了国企从 “引进来”到 “走出去”的大门,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三、第三波次改革,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征程

(一)改革的背景和状况

这个时期,中国的发展进入转型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国际形势方面,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整个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美国开始重返亚太,企图通过实施战略再平衡围堵遏制中国崛起;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变得十分复杂棘手。国内形势方面,经过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中等收入陷阱”危机显现出来,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等问题也充分暴露,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型资源能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产成本大幅攀升。社会建设急待加强,民生改善要求不断提高,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多发频发,党的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一句话,今天的改革面对国际国内双重压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 “是由问题倒逼改革”。

(二)改革的时机和重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失时机地作出了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进程。2014年为 “深化改革元年”,对于当前改革的时机,5月10日习近平在河南兰考和郑州考察时说,从国际环境来看,“我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换句话说,目前国际国内局势都处于可控可调的状态,正是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对于当前改革的重点,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改革的社会心态和依靠力量

我国已经站在了中等发达国家的门槛,整个国家都呈现出人心思富、人心思强、人心思稳、人心思美的普遍心态。中国已经由 “吃得饱”向 “吃得好”, “富起来”向 “强起来”阶段过渡;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拥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加上广大党员干部的齐心协力,这就是当前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所依靠的最坚强力量。最近,党中央宣布了对周永康、徐才厚等腐败分子立案审查的决定,迅速得到了军队和全国31个省市,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一致的拥护。媒体甚至称赞习近平为 “中兴领袖”和 “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可见,改革已经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四)改革的措施和取得初步成效

可以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前两波次改革的能量已释放得差不多了,改革开放前后30年所积累的矛盾问题相互交织,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增量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尤其是要冲破思想观念障碍和突破利益固化藩篱。非常时期非常之举,沉疴用猛药。 “习李新政”所开展的这一波次的改革,以提出实现 “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及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拉开序幕,紧接着以整顿 “四风”强化吏治着手推进全方位反腐,剑锋直指既得利益集团;然后迅速成立中央深改组、国安委等顶层组织,以中央的权威全面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进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继续着力民生的改善,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国际舞台上动作频频,重新布局国防外交,以软硬两手应对美国重返亚太和周边安全危机,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和友好往来。可以说,这一波次的改革不仅充满着大智慧大勇气,而且取得的实际成效已经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国内外媒体交口称赞,人民群众衷心拥护。

实事求是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大波次改革,所触及的矛盾和问题都是十分复杂棘手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十八大之后的全面深化改革,相对而言更为复杂。这里的 “全面”,指的是此波次改革涉及的领域范围的广度、宽度和厚度;而 “深化”,则是指此波次改革涉及层次问题的深度、硬度和难度。这说明:一方面,长期累积的各类问题呈集中爆发之势,是问题倒逼改革。它要求我们既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又要坚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决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另一方面,改革的度和火候很难准确把握,既快不得,又慢不得。当前,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波次的改革不仅仅需要有勇气,更需要有智慧、谋略和信心,关键是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党共识,整合全国人民的力量。因此,这波次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兑现承诺的自觉和担当,而且是对前几波次改革的巨大超越。

综上所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大波次的改革,其中虽然饱含着诸多艰辛和曲折,但每当想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发生的可喜变化,我们又对未来的改革充满着新的信心和期待:因为改革必定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幸福生活,改革必定会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回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轨迹,我们既可清晰看到改革开放所走过的曲折历程,更可体会到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还可以从中总结提炼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增强改革必胜的信心和勇气。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 [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邓小平文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3]周治滨,等.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问题 [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WTO知识简明读本[G].川新出内(2002)14号.

[5]刘迎秋.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内涵和打造路径[N].人民日报,2013-05-16(7).

[7]曲青山.邓小平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N].人民日报,2014-08-19(7).

[责任编辑:江亚玲]

D61

A

1671-6183(2014)09-0019-04

2014-08-21

许察金 (1958-),男,副教授,中共宜宾市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哲学、党建理论及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邓小平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
改革备忘
试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从建设“工农兵”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崛起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