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口承载力与人口调控问题研究①

2014-03-29 17:21陆源涛梁君林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外来人口苏州市苏州

陆源涛,梁君林

(1.苏州市公安局;2.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苏州人口承载力与人口调控问题研究①

陆源涛1,梁君林2

(1.苏州市公安局;2.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苏州常住人口已达1046万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凸显,人口承载力面临严峻挑战:土地资源供给矛盾突出、水资源利用不容乐观、环境保护面临严峻形势、公共资源面临巨大压力。针对“十二五”期间苏州发展的新趋势、新问题,以及苏州人口承载力现状,我们要加大人口调控力度,创新人口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要将人口转移纳入产业转移目标,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人口转型升级;要加强企业员工管理、强化私房出租管理,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要深入开展人口发展前瞻研究,完善人口调控机制,加强对人口调控工作的领导。

苏州;人口承载力;人口转型升级;人口均衡型社会;人口发展研究;人口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口流动量剧增,尤其是外来常住人口数量庞大,苏州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这一方面表征着苏州的投资引力和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预示着苏州人口承载力面临严峻挑战。本课题的主要目标就是针对“十二五”期间苏州发展的新趋势、新问题,从人口承载力视角探讨人口调控政策和实施方案,创新人口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为苏州发展创设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国内外关于人口承载力研究的路径

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迅速增长。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是人口快速增长,世界人口在短短的100年间从16亿增长至70亿,庞大的人口数量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生态环境开始恶化,于是,关于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应运而生。

国外在人口承载力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口承载力理论,并在计算方法上有很大的突破。国际组织和学术界关于人口承载力的定义多达几十种,但都认同这一概念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一可能期望的生活方式下所能养活的人数。在众多的定义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是比较全面的,它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或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该定义在强调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考虑了科学技术条件。

国外关于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以1970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人口承载力研究以福格特的《生存之路》和阿伦的计算公式为代表,[2]后期的研究以澳大利亚、联合国粮农组织和ECCO模型为最具影响。[3]

威廉·福格特(1949)在其《生存之路》中首先提出了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公式:C=E/B,C代表土地负载能力,B代表土地能够提供的食物量,E代表环境阻力,即环境对土地生产能力所加的限制。[4]同时期的威廉·阿伦提出了以粮食为标志的人口承载力计算公式,其目的是计算某个地区的集约化农业生产所能提

供的粮食能够养活的人口或者承载人口的上限[5];由于其计算方法简单,以粮食为标志的人口承载能力到现在为止仍是土地科学研究的一个成熟而且重要的领域。20世纪70年代初,澳大利亚的学者采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从各种资源对人口的限制角度出发,讨论该国的人口承载能力。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农业生态区位法确定世界农业土地生产潜力的新途径,该方法被世界广泛认同采用。[5]20世纪80年代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ECCO模型,即增加人口承载力的策略模型开始设计并在欧洲试运行。[3]该模型是人口承载力研究和人口发展的策略模型,强调长期性和持续性,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发展计划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国已有的关于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某一资源类型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如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生态承载能力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陈百明(1992)主持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以资源——资源生态——资源经济科学原理为指导,从土地、食物和人口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土地和食物的限制性。[6]

19世界中叶以后,适度人口理论开始形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尤为盛行。适度人口是指一定目标下的最适宜人口,即最优人口;而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两者有显著差别。适度人口状态能够实现人口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现代经济适度人口理论以索维(1996)为代表,他指出,经济适度人口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的人口,即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7]上海学者朱宝树曾经与苏州学者徐伟荣合作(1993),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利用水平出发研究适度人口,提出了P-R-E模型,利用人口、经济、环境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来测算人口承载力。吴瑞君等(2003)认为就业是制约人口容量乃至适度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因而从就业出发提出了区域经济适度人口的计算公式:区域经济适度人口=就业人数÷(1-适度失业率)÷总人口劳动参与率。[8]

承载力一词最初应用于对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的研究。在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承载力被应用到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当中。常用的人口承载力指标包括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以及生态环境承载力。[9]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的水环境条件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水资源承载力客观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相对丰富程度,它的测算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法:第一,城市淡水资源总量方法。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满足其生活和生产的人均水资源量的标准也会不同。而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可以分为贫穷、温饱、小康、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等五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人均水资源量最低标准有所差别。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多案例的统计分析,人均水资源量300m3以上是保持现代小康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最低标准。第二,按现有水资源状况和现代化用水比例生活用水占37%进行计算。[9]这两种方法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路径得到,而且采取的标准也不同,方法一采取的是保持现代小康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最低标准,而方法二则主要采用的是生活用水标准,其标准是根据发达国家的用水比例及用水标准得出的,较方法一严格。因此,它们得出的结果有较大的差距,但综合以上两种方法则能更为准确地得到某地水资源的承载力。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特定地理区域的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以及能够持续供养的、具有一定生活水准的人口数量。土地资源是维系人类生存和繁衍的一种最重要的综合性自然资源,它不仅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食物本源,同时也为许多工业部门提供了原材料和部分能源。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提出的承载力分析方法。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于1996年提出生态足迹概念,其倡导的生态足迹分析法,以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量化指标、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的普适性而日益流行。他们系统地建立起生态足迹分析法的理论框架、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并通过介绍世界52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具体地阐述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应用。[9]

所谓生态足迹,是指支持一定地区的人口所需的生产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以及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土地之总和。生态足迹的计算是基于:(1)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2)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9]因此,任何已知人口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总面积。

将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同该地区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就能判断一个地区的生态消费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国内外有关人口承载力方面的研究基本上延续了从自然资源承载力到生态环境承载力再到经济资源承载力这样一个研究路径。

一个地区的人口承载力取决于很多因素,但主要是经济增长的潜力、城市管理的效率、基础设施的承载力、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及其背后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力。从短期而言,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区域中,不完全受自然资源的限制(因为粮食、能源等资源可以从区外调剂),而往往取决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劳动力的引力。但从长远来说,一个地区的合理人口规模主要取决于地区资源的禀赋程度,尤其是土地,将是这一地区人口增长的最大限制因素。

二、苏州人口承载力的现状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苏州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046万人,成为超千万城市,名列全国第八位。据统计部门提供的资料,苏州市区人口密度为2468人/平方公里,古城区人口密度高达1.14万人/平方公里,超过纽约市人口密度(1.05万人/平方公里),约是香港(6397人/平方公里)的2倍。随着人口规模日益膨胀,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凸现。GDP、财政收入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指标在总量上虽然体现出高增长,但是很大程度被庞大的常住人口基数所抵消。

(一)土地资源供给矛盾突出

从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口、经济变化比较可以看出,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经济发展负相关,即人口增多和经济增长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规模与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正相关,即人口增多和经济增长导致建设用地规模增加。因此,未来我市用地矛盾突出。一是未来发展规划空间有限。江苏省下达苏州市2006年至2020年的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为45.79万亩,扣除2006年至2009年已用掉的规划指标,苏州市2010-2020年11年总的规划用地指标只有37.75万亩,平均每年3.43万亩。这其中包括了为市以上各级重点基础设施(公路、铁路、航道、港口码头、管道运输、水利设施、电力能源)建设项目预留的22万亩(市级10万亩、省及省以上级12万亩)规划用地指标,实际只剩下15.75万亩规划用地指标可用于其他行业,发展用地空间十分有限。二是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根据“十二五”规划,苏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未来5年预计总量在2.5万亿左右,平均每年约5000亿,假设苏州市每亩地投资强度保持为400万元,存量供地比例保持为50%,则每年需土地供应总量为12.5万亩左右,年度新增量建设用地仍要达到6万亩左右。与未来每年3.43万亩的年均用地空间相比,苏州今后每年的土地供应指标缺口达3万亩。三是资源保护任务较重。江苏省下达苏州市至2020年底的耕地保存任务量为328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11万亩。而苏州市目前实际耕地保有量为248.4万亩(不含120.1万亩可调整耕地面积),要完成如此高的保护任务,将可能导致今后苏州市有了重大工程项目,却因基本农田无处补划而无法落实。同时,苏州市占补平衡落实困难,后备资源稀缺。随着全省发展日趋均衡,未来苏州市从苏北调剂耕地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占补平衡制度的难以落实,将使苏州市今后出现即便有了用地计划,也不能报批用地的困难。

(二)水资源利用不容乐观

苏州虽然是一个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但是由于人口和产业承载过重,苏州水资源供应状况不容乐观。不考虑外来客水,不考虑每年1000多万来苏旅游者用水等因素,苏州市平均年份水资源总量约为30亿立方米,其中95%来自地表水,5%取用地下水;按1046万常住人口算,人均占有量仅287立方米/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世界平均水平的1/32,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同时,苏州市水资源年际分布呈不均匀性,中等干旱年水资源量不足15亿立方米,仅为正常年份的3/5。2011年苏州市降水量为1010.2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85.75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5.46%,比常年平均减少7.43%。即使在平水年份,苏州本地水资源总量也只能满足用水量的60%,不足部分需要境外来水补充。而未来南水北调工程的完工,对苏州的水资源供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算加上外来客水,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用水量增大,能调剂配给苏州市的水量也十分紧张。在水资源日现紧缺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又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程度,苏州已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水环境保护亟待加强。

(三)环境保护面临严峻形势

污染物排放总量给环境的承载能力带来新的挑

战。2010年,苏州市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10.62万吨,全市COD的排放密度为12.5吨/平方公里,而江苏省COD的排放密度为7.84吨/平方公里,全国的COD排放密度为1.29吨/平方公里,苏州市的排污密度分别是全省、全国的1.6倍和9.69倍。全市COD年排放量中,生活污水COD年排放量为5.8万吨,占全市排放总量的54.6%,生活污染的比重超过了工业污染。人口的剧增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与日俱增。经测算,对每万人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包括处理设施和管网)需投入至少1亿元,且每年运转费用至少100万元(包括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置),如果是农村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投入更大。

(四)公共资源面临巨大压力

一是大量的外来人口对教育资源的压力。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苏州适龄儿童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苏州市卫生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苏州出生的新生儿外来人口逐年增加。2005年至2009年五年间,苏州本市户籍新生婴儿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每年出生人口维持在4-4.62万之间;而在苏州出生的外来人口新生儿数量则呈急剧上升态势,从2005年的2.1万,上升到2011年的5.7万。2005年在苏州出生外来人口2.1万,仅为苏州本市户籍出生人口4.5万的46.7%;2007年在苏州出生外来人口4.07万,与本市户籍出生人口4.18万基本持平;2008年是一个“转折”,在苏州出生外来人口4.62万,开始超过本市户籍出生人口4.14万。2005-2011年,由于外来新生儿连续六年均递增近6000人,使苏州新生婴儿总数从2005年的6.6万上升到2011年的10.3万。这预示着未来几年幼儿园、小学将进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适龄儿童入学高峰。这个高峰,将是以外来学生为主导的高峰。

外来学生剧增,公办教育资源面临严峻考验。2002年秋季,外来学生占全市在校中小学生数的15.3%;到2011年秋季,达到28.75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68.3万人的42.1%,与本市户籍学生之比达到了4:6。预计到2014年以后,外来新生将超过本市户籍学生;2018年之后,初中迎来入学高峰;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达到历史高峰,将从现在的50多万学生增加到90万。同时,高中段学校也进入生源高峰。随着国家一系列解决农民工子女异地入学政策的出台,这一形势将更加严峻。

二是大量的外来人口对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压力。除教育问题之外,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对城市的卫生、交通、养老等社会事业都产生较大影响。以公共卫生资源为例,大量的外来人口需要配置大量的医疗卫生设施和医务人员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而面临大量日常就医的外来人员,在无法满足其需求时只能寻求黑诊所就医,造成许多医疗事故,直至发展至恶性刑事案件,公共服务面临严峻挑战。在就业方面,外来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本市户籍人口的就业市场。此外,大量外来人口进入老年后,相当一部分会选择在苏州养老,从而扩大苏州老年人口的绝对规模,增加了苏州的老年养老负担。

三是大量的外来人口对公共财政的压力。据测算,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约为8万元/人左右。以苏州市人社部门2011年登记就业外来务工人口300万人为基数计算,总成本将达2400万元,如果加上没有登记的,总成本更高。由于大部分外来人员本身素质偏低,法制意识相对薄弱,对维护社会秩序等工作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为应对因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而增加的社会治安压力,各级政府不断增加社会治安管理力量。目前苏州全市警方辅助人员就达到35840名,还不包括一些村级组织自行聘用的治安管理人员。苏州市级财政负担的5662人,人均经费5万元;县、区级承担的人均经费还要超过市级。

三、对苏州未来人口调控的建议与对策

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弥补了苏州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压力,为苏州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人口过度膨胀,对苏州自然资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环境承载力等造成了巨大压力,并衍生出很多矛盾。要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加大人口调控力度。

(一)将人口转移纳入产业转移目标,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人口转型升级

从人口转移的产业跟随性规律出发,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一个重要的也是有效的人口调控手段;将人口转移纳入产业转移目标,可以控制人口迁移的方向和人口规模的无序扩张。如明基电脑、富士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国际产业的梯度转移,可以减少许多外来人口,腾出许多发展空间。

(二)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

人口、资源、环境是一个环环紧扣的生态循环系

统,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重要环节。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同时,应该提出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的目标。人口均衡发展,是指人口的规模、质量、结构和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外来人口适量流入,对苏州经济社会建设是正面、积极的作用,过量流入就会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把苏州建设为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经济富裕、人文特色浓郁、生活便捷、公共安全,适合生活、工作和发展的城市,人口均衡发展至关重要。应建立人口动态平衡机制,促进人口的均衡发展。

一是加强劳动监管,规范企业用工,实现外来人口的体面就业。“体面就业”是国际劳工组织为非正规劳动者设定的基本生存目标。体面就业包括建立比较正式的劳动关系,获得最低工资标准以上的劳动报酬,享受正常的休息休假权利,进入或部分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等。落实这些待遇意味着企业需要增加用工成本,迫使企业为平衡用工总成本而缩减用工总量。目前,“体面就业”已经在苏州实行,应进一步完善全面推进,使苏州企业用工总量逐步减少。

二是强化私房出租管理,严格执行出租面积、安全、卫生等条件标准,帮助外来人口在城市“体面生存”。目前,外来人口普遍居住密度高,居住环境比较差;大量低廉房源存在,也容纳了众多外来人员在苏州租房居住。近几年车库出租、群租房、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房屋出租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很多,除了确有工作的外来人口外,还有不少的拾荒者、乞讨者,以及无工作或暂无工作者居住其间,不仅治安事件时有发生,且居住条件、安全、卫生环境等十分恶劣。这不利于外来人口身体健康和疾病防控,也不利于对外来人口总量的控制。为实现“体面生存”,要重视发挥城市规划作用,形成对城市人口的物理约束;要严格限制车库出租,抑制群租房,降低租居密度。

三是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宽严适度的户籍管理政策,积极发挥其人口迁移调控功能。2000年以来,为适应苏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苏州市几度调整改革户口迁移政策,取得较好成效。由于苏州户口迁移政策一直坚持松紧适度原则,因此,在户籍人口增长上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也没有出现被动局面。近十年来,在外来人口剧增、户口迁移政策逐步放宽的情况下,苏州市每年户籍人口机械增长平均在5.87万人,调控作用十分明显。

2011年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11〕9号),就当前全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是在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时,既要坚定地推进改革,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又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统筹推进,协调发展,逐步满足符合条件人员的落户需求。二是必须立足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特别是容纳就业、提供社会保障的能力,做到积极稳妥、规范有序。三是要分类明确户口迁移政策。在放宽政策的同时,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压力大的地方,可以对合法稳定职业的范围、年限和合法稳定住所的范围、条件等作出具体规定;对设区的市,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压力大的地方,则可对上述范围、条件作出更严格的规定。苏州人口规模已达大城市范畴,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压力很大,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制定切合苏州实际的户口迁移政策,继续发挥其人口调控的重要作用。

(三)深入开展人口发展前瞻研究,完善人口调控机制,加强对人口调控工作的领导

一是加强对人口调控问题的研究,提高对人口调控研究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发展新型城镇化”,并在全国经济工作会上定为今后十年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型城镇化不提倡追求城市做大、人口做多,而强调做强做特,尤其反对超越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贪大求洋、盲目攀比国外城市建设标准的超前规划观念和做法。城市的主体是人,现代城市管理的核心原则是“以人为本”。所以,研究苏州资源环境的最佳人口承载力是今后苏州新型城镇化的首要问题。

二是建立人口调控“节制阀”,形成人口调控机制。苏州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在全国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情况下,苏州想通过提高户口迁入门槛控制人口流入是不现实的,也办不到。应该说,苏州的户口迁移政策符合国家要求,是积极稳妥的,在控制苏州户籍人口增量上是有成效的。苏州外来流动人口不断扩张的主要原因还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因此,人口调控不能单靠户籍管理制度来调节,而应从多层面、多领域来拓展调控范围,建设、落实人口调控机制,实现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通过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考评指标体系和督查奖惩制度,形成政府相关部门包括产业部门在内的职责分解、统筹协调的人口综合管理新格局。

通过建设覆盖城乡的全员人口信息网络体系,完善人口数量、结构、迁移、分布的监测和反应机制,形成常态的人口发展年度报告和影响评估机制,及时提出人口调控意见和建议,制定人口调控规划,引导人口科学有序流动,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和布局。

三是加强对人口调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在我国,由于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涉及多个部门,政府社会管理政出多门、前后不一致、左右打架、投入产出不高等问题突出,政府社会管理资源整合、综合协调、统筹推进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研究出台经济和社会管理相关政策时,必须考虑其社会效益,看其是否能促进社会有序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要尽可能兼顾多方,不顾此失彼。在人口研究管理上,要改变以往一谈到人口问题就找公安,一讲到人口研究就找人口计生部门的局面。实际上,人口调控工作涉及到多个领域,单靠公安、计生难以作为;要改变以往如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挂在公安机关,到最后只有公安部门单一开展登记管理的形式,以及人口研究成果纸上谈兵、难以落实的局面;要改变以往对人口管理考评与经济产业等部门无关的考评机制和没有形成合力的工作机制。苏州的人口压力很大,对其研究要有前瞻性和系统性,建议政府积极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对人口调控工作的长期性研究。

[1]张英飒.人口承载力的理论内涵与测算方法[J].重庆社会科学,2008(11).

[2]梅成瑞.土地人口承载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1988(1).

[3]郝晓辉.ECCO模型:持续发展的全新定量分析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1).

[4]威廉·福格特.生存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陈仲常,马红旗,谢小丽.人口承载力预警系统研究[J].西北人口,2011(4).

[6]陈百明.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7]索维.人口通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8]吴瑞君,朱宝树.开放型区域经济适度人口的研究方法及应用[J].人口研究,2003(5).

[9]张文雷,曲庆.大连市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承载力测算报告[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3).

Suzhou Population Bearing Capacity and Population Control Study

LU Yuan-tao1,LIANG Jun-lin2
(1.Suzhou Municipal Public Security Bureau; 2.College of Society,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0,China)

The sixth census shows that the population of permanent residents in Suzhou has reached 10.46 million. There exists an increasinglymanifest contradiction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social resource environment. Population bearing capacity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land resources.Th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not optimistic,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confronting severe challenges,and public resources are faced with pressure.In view of the"twelfth five-year"in the new trend of Suzhou development,new problems,and the status quo of Suzhou population bearing capacity,we should strengthen population regulation,innovate themode of population management and work mechanism,include population transfer into the industry transfer target,and realize popul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line with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And we should also strengthen the enterprise staff management and the private rental management,promote the reform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construct a population balanced society;mak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improve the population regulation mechanism,and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of population regulation work.

Suzhou;population bearing capacity;popul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a population balanced society;population development study;population control

C924.24

A

1008-2794(2014)01-0005-06

原载中共苏州市委研究室、中共苏州市委办公室编《调研与参考》,2013年3月20日第8期(总第958期)。

2013-11-25

陆源涛(1950—),男,浙江绍兴人,原户政处处长,副调研员;

梁君林(1962—),男,山西太原人,教授。

猜你喜欢
外来人口苏州市苏州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不同流动类型外来人口的知觉压力现状
关于提高沈阳外来人口市民化待遇的对策研究*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山东:符合条件外来人口可在居住地申请低保